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聃(公元前580—前500年),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他和孔子生在一個時代,年紀比孔子大一些,也是當時有名的思想家、學者,是道家的創始人。

老聃在周朝,做守藏室的史官(相當於現在的國立圖書館館長的職務)。他非常精通業務,熟悉掌故,利用工作之便,博覽羣書。但是他卻很厭惡禮制的繁瑣,認爲這套是束縛了人類的天性的。

有一次,孔子到周向老聃請教古禮,老聃開口便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意思是說:你所說的古禮,已經過時了,是陳腐老朽的死物,只有它那空洞的說教還在罷了。老聃還接着對孔子說:“是君子就應該可行可止,不要時代已過去了,還抱着古禮不放。另外,我聽人說,能幹的商人,隱其寶貨,不讓別人看見;有才的君子,身有盛德卻容貌謙退,猶如愚蠢無知的人,這就是說,應該有真才實學而不自己炫耀。同時,要去掉驕氣和各種慾望,以及外表的姿態和過分的念頭。這些都是無益於你的身心的。我所告訴你的,不過就是這些而已。

孔子離開老聃,回到魯國,對自己的弟子們說:“我知道鳥善於飛翔,我知道魚善於游泳,我知道獸善於奔跑;我也知道可以做矰(用絲繩繫住的短箭)射飛鳥,可以做綸(釣絲)釣游魚,可以做網捕野獸。至於龍,我就不可能知道它怎樣乘風雲而上青天。我現在見到老子,他就象龍一般呵!”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對老子的佩服別看當時老聘在周朝做官,實際上他是對周王朝非常不滿的。他抨擊當時的政洽制度,認爲:“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人民的飢餓,是因爲政府所收的捐稅太多了,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輕生犯法,是因爲統治者們要求奢侈的生活太過分了。本來,上天的道理,是拿有餘的去補不足的,而現在呢?人的道理卻不是那樣,是拿不足的去奉送有餘的。

老聃所主張的,是“無爲”之治,他說:“國家的政治是寬容的,它的人民就是淳厚的國家的政治是嚴峻的,它的人民就是狡詐的。”他的一個重要信條,就是“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他看到了廣大被統洽者反抗力量的強大(民不畏死),而統治者的鎮壓往往砸傷了自己。他認爲:世間的一切,都受“自然法”的支配,用不着種種制度,用不着政府幹涉人民的舉動,如果違背了“自然法”,訂出種種制度,去束縛和於涉人民的行動,不但不會得到什麼益處,反而會擾亂社會,搞得人民不能安寧。

老聃憬的社會,是不受任何約束的自然社會,他理想中的國家,就是使國家很小,使百姓很少,雖有兵器而不用,雖有船車而不乘,因爲人民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誰也不去冒險。在這樣的國家中,使人民有甘美的喫食,華美的衣服,安適的住宅,愉快的習俗。相鄰的國家能互相看見,雞狗的叫聲能互相聽見,而兩國的人民到死不互相往來。這可能是原始公社那種簡陋而安謐生活的影子在老子頭腦中的反映。顯然,他的這種思想是保守的、消極的,是不利於社會的發展進步的。

但,由此我們也看到了老聃對春秋時期連年歲事的厭惡,從而幻想着平靜安寧的社會、超脫現實的社會生活。老聃的哲學思想,包含着樸素的辯證法的因素,提出了“反者道之動”的命題,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和變化。他最著名的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爲奇,善復爲妖”,成爲後世經常引用的警句,它不斷地提醒着人們:倒黴的事裏有好福氣的苗頭依附着,好福氣裏有倒黴的因素隱藏着;正常的事會變得古怪,好事情又會變成邪道。任何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而不會是僵死不變的。

他還說:委屈了才能得到保全;彎曲了才能得到伸正;注下去才能得到充滿;破舊了才能得到更新;自己覺得少,才能得到補益;自己覺得多,只能得到迷惑。不僅看到自己,所以看得更清楚;不自以爲是,所以是非夏明顯;不自己誇耀,所以更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所以更爲人尊重。只因爲不去和別人爭。所以天下人才沒有誰與他爭。雖然他的觀點是宣揚委曲求全的處世哲學,鼓吹以退爲進的鬥爭方法,但是卻也包含了對立轉化的辯證法的觀點。

老聃還對當時作戰和治國提出一些策略,提出了“柔弱勝剛強”的觀點,他說善於用兵者不採取攻勢而採取守勢,不冒進一寸而寧可後退一尺。另外,沒有比輕敵再大的災禍了,他的“兵不厭詐”、“以退爲進”、“不輕敵”等戰術原則在兵法上有着重要的意義。他還提出:如果兩軍對陣實力相當時,那麼悲憤的一方必然勝利。“哀兵必勝”,第一次指出了在戰爭中士氣的重要作用。以後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概都是由此得到的啓示。老聃雖沒有完全認識到矛盾轉化是要有條件的,陷入了形而上學,但他的這些戰術原則對後來的許多兵法著作都有很大影響。

同時,老聘還認識到量和質的變化。巨大的成功,離不開一點點的積累和一分分的努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請不要小看那剛剛萌發的細芽,那塊塊奠基的泥土,那紮紮實實的第一步。另外,他那“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精闢見解,都成爲後人常常引用的警句格言。老聃在周朝做了幾年官,由於討厭當時種種不良制度的束縛,而且日見周室衰微,於是棄官不做,去尋清靜自然的生活。

據《史記》記載:他出函谷關,遇到叫喜的守關口的官,喜說:“先生要去隱居嗎?聽說您很有學問,希望能寫些東西以留紀念。”於是老聃寫了一部五千餘字的《老子》,分上下兩篇,因爲說的都是道德之要旨,故又稱《道德經》。寫罷,告別了喜,出關而去,隱姓埋名,過着他那自在的隱士生活,至於他後來如何,誰也不知。只有《老子》八十一篇流傳至今,他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爲後人所吸收和改造,成爲哲學思想上重要的流派,有着深遠的影響。 #道德經#孔子#周朝收藏

孔子離開老聃,回到魯國,對自己的弟子們說:“我知道鳥善於飛翔,我知道魚善於游泳,我知道獸善於奔跑;我也知道可以做矰(用絲繩繫住的短箭)射飛鳥,可以做綸(釣絲)釣游魚,可以做網捕野獸。至於龍,我就不可能知道它怎樣乘風雲而上青天。我現在見到老子,他就象龍一般呵!”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對老子的佩服別看當時老聘在周朝做官,實際上他是對周王朝非常不滿的。他抨擊當時的政洽制度,認爲:“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人民的飢餓,是因爲政府所收的捐稅太多了,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輕生犯法,是因爲統治者們要求奢侈的生活太過分了。本來,上天的道理,是拿有餘的去補不足的,而現在呢?人的道理卻不是那樣,是拿不足的去奉送有餘的。

老聃所主張的,是“無爲”之治,他說:“國家的政治是寬容的,它的人民就是淳厚的國家的政治是嚴峻的,它的人民就是狡詐的。”他的一個重要信條,就是“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他看到了廣大被統洽者反抗力量的強大(民不畏死),而統治者的鎮壓往往砸傷了自己。他認爲:世間的一切,都受“自然法”的支配,用不着種種制度,用不着政府幹涉人民的舉動,如果違背了“自然法”,訂出種種制度,去束縛和於涉人民的行動,不但不會得到什麼益處,反而會擾亂社會,搞得人民不能安寧。

老聃憬的社會,是不受任何約束的自然社會,他理想中的國家,就是使國家很小,使百姓很少,雖有兵器而不用,雖有船車而不乘,因爲人民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誰也不去冒險。在這樣的國家中,使人民有甘美的喫食,華美的衣服,安適的住宅,愉快的習俗。相鄰的國家能互相看見,雞狗的叫聲能互相聽見,而兩國的人民到死不互相往來。這可能是原始公社那種簡陋而安謐生活的影子在老子頭腦中的反映。顯然,他的這種思想是保守的、消極的,是不利於社會的發展進步的。

但,由此我們也看到了老聃對春秋時期連年歲事的厭惡,從而幻想着平靜安寧的社會、超脫現實的社會生活。老聃的哲學思想,包含着樸素的辯證法的因素,提出了“反者道之動”的命題,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和變化。他最著名的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爲奇,善復爲妖”,成爲後世經常引用的警句,它不斷地提醒着人們:倒黴的事裏有好福氣的苗頭依附着,好福氣裏有倒黴的因素隱藏着;正常的事會變得古怪,好事情又會變成邪道。任何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而不會是僵死不變的。

他還說:委屈了才能得到保全;彎曲了才能得到伸正;注下去才能得到充滿;破舊了才能得到更新;自己覺得少,才能得到補益;自己覺得多,只能得到迷惑。不僅看到自己,所以看得更清楚;不自以爲是,所以是非夏明顯;不自己誇耀,所以更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所以更爲人尊重。只因爲不去和別人爭。所以天下人才沒有誰與他爭。雖然他的觀點是宣揚委曲求全的處世哲學,鼓吹以退爲進的鬥爭方法,但是卻也包含了對立轉化的辯證法的觀點。

老聃還對當時作戰和治國提出一些策略,提出了“柔弱勝剛強”的觀點,他說善於用兵者不採取攻勢而採取守勢,不冒進一寸而寧可後退一尺。另外,沒有比輕敵再大的災禍了,他的“兵不厭詐”、“以退爲進”、“不輕敵”等戰術原則在兵法上有着重要的意義。他還提出:如果兩軍對陣實力相當時,那麼悲憤的一方必然勝利。“哀兵必勝”,第一次指出了在戰爭中士氣的重要作用。以後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概都是由此得到的啓示。老聃雖沒有完全認識到矛盾轉化是要有條件的,陷入了形而上學,但他的這些戰術原則對後來的許多兵法著作都有很大影響。

同時,老聘還認識到量和質的變化。巨大的成功,離不開一點點的積累和一分分的努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請不要小看那剛剛萌發的細芽,那塊塊奠基的泥土,那紮紮實實的第一步。另外,他那“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精闢見解,都成爲後人常常引用的警句格言。老聃在周朝做了幾年官,由於討厭當時種種不良制度的束縛,而且日見周室衰微,於是棄官不做,去尋清靜自然的生活。

據《史記》記載:他出函谷關,遇到叫喜的守關口的官,喜說:“先生要去隱居嗎?聽說您很有學問,希望能寫些東西以留紀念。”於是老聃寫了一部五千餘字的《老子》,分上下兩篇,因爲說的都是道德之要旨,故又稱《道德經》。寫罷,告別了喜,出關而去,隱姓埋名,過着他那自在的隱士生活,至於他後來如何,誰也不知。只有《老子》八十一篇流傳至今,他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爲後人所吸收和改造,成爲哲學思想上重要的流派,有着深遠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