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外灘大會上傳來一個好消息,衛星遙感技術將正式全面在農村金融領域商用,成爲解決農戶貸款難的新鑰匙!中國也將成爲全球範圍內,第一個將衛星遙感技術運用於數字貸款領域的國家。

“這是近年來農村信貸在技術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對於解決農戶貸款難的世界級難題,將提供可行的技術路徑。”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表示。

該技術的運用者網商銀行表示,全面商用的第一步,是在全國690餘個涉農縣區率先推廣該技術,覆蓋全國1/3的涉農縣區,在試用期,已經有超過5萬農戶使用和受益。

據記者瞭解,這套以衛星遙感技術爲特色的農村金融風控系統,內部代號爲“大山雀”,它也成爲“阿里動物園”裏,繼平頭哥、犀牛(新制造)、小蠻驢(新物流機器人)之後,又一位技術仔。

技術原理:“天地握手”

爲什麼這項技術能破解農村貸款難?因爲農村貸款最大的痛點是,銀行很難知道農戶有多少資產,他們的耕地到底產量多少,價值多少?

“通過人工勘查肯定不現實,農村地廣人稀,人力成本巨大,平均一筆貸款僅人力勘查成本就達到幾百上千元。”網商銀行農村金融風險總監顧欣欣介紹說。

既然靠人看不行,那靠誰看?風控人員想到一個辦法:靠衛星看!

“農戶可以拿着手機,繞地走一圈,或是在支付寶上把自己的地在地圖上圈出來,衛星就可以去識別這塊地的農作物面積、作物類型,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麥、花生、菸草等多種作物的區別,目前準確率已達到93%以上。農戶圈出的地塊是否準確,也可以和農戶在政府機構登記的土地流轉、農業保險等數據進行交叉驗證。”網商銀行農村金融首席算法專家王劍解釋道。

換言之,“天”和“地”的信息一握手,農戶最值錢的資產——“農作物”的信息就出來了。

“有了這個關鍵信息,再結合氣候、行業景氣度等情況,通過幾十個風控模型,就可以預估產量和價值,從而向農戶提供額度與合理的還款週期。”顧欣欣介紹說。

全國1/3涉農縣區首批試用

在此前試用期期間,已經有農戶成爲了這項新技術的受益者。來自江西宜春市的種糧大戶劉迎鋒就是其中一位。

劉迎鋒種植了2000畝水稻,每年插秧、追肥期和收割期,都需要大筆的資金。今年9月,她在手機上標註了自己的地塊,幾分鐘後,35萬元貸款就到賬了。利用網商銀行的貸款,劉迎鋒迅速解決了種子化肥的採購,和僱傭工人的勞務費問題。

“種糧大戶都缺錢,規模越大越缺錢!因爲沒有抵押物,以前銀行不敢相信我,但沒想到,如今靠天上的衛星,只是在手機上圈了下我的地,銀行馬上相信了我。”劉迎鋒坦言。

而這一新方式,也得到許多政府的支持, “傳統信貸,一套手續下來,黃花菜都涼了,農作物不等你時間。衛星遙感技術真正做到了跟國民政策相符合,能快速把資金送達農戶,我們希望衛星遙感技術在全市落地推廣,讓所有農戶沒有後顧之憂。”宜春市金融辦副主任易宜斌表示。

據瞭解,包括宜春的涉農縣區在內,全國約1/3縣域(690餘個涉農縣區)將從9月開始,率先推廣使用這一技術,這些涉農縣此前也都與網商銀行就農村金融達成過戰略合作。

農村金融科技出現中國樣本

在小微企業數字貸款領域,中國的發展正在爲全球提供新的經驗借鑑,在農村信貸支持上,同樣如此。

衛星具有低成本、廣覆蓋等優勢,所以這一技術在導航、保險理賠等領域都有着廣泛運用,但是,在信貸領域,全球範圍卻從未有過運用,原因是計算量太巨大了。

要對信貸風控有幫助,衛星看一次可不夠,必須經常觀察作物的長勢,目前,以五天爲週期,網商銀行需要實時更新衛星影像和識別結果,監測農作物的長勢,判斷作物所處的育苗期、拔節期或收割期等階段,進而分析農戶插秧、打藥、追肥以及收割時期的不同資金需求。

這意味着海量的計算量。隨着技術的突破,海量算力的問題通過雲計算得以解決,而中國的算法能力在全球範圍頗具優勢。在國際語義分割cityscapes榜單上,網商銀行應用的語義分割技術獲得第一,力壓排名第二的英偉達和排名第三的谷歌,而這種算法能力使得中國在全球得以率先將衛星遙感應用於農村金融之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衛星遙感的技術突破,將打開農村信貸的新空間。不僅衛星遙感,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我們相信,技術之美不在於高深,而在於溫暖,我們將致力於讓更多技術走出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去解決社會痛點。”網商銀行行長金曉龍表示說。

(《財經》新媒體綜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