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喜歡機械手錶還是喜歡石英手錶朋友,說起手錶的歷史就不得不提“石英風暴”着檔事。雖然如今很多人會認爲石英手錶的檔次會比機械手錶要低,但是過去的石英手錶幾乎將機械手錶一鍋端。那麼爲何機械手錶會被石英手錶折騰得那麼慘呢?今天輕奢品尚匠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回到歷史,看看石英手錶是如何崛起!

所謂尋根問底,石英手錶是從機械手錶發展過來是無需質疑的,而不同之處就是使用石英。因此石英晶體是這場風暴關鍵起點,1880年,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發現了石英晶體的壓電效應。沒過多久,卡迪爾在1921年石英晶體用於電子管的振盪器當中,並且獲得了成功。而後便出現電子管電路的石英鐘,但是此時的石英鐘非常笨重,但電路體積就有兩間房子大小。

隨着電子工業飛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晶體管技術。再往後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羅伯特諾伊斯又發明了集成電路。這個集成電路可以說是關鍵的導火線,爲高容量的微型電池和低功耗的表用步進電動機打下基礎,同時也大大改變當時電子技術在生活和工作上應用。

既然電路體積降下來了,石英手錶的顏值自然不是問題。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瑞士等國先後研製成功了電子錶,而掀起“石英風暴”日本精工則是後起之秀,近年來一直是微電技術領域的領跑者。其實瑞士當時也有做石英手錶,但是認爲是一個“娛樂”的東西,不能成大器。這也和瑞士製表傳統觀念有關,因爲長期提倡匠人精神和走時精度(一開始石英錶並不精準),以致於造成歧視。那石英錶什麼時候才變得精準呢?下面繼續看看石英手錶發展。

一開始石英手錶是採用和機械手錶一樣擺輪遊絲振盪器(頻率2.5~3HZ:1800~21600次/時),只是動力提供由原來的發條盒變成電池的電,最大的缺點是體積大零件比較多。隨後到了第二代石英手錶,動力依舊是電,但是振盪器則採用了更高頻的金屬音叉振盪器,雖然零件上減少很多,也將走時精度提高到日差±2秒,但是棘爪磨損大,壽命短。因此在市場上存活的時間也是十分短。

到了石英錶高光時刻的第三代(指針式石英鐘錶),使用頻率高達32768赫茲的石英晶體振盪器,讓手錶走時誤差縮減日差±0.5秒/日,月差±15秒/月。就因爲這一點,機械錶老大哥的地位被撬動了。1969年世界第一隻石英精工表SEIKO QUARTZ ASTRON問世,機械錶的走時精度被大衆拷問,而後石英錶的量產,迅速佔領市場,幾乎讓瑞士傳統機械手手錶製造業全線崩潰。

另外其零件要比機械手錶少一半,大概數量在50~60,當時的機械錶單機芯零件數量就有130以上,如果是自動日曆機械錶則在200個零件左右。工時少,成本低(石英錶300多道工序,機械錶1300多道工序)。使用方便、走時精準(連續走時,穩定性好,沒有位置誤差)。機芯薄、直徑小(外觀造型隨意,適應市場變化)。直到今天,指針式石英鐘錶的銷售,在中低端鐘錶市場依然具有絕對優勢。

第四代則是使用數字式、行鍼式指示時間的顯示式石英鐘錶,幾乎沒有機械零件,大部分是集成電路,而且零件數量更少,大約30~40個零件,。因此被貼上廉價表的標籤,甚至歸爲電子產品。其後融入了高科技含,變得功能強大,價格不低,深受一些年輕的戶外運動愛好者非常喜愛。以上是石英手錶大概發展過程,不得不佩服的一點是科技提高效率和發展迅速。今天輕奢品尚匠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到這裏,喜歡的本文的朋友可以點個贊,加個關,往期有更多有趣好看的內容哦!下次小編繼續和大家分享更多簡單有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