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永安市區36公里,一片綠色的海洋連綿起伏,山高谷深、羣峯聳立,這裏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6.8%。

在這1.1萬公頃的綠地上,擁有已定名的維管束植物1512種,陸生脊椎動物462種,淡水魚68種,昆蟲1154種,大型真菌300餘種。這裏是我國小區域生物多樣性最爲豐富的地區之一。

▲ 天寶巖風光

這裏還是閩江重要水源涵養林區,有全國面積最大,達186.7公頃的長苞鐵杉林;有面積106.7公頃、全國罕見的猴頭杜鵑林;有東南地區首次發現的泥炭蘚沼澤;還有着衆多的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神奇自然景觀……這裏,就是福建天寶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物華天寶,既是自然的饋贈,亦得益於一脈傳承的守護。

傳承

清朝時村民自發設立禁伐碑

“一祖山祖墳族果墳木洋內兩峽水尾藩木竹林內松杉等木不輸大小不靜批育侮伐……”在永安市博物館內,有一塊立於1782年的石碑。

“祖宗的山、祖宗的墳,洋內兩邊至水尾,山上的松木、杉木等林木不論大小都不允許砍伐私賣……”石碑的譯文,鮮明地道出傳統樸素的自然保護觀。

這塊落款“乾隆四十七年十月 河南族果公立”的石碑,是目前在天寶巖保護區發現的4塊禁伐碑中,設立時間最早的一塊。2002年9月,復旦大學教授陳家寬在天寶巖保護區考察過程中,發現了3塊禁碑,之後又發現一塊,這些禁碑主要分佈在主峯天寶巖的四周。

▲ 天寶巖禁伐碑。早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當地百姓就把天寶巖一帶的山水視爲風水寶地,多次立下禁伐碑,自發採取措施嚴格保護森林,形成了自然保護區的雛形,這在自然保護史上較爲罕見。

禁碑大多由當地宗族自發設立,除了嚴禁採伐竹木、保護好森林等內容外,還包含着許多規範鄉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內容,而且具備了比較全面的就地保護的管理辦法,當地百姓把自己準備納入保護的區域範圍及保護的措施事先報縣政府備案,政府同意後才向村民公佈保護的範圍和規定,將政府法律支持與民間山林權單位自覺自願實施保護結合在了一起。

陳家寬教授指出,雖然自然保護的思想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萌芽,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典《田律》在秦朝已產生,但是天寶巖發現的這些禁碑,已經將自然保護意識轉化爲就地保護的行爲,依靠政府和法律的力量,自覺地建立起比較規範的自然保護區域。據瞭解,百姓自發形成自然保護區的雛形,這一做法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自然保護史上都較爲罕見。

1975年,天寶巖周邊公路開通。大面積的原始森林距離公路僅有數百米遠,這對原始林保護無疑帶來新的影響,而基於天寶巖附近世代相傳的自然保護觀念,大面積的原始林完整保存至今。

▲猴頭杜鵑:天寶巖三大保護對象之一,分佈面積達106.7公頃,純林40公頃爲大面積原始森林,全國罕見。

如今,天寶巖擁有世界罕見的長苞鐵杉羣落和猴頭杜鵑羣落。許多到天寶巖開展科考調研的學者感慨,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考驗中,億萬株樹木和衆多野生動物能在天寶巖存活下來,除了它們自身頑強的生命力外,更得益於當地老百姓自古以來對原始森林和野生動物的自覺保護意識。

發展

從樸素鄉土情懷到科學全面保護

1988年,天寶巖開始建設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天寶巖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村民自發樸素的保護行爲發展到“國字號”自然保護區,天寶巖的保護工作快速提檔升級。

“我們的職責就是守護天寶巖。”蔡昌棠是西洋管理所所長。天寶巖自然保護區地處青水、西洋、上坪3個鄉鎮的接合部,三地各設有一個管理所。近年來,管理所的硬件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隨着一、二期中央投資項目和地方投資項目的落地,保護區內基礎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辦公綜合樓、管理所、哨所、科普宣教展館、科考棧道等一應俱全。保護區還建立起生態定位監測站,建成重點區位監控和二級監控中心,結合GPS定位技術,實現野外巡護信息化管理。

▲ 進行高揚程消防水泵使用操練

森林防火,責任重於泰山。7月9日,一場模擬森林火災現場應急撲救演練在保護區邊緣舉行,演練中,護林員們操作着高揚程消防水泵、揹負式風力滅火機、現代化撲火工具,展開綜合性演練。這是一場常態化演練,也是一次森林消防應急能力的提升,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每年的九月份到次年三、四月份以及中秋、國慶等節假日,都是重要的防火季。保護區管理局加大工作力度,開展高密度進村入戶宣傳,同時組織人員加大巡查力度,嚴禁野外用火。

“平時只要看到哪裏有煙升起,就一定要趕過去看看。”家住永安市上坪鄉西溪自然村的王秋起,是上坪管理所的一名護林員。每到夏天,就有不少市民到他家附近的西溪岬露營觀日出,擔心有人野外用火,王秋起和同事們經常晚上輪流到西溪岬去轉一圈。

▲ 護林員巡山

天寶巖保護區範圍涉及3個鄉鎮、12個村,道路四通八達,巡護任務特別繁重。保護區管理局除了做好基礎管理之外,結合周邊村民生產生活習慣,針對傳統的祭祀用火、農事用火,引導當地村民改變陋習,變傳統的燃燒冥紙、燃放鞭炮爲擺放祭祀等文明新風。附近村民每年秋冬有焚燒稻草,甚至燒草清路的習慣,工作人員轉變思路,一方面加大宣傳,另一方面則變被動防範爲主動計劃燒除,掌握森林防火主動權。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天寶巖自然保護區建區32年來保持着無火警記錄。

病蟲害防治也是自然保護區的重中之重。保護區管理局以常規測報與專項調查相結合的辦法,組織開展保護區森林病蟲的監測調查,年均調查監測6批次,每批次涉及75個小班,總監測率可以達到96.6%,累計監測面積達到21.5萬畝。

近年來,隨着第一輪、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以及生態環境部等多部委連續多年聯合開展的“綠盾”行動的展開,天寶巖自然保護區在一次次嚴格的“體檢”中,駛入越來越健康的綠色保護之路。截至2020年1月,天寶巖保護區2017年以來列入生態環保問題整改臺賬的22項問題,已經全部整改到位,整改完成率、銷號率均爲100%。

青山莽莽,綠水潺潺,在全面科學的保護舉措下,天寶巖煥發着更加動人的魅力。

提升

綠水青山全面釋放生態效益

自然保護區不同於開發區,生態保護責任先行,從核心區到緩衝區、實驗區,按照不同等級的規定,對人類活動有着嚴格的限制。保護與發展,看起來是兩個相悖的維度,然而,在天寶巖正越發得到統一。

永安市青水畲族鄉豐田村村民邢長春生於斯長於斯。作爲護林員的他引以爲豪的是,這裏的山、這裏的水,以及棲息在這的飛鳥走獸,能爲村民帶來可觀的收益。

每天早上6點多,邢長春會準時出發到山裏。石上清泉流,綠茵白鷳落。在村落一處幽靜秀美的山澗處,邢長春輕聲呼喚,幾隻白鷳應聲而來。觀鳥嚮導,這是邢長春在護林員之外的另一個身份。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

隨着觀鳥產業在三明的興起與發展,越來越多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觀鳥愛好者,慕名來到天寶巖。“之前還有美國、泰國、緬甸、肯尼亞等國外的觀鳥愛好者到我們這裏來。”邢長春的微信頭像是一隻面向鏡頭舒展雙翼的白鷳騰空圖。他說,這是2017年時一位來自天津的客人拍攝的。爲客人提供食宿、嚮導等服務,邢長春家的日子越發紅火起來。

現在,他正在計劃着轉型:從觀鳥嚮導轉型成爲一名生態嚮導。

在剛剛過去的八月份,他爲一批特殊的客人——第二十五屆全國大學生綠色營組織成員當了一回嚮導,帶領他們走進天寶巖。綠色營是一個成立於1996年的青年自然生態保育組織,此次共組織了約30名大學生參加活動。也正是在這次的活動過程中,擔當嚮導的邢長春,第一次聽說“生態嚮導”這個職業。

“我未看見它的真容,卻知道它一定站立在山野裏某棵高大松樹的枝上,對着遠山的朋友吆喝,對着雲朵吆喝,對着找不到它的我們吆喝。雖然我們沒有看見它,但它一定看見了我們。觀鳥路上,保持耐心、細心和平常心,定會滿載而歸。”網名“花七”大學生分享自己在天寶巖的觀鳥心得。

“原來,未見真容卻也滿載而歸。”習慣了帶客人觀鳥的邢長春,打開了全新的視野。活動中,來自廈門大學的李振基老師帶來《利用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開展生態旅遊》講座,結合天寶巖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提出在儘量不打擾、不改變動植物習性的情況下,開展觀鳥、植物認知、昆蟲觀察等生態旅遊活動。新視角,讓邢長春思考如何更好地認識、保護和利用好天寶巖。

從設立省級自然保護區到晉升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寶巖保護區開展了大量的科研監測工作。2016年以來,天寶巖保護區與杭州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首次開展合作,進行泥炭蘚調查,並配合國際竹藤中心開展“毛竹林擴展模式及其調控技術研究”,啓動“天寶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昆蟲多樣性調查項目”,啓動野生動物紅外相機監測……天寶巖如今已經成爲許多高等院校重要的科研和教學實習基地,並且在科普宣傳等方面作出積極的示範,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長苞鐵杉:天寶巖三大保護對象之一,在區內分佈面積達186.7公頃,純林20公頃,爲全國第一。

如今,天寶巖自然保護區先後被評爲“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基地”“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研究示範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成爲我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管理局榮獲原國家環保部、國家林業局等七部委授予的“全國自然保護區工作先進集體”。

有綠水青山,更要有百姓安樂。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保護區管理局一方面嚴格落實分級績效考評管理及開展“亮燈行動”創建“模範機關”,提振幹部精氣神;另一方面積極幫助周邊社區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幫助從道路、供水、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改善村容村貌,同時關心幫助村中弱勢羣體,憑藉智庫資源優勢,邀請專家教授爲社區村村民開辦毛竹經營技術、藥用植物栽培推廣等實用技術培訓班。

從經濟效益到社會效益,天寶巖的綠水青山,正加速轉化釋放着生態紅利。

來源:永安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魏興谷

圖片:福建天寶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編輯:王麗華

審覈:陳祖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