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北宋定都之前,已经有大小多个政权建立于此,但基本上都是些小王朝。当然开封也有水路通达、漕运便利等诸多有利条件,对于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从它所处的环境来看,其实是很不适合做都城的:因为除去北边的黄河之外,开封周边基本上是无险可守。

从当时的条件来看,经过多个王朝的经营,开封已经颇具规模,比其它地区也更繁荣发达,也更适合坐享其成。但想要确保安全系数,在无险可据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屯集重兵。如此一来,就又对宋朝的财政提出了挑战。从上面分析来看,开封其实更适合做一个商业中心而不适合定都。

在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并没有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了扩大地盘上。考虑到他的麾下兵强马壮,交通发达的开封也更适合,毕竟有句话说得好——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等到无法战胜北汉以及看到辽国的崛起,赵匡胤也开始谋划迁都事宜。

那么迁到哪里去呢?其实最适合的就是洛阳。一来是相距不算太远,二来是洛阳的经济条件也相当不错,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虎牢关、函谷关两大雄关。大家都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攻进这样的都城几乎等于是天方夜谭,除非在军事实力上有着绝对辗压的优势,从当时周边的王朝政权来看,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

然而这件事拿到朝堂上商议,却遭到了赵光义的极力反对。作为太祖的亲兄弟,他为何要反对迁都呢?其实看看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就明白了。由于皇帝的主要精力放在东征西讨上面,就把留守的重任交给了弟弟,也就是此时的晋王后来的太宗皇帝赵光义。

事实上当时的东京城,在他的经营下,也基本上成为了他的势力范围。因此他极力反对,提出了所谓“在德不在险”的荒唐理由。对此太祖皇帝也是无可奈何,他虽然可以力排众议迁都,但那样那很容易授人以口实,毕竟他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也正是因为戳中了皇帝的软肋,迁都之事就不了了之。事实上这完全就是屁话,如果什么都能靠德来感化,那还要军队做什么用呢?更何况北部的契丹、女真这些游牧民族,哪个又是省油的灯?哪个能够用德将其感化?然而在皇帝突然暴毙后,登基称帝的正是当年反对迁都的赵光义,迁都就更是不可能了!当然在两百年后,开封城也难以阻挡金国的虎狼之师的呼啸而下,也就毫不例外了。

备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