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在院線打卡了電影《奪冠》,出了電影院我就後悔了,國慶應該帶着父母再看一遍。這片子,是現在難得的老少皆宜的佳

電影用中國女排的三場關鍵比賽,將女排精神從上一輩人的回憶串聯到當今的時代。沒有過分煽情,也沒有無聊的勵志,卻看的人熱血沸騰,不時又熱淚盈眶。女排勝利有人鼓掌,喝彩,直到電影結束,字幕全部播放完,纔有人起身離開。毫無疑問《奪冠》稱得上現在最棒的國民電影,最強的體育類電影。

《奪冠》電影的火爆,可以看出製作團隊的真心,他們將觀衆記憶力最溫暖的地方,完美的呈現了出來,凝聚在中VS日、中VS美、中VS巴這三場比賽中。爲了最大程度還原當時的比賽,導演陳可辛請來了當年女排比賽的央視評論員宋世雄爲電影比賽配音,有了宋老坐鎮,比賽“有那味兒了”

不僅如此,劇組還將前女排冠軍隊員一一請了回來,在電影中“飾演”自己,就連對手巴西隊,也請來了幾位現役運動員。如此真實的陣容,簡直就是將比賽實況,搬到了熒幕上,也將當年女排的艱辛復刻給了大家。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難想象,1972年的女排,她們的訓練付出了多少“血”。當時的訓練館,都是用竹子簡易搭建的,地面是用土、灰、鹽混水壓平的。幾乎每次撲倒救球,身上都會被搓傷。就是這樣每天都要拿命練16個小時,形成了第一代的女排精神。

有了精益求精的製作團隊,鞏俐飾演的郎平,賦予了這部電影的靈魂。電影中,每一發扣球,都扣動這觀衆的心,而主攻手郎平的飾演者,成了整個電影成功的關鍵。

早在陳可辛導演打算拍攝《奪冠》時,鞏俐就是他心中的不二之選。他認爲電影圈中,只有鞏俐才能扛起郎平的大旗,要知道郎平可是國民心中的英雄,飾演者絕不容失。鞏俐也沒有讓陳可辛失望,她帶來了“復刻到DNA”的完美郎平。

首先鞏俐要做的,就是要“形像”

要做到“像”,那麼郎平的每個細節,鞏俐都要刻在腦子裏。爲了做到這個,鞏俐在郎平工作的地方“蹲守”了10天,爲了不打擾郎平的工作,鞏俐這10天完全就是透明人的存在,再一旁默默的拿筆記錄下郎平的每個動作,手勢,走路姿勢等等。

郎平的職業生涯,獲獎的次數多,伴隨着傷病也不少,腿和肩膀都做過手術。所以郎平走路很慢,背也一般駝着。鞏俐也捕捉到這一點,在劇組的這幾個月裏,背就沒挺直過,她說“郎平就是這樣,挺直背,就變成我了。”

其次,鞏俐就是要做到“神像”

鞏俐的氣場,從某種角度來說,與郎平本身就很像。鞏俐要做的,就是豐富角色的內心。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郎平以美國隊教練的身份站在故土的心情;2016年女排遭遇連敗,郎平內心的堅韌與鎮定。這些都需要鞏俐用微表情來展現。郎平的飾演終究不能表演用力,更不能浮誇,這都要靠強大的內心來來與自己角力。無疑這一切,鞏俐也做到了。

最後,鞏俐最大的考驗,就是“魂像”

郎平的歸來,重塑了女排精神,她可以說是女排的靈魂,是國家一個時代富強的縮影。鞏俐僅僅要像郎平還不夠,她要有代入感,成爲那個時代的領袖。電影裏,朱婷的成長,無疑是最感人至深的。從爲了父母打球,到這一切付出都是爲了自己。朱婷找到了她一生的摯愛與堅守。

熱愛和執着,就是新“女排精神”。不同於“美式”的個人英雄主義,鞏俐的飾演,讓郎平成爲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她不是靠其他人襯托出來的英雄,而是一個散發着光芒的普通人。普通人,才顯的尤爲動人。

對與日益強大的中國來說,早已不需要用一場體育比賽來證明什麼。但是與時俱進的時代主題永遠都不會變。中國女排就是要告訴所有人:“就算不會贏,也要竭盡全力去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