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到了。

各種聚會、趴體安排得滿滿當當。

每到這時候,魚叔總要思考一個問題:

聚餐喫什麼??

太平洋彼岸的網飛,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

《主廚的餐桌:燒烤》

Chef's Table: BBQ

燒烤,想必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類美食了。

但這部紀錄片,卻能刷新你對燒烤的認知

《主廚的餐桌》是網飛出品的系列紀錄片,曾獲艾美獎提名。

意在網羅世界各地美食,挖掘背後的文化與情懷。

之前播過6季,長期霸佔美食愛好者的必看榜單

這部燒烤,依然由該系列的靈魂人物大衛·賈柏打造,豆瓣評分達到8.5

鏡頭從高雅的米其林餐桌,換到了瀰漫煙火氣的燒烤架。

這次的主角,是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墨西哥4位廚師。

他們沒有華麗出身,也沒有名貴頭銜。

卻能憑藉看家本領,足不出戶,就讓海內外的顧客慕名前來。

他們是美食界的神話,是街邊的料理傳說。

第一位德克薩斯燒烤女王杜絲已經85歲高齡。

她有多厲害?

2008年,她的燒烤店被媒體評爲德州燒烤第一名

大冬天早上不到8點,店外已經排滿了人。

剛開門就有人忍不住喊:「先給我來9斤」。

不愧是「民風淳樸」的大德州。

爲啥這麼火?

看看食客的反饋——「特別」

炭,必須是木炭。

肉,必須切塊烤。

已經很少有人願意先把木燒成炭,再放到烤爐裏了。

這個過程太依賴直覺,稍不留神,就會失敗。

但杜絲依然執着傳承德州鄉村烹飪法

烤出了食客口中,無可替代的味道。

用這種方式烤的豬排、烤半雞、香腸、火雞胸,都是店裏的招牌菜。

杜絲堅持碳火烤肉的底氣,可以理解爲一種天賦和執念。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做燒烤50多年來,她的烤箱裏沒有溫度計等任何數據化工具。

一直用手來感知食物的熟成度,依靠本能,來做食物。

杜絲燒烤的祕密,就是她本人。

她的故事並非一帆風順,但足夠勵志。

結婚沒多久,丈夫中風。

面對醫療費和生活費,她毅然擔起了養家重任。

2003年,與朋友開了家燒烤店。

但因爲堅持古法燒烤,5年來都默默無聞。

直到德州月刊把它評爲燒烤榜第一名,一夜間,杜絲奶奶成了德州燒烤界的網紅

在所有人覺得,杜絲應該開懷大笑的時候。

她卻迎來了人生中最悲痛欲絕的時刻——兒子去世

白髮人送黑髮人,她變得沉默寡言。

但沒想到的是,在這個消息公佈後,無數顧客自發前來安慰她。

幫助她從悲痛中重新站了起來。

杜絲在烤肉中傾注的愛,得到了回報。

半個多世紀來,杜絲一直堅持每天燒木炭、用手感知溫度、親自把控每塊肉的質量。

別說85歲,對35歲的人來說,這種體力活,都很難堅持。

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匠人精神嗎?

她證明了,只要你想做一件事,不管年齡多大,都可以做下去,並且把它做好。

她是真正的德州傳奇。

第二站,來到了澳大利亞。

這裏有家火門餐廳,執着用明火燒烤。

當鏡頭掃到後廚時,魚叔驚了。

從來沒見過這種廚房。

沒有燃氣、沒有電,只有燻黑的爐具和熊熊燃燒的明火,簡直像是地獄的景象。

店裏有道烤牛排,遠近聞名。

誘人的酥脆外皮下,裹着紅寶石色澤的嫩肉。

咬一口,滿嘴流油

美食家評價它:「你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喫不到這樣的牛排。」

原料極其講究,肉只選牛羣中最棒的2%,熟成周期長達200天。

最的是,這道菜只用到了肉和鹽。

一切都靠明火燒烤的技術。

火門餐廳對明火燒烤,幾盡癡迷。

大蔥烤一烤,能就着海鮮一起喫。

沙拉在火裏走一走,變得又脆又甜。

刷新了人們對烤蔬菜的認知。

菜品如此特別,老闆哈斯蒂也不是個俗人。

他一開始做廚師,是有天賦、沒目標。

從旅館的幫廚,到米其林三星大廚,一路順風順水。

不料,卻在繁瑣的工序裏,陷入了自我懷疑。

聽說在遠離市區的地方,有家燒烤店什麼都拿來烤。

他眼前一亮,便去探個究竟。

火,激發了食物的活力,也激發了他的想象。

一次,他嘗試拿魚子醬和海帶來燒烤。

魚子醬吸收了海帶潮溼的餘熱後,風味發生了質的飛越。

無心插柳柳成蔭,一道網紅菜就此誕生。

哈斯蒂的創新菜越來越多。

這家原本與世隔絕的燒烤店,也得到了美食家的關注。

從默默無名,到備受關注,哈斯蒂開竅了。

他要把明火烤制的方法,發展成一種技術、一個菜系。

於是自己開了火門餐廳,繼續探索火焰的祕密。

第三站,美國南卡羅來納州。

在這裏,有道享譽全美的菜——烤全豬

烤全豬,是南卡羅來納州的傳統習俗。

從婚禮到家庭聚餐,從聖誕節到感恩節,何時何地都有它的身影。

南卡羅來納州那麼多燒烤店,唯獨斯科特開的最出名。

祕訣無外乎:繼承傳統、精益求精

木炭烤足12個小時,只烤肩膀和後腿,其他部位慢慢跟着熟。

看看這焦黃的外表和軟嫩的肉質,跟電烤完全不同的口感。

配上一瓶汽水,味道絕了。

每當人們想喫正宗烤全豬時,一定會給斯科特打電話。

他是那種,在長輩們眼皮底下長大的老實孩子。

畢業後就跟着父親一起做烤全豬的生意。

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了烤豬上。

堅持總會有回報的。

作爲爲數不多的,堅持傳統烤制的燒烤店。

它很快就吸引了媒體的目光,還風光登上了《紐約時報》。

跟杜絲奶奶類似的是,斯科特的人生也歷經坎坷。

父親中風不久,店裏的烤爐又失火了。

《紐約時報》帶來的光環,還沒來得及變現增值,就什麼都沒了。

於是,斯科特不得不從零開始,做起了臨時燒烤攤。

開着越野車,穿過了整個國家。

這波操作既得到了媒體關注,又籌得了資金。

挫折沒有擊垮他,反而讓他變得更強大。

不僅重開了燒烤店,還在別的城市開了分店。

最後一個故事,來自墨西哥尤卡坦半島。

這裏的瑪雅人,掌握着最古老的室外燒烤技術

最拿手的美食就是烤肉。

不過,它的做法跟以上三種燒烤都不同——

要在地爐裏烤

步驟繁瑣,需要親朋好友一起完成。

男人們挖地爐,鋪上石塊和大塊木柴,把石頭燒到滾燙。

女人們備料,醃製豬肉。

橙、檸檬、洋蔥、大蒜、鹽、辣椒粉.........

香料多到令人眼花繚亂。

等地爐溫度足夠熱,就可以把豬肉入土。

靜候一晚,鍋裏的肉變得鮮嫩多汁,觸手即碎。

配一張薄餅,那味道,別提多美了。

當地人把地爐烤肉稱爲:「把取自大地的東西,歸還大地。」

這是瑪雅人最傳統的飲食文化。

可惜,會這種做法的人不多了。

羅薩尼亞,就是爲數不多的傳承人。

她出生在一個小鎮,從未出過遠門。

直到有一天,兩位調查墨西哥飲食文化的廚師,來到這個小鎮。

才發現,這裏藏着如此驚豔的傳統美味。

他們邀請羅薩尼亞去參加美食節,介紹尤卡坦烤肉。

羅薩尼亞這纔出了人生中第一趟遠門。

在美食節上,這種傳統美味驚豔了衆人,被搶購一空。

不僅如此,她還受邀在墨西哥做了臨時餐廳的大廚。

站在大城市的現代廚房裏,她突然明白了一件事:

和全世界分享我們的傳統,是我的職責。也是傳播瑪雅文化,最好的方式。」

現在,羅薩尼亞也主動學起了互聯網。

家裏的廚房,向世界各地的旅人開放。

只要想喫,她就把最正宗的瑪雅味道送給你。

此外,她還想把廚藝傳給女兒。

她說:「總有一天,你會離開這個家。當人們問起,你是哪裏人時,你就會知道,你永遠有你的故鄉。」

《主廚的餐桌:燒烤》四集內容,讓人意猶未盡。

街邊的燒烤大師,遠不止這四位。

他可能在喧鬧的都市街頭,也可能隱匿在不起眼的小鎮。

不在乎名氣,只在乎對飲食的傳承和探索。

用一生的天賦和努力,去豐富燒烤的定義。

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到完美,這就是他們的人生態度。

《人生一串》

在料理界,燒烤似乎登不上「大雅之堂」。

但這不正是它的特色嗎?

沒有那麼精緻,但卻總能用最本真的味道,喚起我們的味蕾快感。

還記得當初《深夜食堂》要拍中國版時,網上呼聲最高的就是燒烤。

夏天夜裏的標配,街邊最熱鬧的風景。

喝酒擼串,談天說地,自成一派江湖。

片中85歲的杜絲奶奶在工作一天後,說了一句話:

「燒烤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見面,放慢速度,互相交談,多看看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多麼美妙的感覺。」

是啊,人們喫燒烤,從來都不只是「喫」。

它讓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多了一個和親朋好友聚會的理由。

它就是人間煙火的縮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