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苦笑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用戲謔的口吻,肆意調侃並嘲笑着臺灣同胞的想象力。在如今的互聯網認知下,“臺灣偶像劇”似乎就是一場沙雕名場面的公開處刑。

▲你們不要再打了啦~

古早臺灣偶像組合Kone在雨中深情演繹的暴力美學,完美詮釋了陳慧琳在《不如跳舞》裏唱的那句:“用這個方式相處,沒人會覺得孤獨。”

畢竟打架的本質就是尬舞。

但打開2020年的百度“終極一班”系列貼吧,你會發現依然有人在磕CP、寫同人,他們都在懷念一去不回的汪東城。

Hàn那段隨臺灣偶像劇逝去的青春。

▲百度“終極一班2”貼吧曾經輝煌的臺灣偶像劇

▲點開“臺灣偶像劇”百度詞條,糊臉就是《流星花園》的海報

就像提到AJ就得說說喬丹一樣,提到臺灣偶像劇就一定繞不開《流星花園》。在這之前,臺灣並沒有偶像劇這一說法。

2001年4月21日,由不知名組合F4主演的《流星花園》被佛系地放在深夜檔播出,因爲實在是沒人認識他們。

顯然,臺灣的電視臺主管不具備大陸的鬥地主思維。他並沒有意識到,哪怕扔出的牌是四條三,那也是炸。

▲“如果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干嘛。”——橙色頭巾男

這部劇一經播出就刷新了臺灣電視劇的收視紀錄,甚至包攬了大陸以及東南亞各國的收視冠軍。

彼時一直被《還珠》支配的大陸青年,哪受得了這種強烈的青春荷爾蒙。

有精品店的地方就有《流星花園》的海報,盜版光盤賣到脫銷。重慶的少男少女們不惜翻山越嶺,一起到北碚的道明寺去看“流星雨”。

▲我佛道明寺

甚至引起了廣電總局第一次出手,理由是“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

然而禁播除了讓盜版VCD從兩位數炒到三位數以外,並沒有降低這部劇的熱度,網吧裏除了《熱血傳奇》就是“陪你去看流星雨”。

《流星花園》讓F4火遍了整個亞洲,同時也摸索出一種“以劇造星”的臺灣流行偶像生產模式。

從此,偶像劇在臺灣成爲正式劇種,臺灣偶像劇的黃金時代正式拉開序幕。

臺灣的影視公司、電視臺開始腹瀉式產出純愛風格的偶像劇。據統計,至2005年臺灣青春偶像劇總量已突破100部。

其中就有你主動看過或者被動聽過的《惡作劇之吻》和《王子變青蛙》。

▲高冷學霸江直樹

前者高冷學霸X舔狗學渣的人設,以及女追男的套路爲偶像劇提供了新玩法,直到2018年都還有網劇在效仿這種套路。

▲霸道總裁單均昊

後者憑藉在傳統純愛路線中摻雜商戰和家族情仇,讓劇情更加豐滿,在觀衆審美疲勞的情況下殺出一條血路,打破了之前《流星花園》的收視神話。

從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間,大陸平均每年引進臺劇16.3部,佔所有引進劇的19.7%。

斯文俊美賀軍翔,穩重憂鬱陳柏霖,陽光男孩阮經天,深情痞帥王大陸,沒有臺灣偶像劇就沒有這些爆款男明星。

2005年,90後青春期少男的一生之敵飛輪海橫空出世,爲日後的“終(làn)極(weǐ)”宇宙埋下了伏筆。

▲這部劇的內核其實是世界和平

當時臺灣流傳着這樣一句狠話:“你可以沒看過《終極一班》,但絕不可以沒聽過《終極一班》。”

▲這個綠臉男人是整部劇的演技擔當

憑藉電玩式的死亡特效、日漫式的角色設定,和從勁舞團裏走出來的酷哥靚妹造型。《終極一班》把90後新新人類的非主流審美拿捏地死死的。

飛輪海的印花圖案,貼在了當時中小學生的書桌、課本、文具盒,甚至《快樂暑假》的封面上。

儘管如此,這部號稱臺灣偶像劇最強IP“終極”系列的開山之作,也沒能成爲第二部《流星花園》。

同年,更爲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是《武林外傳》裏的同福客棧,和《士兵突擊》裏的王寶強。收視冠軍《喬家大院》反向輸出臺灣,掀起了臺灣民衆赴大陸旅遊的熱潮。

▲“我想做傻子,傻子不傷心。”——許三多

從2009年開始,臺灣偶像劇開始走向下坡路。

大陸對於臺灣偶像劇的印象,最終停留在了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

▲這部豆瓣評分8.9的優質偶像劇,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和魔幻的平行時空設定。只是用主角從校服到婚紗的愛情故事拋出了一個問題:男女之間是否有真正的友誼?

過去大陸規定,合拍劇的港澳臺主創人員不能超過5人。如今,臺灣參與大陸電視電影製作不受數量限制;引進臺灣電視電影不受數量限制;主創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只是臺灣偶像劇,也和當初阻撓它的政策壁壘一起消失了。

一成不變的套路,把臺灣偶像劇薅禿了

早期臺灣偶像劇之所以能在大陸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度,主要有兩個原因:像網文一樣讓人上頭的劇情和領先大陸的人均GDP。

歪嘴戰神的爽文套路在2020年都能火,更不用說在二十一世紀初人民精神生活更加匱乏的大陸了。

▲《籃球火》在2008年就暗示我們,羅志祥可以掌控時間

成功的套路總會引來無數跟風狗,臺灣偶像劇用固有模式造星的後果,就是造成觀衆的審美疲勞,從而徹底失去興趣。

臺偶男一有三寶,帥氣、多金、面癱佬;臺偶女一有三絕,漂亮、勵志、傻白甜。

其中一定有一條優質舔狗,呸,舔狼式的男二和男一競爭女一;也一定會有一個融各種刁鑽茶藝於一體的頂級綠茶婊作爲女二,就是不讓男一和女一修成正果。

然後男一女一開始必互看不爽,猶有殺父之仇,在經歷諸如摔跤、滑倒等無數匪夷所思的小意外後開始互生曖昧。

再經歷男二、女二製造的各種狗血八十一難後最終修成正果。

▲忘了他,我偷電動車養你

甚至連渲染情緒的方式,都一直沿用着《流星花園》中下雨+BGM的老套路。

這就是典型的薅羊毛只盯着一隻薅。

現在回過頭來看,即使算上臺灣偶像劇的黃金時代,也沒有幾部劇的製作水平能夠比得上2000年大陸拍攝的鬼畜版《西遊記》。

▲《西遊記後傳》裏的原片段

同樣看個爽,人民羣衆爲什麼不選擇製作更精良的韓劇呢?

況且大陸劇也不差,像《雍正王朝》《大宅門》《喬家大院》這種早期優質大陸劇,在臺灣偶像劇風靡大陸的時候就完成了反向文化輸出。

更不用說2012年的《甄嬛傳》,在臺灣復刻了當年《流星花園》在大陸掀起的狂潮。

▲時代變了,偶像劇

隨着互聯網神祕力量的出現,英劇、美劇、日劇甚至俄羅斯劇,又搶走了一批大陸觀衆。從土味代名詞到徹底消亡

劇情無法再給觀衆帶來刺激,而早年間由於GDP領先,在畫面中展現出的現代化生活方式,也隨着大陸GDP的提高失去新鮮感。

原本看上去洋氣的臺灣偶像劇,瞬間不那麼洋氣了,甚至有些城鄉結合部的土氣。

▲2015《明若曉溪》,濾鏡都拯救不了的土味

可以說,2011年後的臺灣偶像劇儼然處在了看劇鄙視鏈的底端,只能吊打《白衣校花與大長腿》。

如果人民羣衆喜歡看垃圾,那像這樣的垃圾我們有一打。

▲只要綠幕用得好,盧浮宮可以和巴黎鐵塔肩並肩

內容失去競爭力,而偶像劇造星又是一種高成本、高風險的博弈。

從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間,大陸平均每年引進臺劇16.3部,僅截止於2005年,臺灣偶像劇的數量就遠超100部。

這就意味着,即使在黃金時代,能通過偶像劇走紅的藝人也是少數,更多的是那些在無人問津的劇裏被淘汰的臺灣小鮮肉。

哪怕是邊拍邊播,藝人想要出道,也是建立在這部劇能完播的基礎上。偶像就這幾個偶像,如果觀衆硬是不喜歡,再怎麼調整包裝策略都沒用。

勉強完播不如及時止損。

在近幾年走紅的臺劇上,已經很難看到傳統偶像劇的身影。以《想見你》,除了愛情元素外,劇情基本和偶像劇扯不上什麼關係。

但它還是在互聯網上引發了所謂“臺灣偶像劇”復興的熱烈討論。

包括之前的《荼蘼》《我們與惡的距離》都不再是約定俗成的“臺灣偶像劇”,更像是披着青春偶像劇外衣的新興臺劇。偶像練習生,壓死偶像劇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管是F4還是飛輪海,沒有偶像劇的成功就沒有他們日後的輝煌。

然鵝,時代變了。

如果說臺灣偶像劇是摸着石頭過河,那大陸從日韓搬來的練習生模式就是踩着別人扔的石頭過河。

練習生在出道前就通過O2O互動的方式培養了一批“黏性粉絲”。這批“黏性粉絲”不但爲藝人帶來更多自然流量,甚至在藝人迎合粉絲喜好時,還會讓他們產生一種養成似的成就感。

我說易烊千璽就是一部分老粉看着長大的,沒毛病吧?

根據市場反饋靈活調整培養策略,實在掀不起風浪就及時止損。

吶,這就叫做容錯率。

到了互聯網造星時代,練習生直接精準出道,被欽定送到河對岸。

《創造101》《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這些選秀綜藝,你就算沒看過也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這就是互聯網流量的可怕之處。

偶像高高在上的距離感已經成爲過去式,“養成系”的偶像生產模式更貼合年輕一代的情感需求。

在一次次的投票、打榜、應援等活動中,粉絲的價值得到進一步體現,對偶像的忠誠度就更高。最後能成功出道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有潛在的後浪可以收割。

不是每個藝人都要像你們的易烊千璽一樣優秀,就像有些明星你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幹嘛的,但他就是有很高流量,以及異常兇狠的粉絲。

1、臺灣偶像劇發展史(2000-2010)。——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田園

2、淺析臺灣偶像劇發展歷程。——南京大學 萬雅婷

3、大陸古裝劇在臺灣的收視表現及緣由解析。——中央電視臺海外傳播中心 徐蘭梅

4、“嘲笑”即禮遇:偶像“出圈”的傳播研究,基於洛文塔爾社會學心理學接受理論的分析視角——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郭沛沛

5、歷史進程中的臺灣偶像。——X博士

6、你哭着對我說,臺灣偶像劇都是騙人的。——看客inSigh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