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家庭作业,父母会认为是他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进心不强所导致。其实不然,孩子拖延习惯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父母不良情绪给孩子带来了较坏的影响。

孩子内心十分脆弱,父母自身的情绪失控或者说话时不加考虑伤害到了他的自尊心,他又没有能力排遣内心的焦虑,拖延就成了他最容易使用的保护伞,如果这方法频频见效,孩子拖延的习惯就形成了,这个顽症会在潜意识里很难去除。

能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的莫过于父母的争吵。有的父母会因为各种家中琐事引发争吵,让年幼的孩子觉得他的世界在坍塌、在断裂。在孩子的眼中,自己生活的世界就是爸爸、妈妈和自己。当他看到父母争吵时,心里会产生恐惧和焦虑。这时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停止父母的争吵,他希望一家人能够和平相处,那样他才会觉得舒适安稳,但是父母的口角或者争吵会打乱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会通过哭闹,来终止父母的纷争,但是正处在情结的风口浪尖上的父母不会在意孩子的感受,或许他们能顾及的最大限度就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让孩子回自己的房间。当孩子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比如大声说别吵了,或自己哭闹没有效果时,唯一能采用的方式就是对这种事情尽量保持冷漠,为了逃避这种不快,他可能选择了把自己沉浸在某件事情中。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已经上学了,父母在吵架时对他说:“不关你的事,你回屋做作业去。”这时做作业是他用来平衡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他不想轻易地完成作业,直到父母的争吵停止,他才会慢慢吞吞地完成作业。如果父母经常以这样的情形对待孩子,拖延就成了他逃避内心焦虑的手段,也成了他将自己包裹起来的外壳,以此来获得自欺式的安慰。

由于拖延可以回避内心的焦虑,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等到孩子长大了,仍然会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当拖延这个无形的保护伞变成身体的一部分,想要摆脱时,内心却充满了疼痛,当年那颗用来起保护作用的种子在心灵扎下了根,心灵的天空就会变得乌云难散。

父母在产生矛盾时,要关注到孩子的感受,无意中用言行埋下的种子,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如果父母无意中已经给孩子留下了类似的影响,更要敢于面对形成拖延的真正原因。帮助孩子的内心强大起来,摆脱如影相随的拖延习惯。

现在国家已经放开二孩政策,把非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又摆在了父母的面前。如果老大非常优秀,无疑会给老二形成压力,因为自然生长的因素决定了人的智力增长是具有阶段性的,父母要注意年龄小的这个孩子,会因为年龄大的那一个已经懂事从而使小的孩子变得气馁的这种情况,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养成拖延的习惯。

拖延的习惯一旦养成,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灵痛苦和精神折磨。学习任务不能很快完成,也许并不是因为课程有多难,是因为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思维处于混乱状态,造成了自我效能感低下。孩子没有成功经验的累积,就会认为自己无法完成眼前的任务,在判断力扭曲的情况下,会将困难放大,失去了完成任务的信心,而不成功的挫败感会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时望而却步。可想而知,父母保持孩子无忧无虑的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该有多么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