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已经逼近,今年因为众所周知的特殊性,很多片子都为了避免过度拥挤,进行了档期上的调整。

基本上春节档的影片,除了《唐人街探案3》,都选择在国庆档复映。

但要说最为出其不意的调整,那就是在公布档期之后没多久又宣布提档的——

《夺冠》

《夺冠》原来叫《中国女排》,临上映时突然改名《夺冠》。

当时就被很多人预言,说这个改名看似简单,但会严重折损票房。

中国女排叫着多顺啊,这四个字的分量,那可比“夺冠”这种模棱两可的名字要霸气多了。

所以为什么要改名?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陈忠和。

据说中国女排前任主教练陈忠和在看到了预告片之后非常气愤,写信给体育总局,要求删除和自己有关的所有镜头。

当时闹得很严重,但陈忠和本人并没有正面回应外界的质疑。

但是冷不丁,片子在即将上映的时候,改名成了“夺冠”,这个操作大家可以细品。

其实小妹之前就说过,改编真实事件不难,难的是里面所有的角色都能对号入座,再说这还是政府牵头制作的电影,所以拍摄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要是一般的导演,基本就黄了,但《夺冠》的导演不一般,大名鼎鼎的陈可辛

其实香港导演北上拍片并不是那么被看好,毕竟前赴后继中,失败的例子太多了。

但陈可辛还是被网友寄予了很高的期待,电影如今上映,两日破亿,豆瓣7.3。

陈导没有丢水准,但关于该片的评价却显然有些两极分化。

争来争去还是一个问题,艺术和现实之间,究竟该怎么取舍?

《夺冠》的剧情不用小妹多介绍,基本和大家想的是一样的。

通过对于中国女排跨越三十年的描写,烘托女排精神,突显中国力量。

说到中国女排,除了选手,和女排一起成长的教练功不可没。

有吴刚饰演的袁伟平(全片没提名字),黄渤饰演的陈忠和(除了在排球上签字,全片没提名字),以及巩俐饰演的郎平。

但对于观众来说,郎平的名字要更具传奇性。

从一个替补队员到国家队主力,拿下冠军,到退役,到给美国队当主教练,再到回归当中国主教练,带领中国队拿下里约奥运会的金牌等等吧。

这种传奇性注定了剧本的倾向性,毕竟观众看的是电影,电影是需要戏剧,需要艺术加工的。

因此郎平的成长毋庸置疑地作为了《夺冠》的叙事主线。

(年轻时的郎平,由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

演活一个角色不难,难的是这个人健在,而且还经常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

这免不了就是一番对比。

巩俐可以说是不负众望,真实演出了影后该有的水平,人神合一,到最后你甚至分不清到底谁才是真的郎平。

在拍摄的时候就有路透照片,巩俐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还专门去比赛现场观摩了现场的气氛,“实地考察”大家的神情。

这敬业的精神,你不得不服。

可以说巩俐的表演要给《夺冠》加很多分。

相比之下,黄渤这次的表演要逊色不少。

不知道是剧本本身就这么写的,还是后期的删改的结果,陈忠和这条线显得是可有无可。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和俄罗斯争夺冠军,在连丢前两局的情况下,连赢三局,上演了惊天大逆转。

不屈不挠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可是这么精彩的比赛,这么值得铭记的瞬间,在电影里却是一笔带过了。

弱化了陈忠和的高光时刻,取而代之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输给美国队那场比赛,而当时美国队的主教练正是郎平。

这么一安排,剧情有争议性了,也突显郎平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纠葛和无奈。

但郎平的形象越是丰满,陈的形象就显得越是薄弱,就像个工具人一样,需要了就拿过来用一下,不需要的时候这人就没了。

到最后,你会发现把陈忠和这条线给删了,也完全不影响剧情。

也难怪有人说,其实《夺冠》这个名改的也不好,不如叫《郎平传》更为合适。

我们总说中国女排是一种精神,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出镜的人物过多,就导致剧情是破碎的。

为了突出整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几场特写,然而这种刻意的“大而全”反而使得片子脱离了电影,成了一种半纪录片式的剪辑。

真实感有了,但戏剧性没了。

像纪录片,但不是纪录片。说它是电影,好像又差了点意思。

即便是戏份最多的郎平,也只能在巩俐出场之后作为教练的身份,人物才开始立体起来,而其他角色只能沦为一种符号。

新闻里的她们是什么样子,电影里就是什么样子,几乎没有任何深度上的挖掘,连点到为止都显得那么漫不经心。

当然,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受制的框架很多,要顾及的方面也很多。

各种压力之下,要做到每个人都满意,必然要伤害到电影本身的艺术性。

你看,陈忠和看到预告里彭昱畅从食堂里抢鸡腿,马上就翻脸了不是?

(这段在正片里已经完全删减了)

其实不光是这部电影,国内外都是,真要实打实按导演的意思拍出来,绝对是得罪一大帮人。

不然那就妥协,再妥协,直到各方都满意,剩下的就让观众去买单。

在走进电影院之前,小妹做了很多心理准备,说实话主旋律拍到现在,比的就是哪部片子能真正拍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夺冠》的题材很占优势,毕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陈导也很聪明,将大部分的泪点都放在了赛前的训练上。

不管是哪一代女排,姑娘们拼搏奋斗的过程,其实就是女排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

赛前铺垫情绪,赛场上点燃高潮。

仿佛又跟随着大银幕见证了女排姑娘登上巅峰的高光时刻。

不过这里面也算有个小别扭,2016年里约奥运会,郎平每次在中国队落后喊暂停的时候,总是要给队友们疯狂地灌输鸡汤。

类似于“输人不能输阵”“你不需要成为我,你应该成为你自己”。

这种假大空的台词明显是想在高度上升华一下电影,但过多的说教反而拖累了比赛的激烈。

当然《夺冠》的表现是超出大部分人的预期的。

毕竟它是中国电影史上少有的体育题材的电影,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不管是国籍还是肤色,为成功所付出的汗水,不到最后一秒都不放弃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这才是体育题材电影乃至体育赛事一直吸引观众的根本原因吧。

相信有了《夺冠》这个成功的试点,也让观众对陈导的《李娜》更多了一份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