孩子原来很听话,可是现在总是和父母过不去,不是顶嘴,就是发脾气、生闷气,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孩子在小时候的听话懂事,并不是真的听话,而是听不懂话。比如在3、6岁的学前启蒙阶段,孩子们的知识水平、眼光见识还很简单幼稚,因而对于父母的言行举止,实际上无法进行深刻的感触和思考。

所以在学龄前的童年时期,尽管孩子也会说错话、做错事,相应的,父母也会做出讥讽嘲笑,甚至是埋怨指责的反应。

但是孩子,其实听不懂,也看不明白。

等到孩子长大一些,比如进入青春期,他的身体发育了,知识增长了,自我意识也增强了,自然而然的,就会把自己当作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认识和分析能力的人。这时候的孩子会学着“开眼看世界”,并且尝试在自己初步建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上,第一次来审视、思考和分析自己的父母家庭,还有眼前的社会现实。

孩子们会开始思考:父母一直以来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合理,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是切合实际的?

青春期的孩子,从13岁到17岁,总是有无数个问题在心头激荡碰撞。

他们会不断地审视、质疑甚至是批判自身和眼前、家里乃至周遭世界的一切事物。在这个阶段,任何试图陪伴、劝解和责骂自己的,来自父母、亲人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在不经意的一瞬间,伤害、打击和摧垮,那份只属于孩子的骄傲、尊严和自信。

就好像武汉江夏区的初三男生,就因为下课和同学玩扑克,母亲来学校找到孩子就给了两巴掌。或许是因为明年自己要面临中考,当前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许是因为母亲当着同学的面给自己扇巴掌,实在是不留一点儿脸面;又或许是从小到大,自己承受了太多的打骂责罚。

母亲走后,孩子沉默了2分钟,就跳楼告别了这个世界。

所以有人说,青春是痛苦的,也是无奈的,更是绝望的。

对于孩子来说,在他年少稚嫩的心里,能够容纳的悲苦和疼痛不多。虽然孩子的希翼在父母身上,然而父母却往往孤高冷漠,端着家长权威的自尊,不愿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遇到事情,一旦孩子说错话、做错事,许多父母首先就上去踹两脚、扇两个巴掌。

可是,在父母们发泄怒气的同时,孩子所有的自尊、自信,却在悄无声息地慢慢坍塌。

青春期孩子,不仅要面临由于身体的剧烈变化而带来的内心冲突,还要面对思想意识在成长变化中遇到的挫败、纠结和茫然。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在乎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相比吃饱穿暖,他们往往更在乎能够得到别人的正面评价。

一旦孩子感受到外界评价与自身形象严重不符,他就会无比深切地感受到烦恼、痛苦和折磨。这一心理矛盾贯穿于青春期始末,父母能否有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心理迷茫期,处理好孩子的青春期心理问题,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状况。

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也最害怕父母的拒绝。小时候,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孩子被宠溺娇惯成“小少爷”、小公主;到了青春期,孩子想做什么,父母基本上都会拒绝,孩子心里感觉委屈,却无人倾诉。

“父母经常莫名其妙地骂我,朝我发脾气。”“我只是犯了个小错误,父母却非要惩罚我。”“学了一天好不容易休息会,父母就说我偷懒。”

从青春期孩子的怨言,能看出孩子对于父母和家庭的不满。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刚刚长大,内心渴望自我独立的心态;其次要正视孩子的身心变化,尊重孩子在青春期的恶劣脾气和敏感心思。

但是作为父母,也应该适时学习并及时改变陈旧、固化的教育观念,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分析他的青春期困惑,并在孩子最需要帮的时候,以朋友的角度去引导和支持孩子,营造开明、暖心的家庭教育氛围。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懂得适当放手,给孩子属于自己的心理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