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北宋定都之前,已經有大小多個政權建立於此,但基本上都是些小王朝。當然開封也有水路通達、漕運便利等諸多有利條件,對於發展經濟有很大的好處,但是從它所處的環境來看,其實是很不適合做都城的:因爲除去北邊的黃河之外,開封周邊基本上是無險可守。

從當時的條件來看,經過多個王朝的經營,開封已經頗具規模,比其它地區也更繁榮發達,也更適合坐享其成。但想要確保安全係數,在無險可據的情況下,就不得不屯集重兵。如此一來,就又對宋朝的財政提出了挑戰。從上面分析來看,開封其實更適合做一個商業中心而不適合定都。

在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並沒有太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了擴大地盤上。考慮到他的麾下兵強馬壯,交通發達的開封也更適合,畢竟有句話說得好——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等到無法戰勝北漢以及看到遼國的崛起,趙匡胤也開始謀劃遷都事宜。

那麼遷到哪裏去呢?其實最適合的就是洛陽。一來是相距不算太遠,二來是洛陽的經濟條件也相當不錯,更重要的是那裏有虎牢關、函谷關兩大雄關。大家都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想要攻進這樣的都城幾乎等於是天方夜譚,除非在軍事實力上有着絕對輾壓的優勢,從當時周邊的王朝政權來看,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

然而這件事拿到朝堂上商議,卻遭到了趙光義的極力反對。作爲太祖的親兄弟,他爲何要反對遷都呢?其實看看他當時所處的位置就明白了。由於皇帝的主要精力放在東征西討上面,就把留守的重任交給了弟弟,也就是此時的晉王后來的太宗皇帝趙光義。

事實上當時的東京城,在他的經營下,也基本上成爲了他的勢力範圍。因此他極力反對,提出了所謂“在德不在險”的荒唐理由。對此太祖皇帝也是無可奈何,他雖然可以力排衆議遷都,但那樣那很容易授人以口實,畢竟他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也正是因爲戳中了皇帝的軟肋,遷都之事就不了了之。事實上這完全就是屁話,如果什麼都能靠德來感化,那還要軍隊做什麼用呢?更何況北部的契丹、女真這些遊牧民族,哪個又是省油的燈?哪個能夠用德將其感化?然而在皇帝突然暴斃後,登基稱帝的正是當年反對遷都的趙光義,遷都就更是不可能了!當然在兩百年後,開封城也難以阻擋金國的虎狼之師的呼嘯而下,也就毫不例外了。

備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