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以孟、仲、叔、季作为兄弟的排行,「仲」为第二,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于是被叫作「仲秋」,也写作「中秋」。老上海也有人将中秋叫做「八月半」。

江南仲秋,也正好是新鸭上市,毛豆、芋艿采摘的季节,此时鸭子肥满,毛豆饱满,芋艿香酥软糯,都在最佳品尝期。

按以前人说法,八月十五又是祭祖的日子,毛豆、芋艿就是「荐先」供品,也成了节日必备的食品。再者,两种食物寓意吉祥:豆荚里的一排豆子排列齐整,寓意着兄弟姊妹团结。而芋艿有球茎繁殖的特点,子芋总是依附在母芋周围,则象征阖家团圆。

于是,老鸭、毛豆、芋艿也被称作「中秋三宝」。

其实不光是上海,江浙一带到中秋都会吃鸭子。要从时令来说的话,中秋前后又属盐水鸭色味最佳,这是因为鸭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鸭肉会带有桂花的香气,所以盐水鸭亦美名曰“桂花鸭”。在《白门食谱》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

中医称鸭为“药”和滋补上品,就以鸭子的营养价值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言,中秋吃鸭也颇有道理。秋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更重要的是,鸭子本是凉性食品,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宜于滋阴养津以防秋燥。

不仅鸭肉营养丰富,并且鸭汤有抗疲劳作用,鸭油的胆固醇相对其他动物油含量比较低,鸭血具有补血、清热解毒之功效。

农历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节,在江浙一带,芋艿的发音与“运来”相近。所以中秋节吃芋艿,不仅仅只是享口福,同样也表示希望能够好运连连。还有种说法,因为芋艿是用球茎繁殖的植物,象征着“母子相依”,这也是另一种美好的寓意。

回想起小时候中秋吃团圆饭,一盆芋艿刚一上饭桌,小朋友们就你争我夺一抢而空。阿拉上海宁吃的是本地的“红梗芋艿”,根部稍微带点粉红色,蘸点白糖,一口咬下,香糯爽口。

红梗芋艿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芋艿,别名:蹲鸱。史记,卓文君云;岷山之下,野有蹲鸱,至死不饿。”

吃芋有“宽肠胃,充肌肤,疗烦热,破宿血,和鱼煮食甚下气,调中补虚”之功。就是说,芋头有益胃、宽肠、通便、解毒、补益肝肾等功用。

除了芋艿蘸白糖吃,小时候毛豆和芋艿也常常放在一起煮着吃,还有毛豆芋艿炒着吃。

毛豆音谐“毛头”,在沪语中指婴儿或稚童;毛豆在当地又称毛豆荚,而荚又与“佳”、“吉”等字谐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够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不知道您家今天准备好中秋节的这三件宝了没?明日中秋,喝一碗老鸭汤,吃几颗芋艿,剥几粒毛豆,“中秋三宝”齐全,才算圆满!

关注淘菜猫订阅号(微信号:taocai_mall),查看更多美食做法!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