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蜀人

蜀人,中國西南古代民族。大致是從商代到戰國後期,主要活動在四川盆地的西部,但在勢力全盛時,也曾到達陝西南部和雲南北部的某些地區。蜀人傳說中的領袖有蠶叢、柏灌、魚鳧等人,最初活動在川西岷山一帶,以後才逐漸遷徙到成都平原。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曾經有蜀的記載,武王伐紂時,有蜀人蔘加。春秋中期,蜀人由杜宇氏統治,建立蜀國,都於郫(今郫縣)。春秋後期到戰國,開明氏取代杜宇氏爲蜀王,原來定居廣都樊鄉(今雙流),大約在戰國前期遷到成都。疆域北至漢中,南到今青神,西達天全、蘆山,東抵涪水。居川西平原,從事農業。在此時期中,蜀曾不斷與秦、巴作戰。

古蜀人先祖爲蜀山氏,有觀點認爲:蜀山氏與蠶叢氏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是古羌人的一個分支。蜀國不只擁有單獨一個王朝,在秦滅蜀之前,蜀分別由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諸族統領。開明五世之前,蜀國的都城建於廣都樊鄉(即今天的雙流縣)。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新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闢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信道。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掉了蜀國,蜀地從此成爲秦國的糧倉,爲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滅蜀後,蜀人殘部一支在王子安陽王帶領下輾轉南遷,最後到達交趾,在現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並持續了一百多年。

(1)蜀山氏冉族部落

冉族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土著民族。但記載很少,一直沒有外來的羌族那麼顯眼。後來魚鳧氏冉族興起,取代了羌族在蜀地的優勢統治。

(2)蠶叢氏羌族部落

黃帝娶蜀山氏的女子爲妃,生下一男嬰。男嬰長大後是“目縱”(即雙瞳),居岷山下的石穴裏。他善於養蠶,因“教民蠶桑”有功,而被部族人稱作“蠶叢”。後成爲蜀地羌族首領。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公元前1613年,商朝君王祖甲執政後期,蠶叢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領導部族奮起反抗,結果弱不勝強,戰死岷山,族人四處逃散,他們的一支,“從茂汶盆地的東面翻過與岷山相連的玉壘山脈進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機重新抗爭。

商王廩辛繼位初,羌方在今陝、甘一帶重又崛起,屢犯商王朝,常使商戍軍遭到很大損失,促使廩辛決定用兵平定西戎。商王廩辛針對羌方武裝力量強悍等特點,戰前進行全面的謀劃和佈置,一面命戍軍暫避敵鋒,待機而動,一面組織精銳部隊適時增援抗擊羌方進犯,打散了蠶叢氏部落,蠶叢氏首領被射殺。

(3)柏灌氏羌族部落

由於不堪長期征戰,一部分羌人隨着一位青年重新進入今四川盆地,以躲避戰爭。他們來到一處有河流流經的柏樹林(今彭州)落腳,那裏有豐富的銅礦和玉石、陶土可供生活需用。一些人發現林間有白鶴棲息,想着像白鶴那樣飛離了戰爭,於是在青年的倡議下改稱部族爲“柏灌氏”,那位帶領大家安家的青年人被推舉爲新的部落首領。領地範圍涵蓋今彭州、什邡、郫縣一帶。

正如某些考古學家所言,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上有鶴的模樣,三星堆早期跟蜀王蠶叢有關的話,那麼遺址很可能也跟柏灌部落有關。也有專家認爲“柏灌”源自泊灌,意爲該部落人民善於種植。公元前1063年,勢力衰弱的柏灌氏部落被南邊的新起的魚鳧氏部落兼併了。

(4)魚鳧氏冉族部落

時值商朝末年,在今成都溫江萬春鎮境內有條馬壩河,在古時候非常大,河寬三百六十丈,水深看不見底。那時,河的南北兩岸有兩個部落,北岸是柏灌氏羌族部落,南岸是人土著冉族部落,南岸的百姓喜好水,都靠打魚爲生。在南邊的這個部落裏,有個中年人杜宇,既聰明又勇敢,漁民們都很佩服他,就擁戴他當了頭領,被百姓稱作“魚鳧”。這個部落的大王兇殘貪婪,捐稅一次比一次重,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惱火。打漁頭也忍不住了,心一橫,帶領老百姓推翻了那個大王,重新建立了一個部落。因爲大家都是打魚的,打魚要用漁網、魚叉,還要靠喂的魚老鴰下水逮魚,魚老鴰是一種野鴨,古稱鳧,因而這個部落就取名叫魚鳧氏部落,那個打漁頭當了大王就稱爲魚鳧王了。從此以後,漁民們的稅輕了,生活越過越好了,杜宇就被族人喚做了“蒲卑”,魚鳧王的心也越來越大了,把現今郫縣那邊的犀浦、花園、德源、彭州佔了。

公元前1057年,魚鳧王杜宇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號稱蜀。古蜀軍隊是伐紂聯軍中最具戰鬥力的隊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紂王的重要力量。這個文明形態不同於華夏族的西南種族,被後人稱爲蜀族。

二、蜀國

蜀部族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於中原華夏部落的另一個古老部落。儘管有着巴蜀圖語這樣的文字,但是基本沒有破譯。 “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周武王伐商紂的牧野之戰時,蜀人曾經相助。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較早見於西漢時期揚雄的《蜀王本紀》,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較詳細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古代蜀人先祖爲蜀山氏,有觀點認爲:蜀山氏與蠶叢氏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是古代羌人(語言學上屬於藏緬語族)的一個分支。四川西北部茂縣的營盤山遺址年代約在前3500年到前3000年。出現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密集的房屋基址及多座人祭坑。

(1)蠶叢時期

蠶叢,又稱蠶叢氏,文獻紀錄中西周時期蜀國首位稱王的人(應該爲一個氏族或朝代,持續了數百年),其事蹟史書上少有記載。對應於寶墩文化時期。蜀的名稱可能和蠶叢有關,說文·《虫部》釋蜀爲:'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像其身娟娟。

(2)柏灌時期

柏灌,又作柏濩或伯雍,是漢文文獻記載中統治蜀國(現四川一帶)的第二代(應該爲一個氏族,持續了數百年),其事蹟史書上少有記載。對應於寶墩文化時期。據說溫江區壽安鎮長青村有一座方圓4畝、高3米的圓形土丘,被當地人稱作“八卦山”或“八卦墓”,《溫江縣誌》記載當地傳說那是柏灌之墓,“八卦”是“柏灌”的訛寫。柏灌氏以鳥爲圖騰,有說柏灌是“伯鶴”的訛寫。

(3)魚鳧時期

魚鳧是文獻記載中古蜀國的第三代(應該爲一個統治的氏族,持續了數百年),對應於三星堆文化時期(三星堆遺址第二三期)。

(4)杜宇時期

杜宇(?-?),又名蒲卑,死後號望帝,生卒年不詳,曾經稱帝。以郫爲都城,瞿上爲陪都。根據二十世紀的考古結果,大約處於商周之交至春秋時期,對應於十二橋文化。據傳說杜宇是第四代在古蜀(今四川省成都一帶)建國的君主,善於耕作,傳說中他在死後化爲杜鵑鳥。而根據書中所稱計算,該朝代應該於前770年左右結束。

揚雄《蜀王本紀》記載杜宇從天降至朱提(今雲南省昭通市),一名名叫“利”的女子,也從江源(今四川省崇州市)的井中冒出,杜宇在娶利爲妻後,便在蜀地稱王,填補了在魚鳧去世後,蜀地突然缺少的統治者空位。但《華陽國志》的記載卻正好與之相反,謂杜宇爲蜀王,女子梁利從朱提遷來,二人聯姻。杜宇建國後,除將國都定在郫(今四川省郫縣)外,尚把瞿上(今四川省雙流縣)定爲別都,以有效管理其他地區。

杜宇在建國後,認爲自己的成就會比蠶叢、柏灌與魚鳧這三個在此建國的君主來的高,因此,他積極的開疆擴土,使得國土領域向東可達嘉陵江、向西可至今蘆山、天全一帶、向北可到漢中、向南可抵今天的青神縣。此外,他還把領土中的汶山建設成牧場、今天的四川省宜賓市、雲南省、貴州省一帶變成花園。在杜宇統治蜀地的同時,他和當時位處中原的周朝也有往來,並獻上許多貴重禮物,以和周朝交好。

杜宇雖擅長於農耕,但對於治理洪水並無辦法,因此,在他一百多歲時,命當時的宰相鱉靈,治理岷江的洪水,而在鱉靈治理洪水的期間,杜宇趁隙與鱉靈的妻子私通(另有一說,杜宇並未與其妻私通),杜宇後來在於心有愧、認爲自己的德行不如鱉靈的情況下,將王位禪讓給他,隱居於岷山,傳說其死後,每逢農曆三月,便化爲杜鵑,以叫聲催促蜀人趁農時播種。亦有說法,稱杜宇其實際上是被鱉靈推翻後逃亡,因復位不成,怨魂化爲杜鵑。

(5)開明朝

開明是文獻記載中的古蜀朝代名稱,其歷任君主均稱“開明”,共十二世,其時代大約爲中原的春秋至戰國時期。對應於今日考古發現的晚期蜀文化(約前770年至前316年)。根據史籍記載,九世開明帝開明尚接受中原文化,去帝號稱王,傳至開明十二世時,於前316年爲秦國所滅。

叢帝,原名鱉靈,是首位開明帝。鱉靈原是蜀王杜宇之相,因治水有功,使蜀國“民得安處”,後杜宇禪讓,稱叢帝。一說鱉靈兵變,逼死杜宇,自立。杜宇冤魂不散,即成杜鵑鳥。蜀盧帝,又作蜀成帝,開明朝第二任帝。曾經進攻秦國至雍城。蜀保子帝,又作蜀褒子帝,開明朝第三任帝,曾攻青衣,國威擴張。開明尚,是蜀國君主,開明第九任帝,在現在四川一帶。開明尚接受中原文化,立宗廟,去帝號稱王,以酒曰醴,樂曰荊。遷徙國都至成都。

蘆子霸王,是古蜀國末代君主,開明第十二任君主,前316年秦惠文王在位時秦國,派大將司馬錯從滅掉了蜀國,蜀王至武陽,爲秦軍所害。其相及太子死於白鹿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