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羣雄逐鹿。其中董卓最先行謀逆之事,捉漢獻帝劉協以威脅一衆大臣。而在虎牢關一戰後,董卓實力漸消,後漢獻帝更是輾轉到曹操麾下,被曹操用來挾天子以令諸侯。而這樣的做法,使得羣雄之間隱隱以曹操爲首。但也正是因此,曹操"漢賊"的身份才一直爲人詬病。但個人認爲,這與曹操本身的性格也不無關係。

雖然其詩文中曾寫"周公吐脯,天下歸心。"也一直對能臣賢士禮遇有加,並表現出了對人才殷切地渴望,但這也並不代表其奸滑狡詐、多疑自負的性格會有所收斂。這一點,在曹操斬殺孔融三族的案例中便不難看出。孔融言辭激烈,曾多次表現出對曹操的敵視、輕蔑,即便曹操有愛才之心,久而久之,對於孔融也只剩厭煩了。但在曹操斬殺孔融三族後,爲何後世還會有"衍聖公"的存在呢?

第一、首先分析"衍聖公"的由來。

"衍聖公"稱號的由來,具體要追溯到孔子時代。在孔子死後,魯哀公在紀念孔子的悼詞中,爲表示對一代聖人的尊敬,便稱呼其爲"尼父"(孔子名丘字仲尼)。而隨後魯哀公便爲孔子修建孔廟,並從此開始了世人對其的祭祀。但當時尚未設立專門的奉祀官。直至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才於高祖10年,因路過山東祭拜孔子,遂封孔子第九世孫爲奉祀君,主持孔子的祭祀事務。

而到了漢元帝時期,元帝封孔子的第十三世孫爲褒成侯,其所得俸祿食邑,專門用以孔子的祭祀事宜。隨後,孔子的後代便開始了世襲爵位的過程。漢平帝封孔子的十六世孫爲褒成侯,並將爵位由關內侯提升爲徹侯(有封國),食邑2000戶。而到了王莽新漢時期,由於孔子後代不承認朝廷的正統性質,拒絕接受王莽授予的官職,因此失去爵位。直至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期,才重新恢復爵位。

而到了北周靜帝時期,孔子又被封鄒國公,孔子後代也襲得此爵。隋朝又封孔子後裔爲紹聖侯,至唐代,唐玄宗封孔子爲文宣王,又封孔子第三十五世孫爲文宣公。唐末失爵,直至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又恢復了孔子後裔的爵位,並將文宣公之爵位沿用至北宋時期。北宋仁宗年間,仁宗趙禎認爲孔子後人世襲孔子諡號爲大不敬,便改封孔子後人爲"衍聖公"。這便是"衍聖公"的由來。

第二、分析孔融三族與孔子後代的關係。

而我們若是簡單的分析一下孔子的家譜,也不難清楚孔融與孔子直系後代的關係。孔子唯有一子,名孔鯉。孔鯉也唯有一子,名孔伋。而就目前來看,幾乎所有正統的孔氏後代,都是孔伋的後裔。而孔融自然也不例外。但從親子孔鯉至七世孫孔謙,皆爲單傳。而到七世孫孔謙時,其有三子,分別是孔鮒、孔樹、孔騰,而九世孫孔忠則爲孔騰之子。

以此類推,而得出了《後漢書·孔融列傳》中的結論:"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但雖然孔融據史料記載,爲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但這裏也並不意味着,孔融是孔子的嫡系子孫。這裏就牽扯了到古代的嫡庶問題。在禮法森嚴的古代嫡庶差別無疑十分巨大,而有資格繼承爵位的,也唯有嫡系。雖然庶出的子孫同樣可稱爲孔子後代,但其中親疏,不言而明。

第三、孔融並非孔子嫡系子孫,即便被殺三族,也不影響"衍聖公"的傳承。

上文提到了,孔融並非孔子嫡系子孫。其實這從曹操對其痛下殺手的態度,就已經不難看出。若孔融爲孔子嫡系二十世孫,爲了表面的和平,不得罪根系錯綜複雜的孔氏家族,曹操也絕對會忍下的。但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孔融雖然是孔子後代,但其血脈經過歲月沖刷,早已經不再親厚,自然曹操也不會對其過於容忍。

而孔融因反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徑,再加之其處處掣肘曹操,要求增強漢室實權,惹得曹操對其嫌惡不已,最終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冠以"招合徒衆,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等罪名殺之,並株連三族。但也僅僅是三族而已,這對於已經根系頗豐的孔氏來說,並不會傷筋動骨,也不會影響到"衍聖公"的傳承。這便是曹操殺了孔融三族,但"衍聖公"依舊傳承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