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慶陽9月29日電 (侯志雄 高展)秋高氣爽,果香四溢。在甘肅慶陽市環縣秦團莊鄉大天子村,年屆七旬的朱光俊揹着手在自家羊舍裏轉悠。“養湖羊收入好,一個羊棚縣上補貼6萬元,自己只出1萬元。”他閒了就過來餵羊,心裏很是“敞亮”。

讓朱光俊心裏“敞亮”的事還有,入住一年的三室一廳新居,他還在村裏中藥材種植合作社打着零工。

2019年8月,朱光俊一家自籌資金1萬元,搬進了環縣秦團莊鄉易地扶貧搬遷點,告別了祖輩在塬邊咀梢間的危窯,出行、飲水、看病等一系列“問題”如今已盡數消失。

“搬得出、能致富。”秦團莊鄉結合安置點區位優勢,通過合作社帶動、初級加工廠吸納、基地輸轉、自主創業就業、發展特色養殖等方式,爲貧困戶增加收入渠道。

“鄉上統一規劃了120戶養羊示範小區,家裏的50多畝土地全部用來種草。”朱光俊購買11只湖羊,開始了“養着羊只,閒看日落”的生活。

位於八珠鄉易地扶貧搬遷點的扶貧車間。 高展 攝

“以前住在老莊子,去趟村部要步行30多里。”八珠鄉馬連掌村的郝惠兵回憶說,小時候他就趕過毛驢下溝裏馱水,有幾次毛驢走不穩掉進深溝,對當時家庭來說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現在農閒的時候在附近油田作業區打工,一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搬遷住進新居郝惠兵感到愜意的是,“自來水直接入戶,家門口有通勤車”的生活。

在八珠鄉易地扶貧搬遷點的扶貧車間裏,村民慕麗霞與同村姐妹們一起參加崗前培訓,江西來的培訓老師手把手教着她們。慕麗霞說,“在家門口上班,培訓結束後工資實行計件制,每個月最少能掙1500元。”

同樣享受易地搬遷紅利的羅山鄉龍柏山村民陳永鵬說,“以前住着三孔舊窯洞,距離最近的街道15公里,雨雪天出行很難。”

2018年,陳永鵬全家搬遷至大樹塬村易地扶貧搬遷點,住進了二層磚混結構的新居,家裏孩子均就近安排讀書。“農閒時他外出務工,現在全家年收入5萬元以上,生活狀況明顯好了。”陳永鵬說。

環縣以工代賑辦公室主任耿嬪介紹說,環縣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實行差異化扶持,逐點逐戶建立產業就業幫扶臺賬,對搬遷村民產業和就業落實情況實行動態追蹤管理。

在易地扶貧搬遷中,環縣還加大產業扶持力度,以草畜主導產業帶動,採取“四類分類法”和“331+”扶貧模式,讓4135戶建檔立卡搬遷戶全部加入種養殖合作社入股分紅,實現穩定增收。

根據搬遷村民就業意願,結合安置點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建辦11個扶貧車間,利用公益性崗位、縣內重點項目工程和合作社等吸納帶動搬遷村民就近就業。

“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是環縣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爲治本之策,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2.19億元,建設集中安置點107個,讓4135戶1984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心中“敞亮”,重拾致富信心。目前,所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部竣工,入住率和拆舊率均達到100%,後續產業培育正在有序推進。(完)

【編輯:張燕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