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Fuki

影視詐騙年年有,今年騙子特別多。

近幾年間,國內電影市場迅猛發展,誕生了不少影史級熱門大片,票房數字一路高歌猛進。在一些人眼裏,影視作品便成了能夠輕而易舉拿下暴利的金融產品,同樣看在眼中的,還有一些不法分子。眼看年關將近,一年一度的春節檔大混戰即將到來,各路頭部大片雲集,又讓騙子鑽了空。

12月4日,光線影業副總裁劉同發佈微博稱有詐騙團伙假冒電影《姜子牙》片方以轉讓投資份額的方式行騙,詐騙金額超百億元。據劉同透露,該詐騙團伙假裝有成員是光線高管,約受害者在光線辦公大樓見面,但因在樓梯間藏匿時間過久而被光線保安發現端倪,最終被光線舉報。

今年暑期檔,由光線影業出品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賣近50億票房,一舉打破了“國漫無爆款”的魔咒。而此次被用來行騙的《姜子牙》,正是繼《哪吒》之後的“封神宇宙”第二部作品。該片計劃於明年1月25日上映,目前雖未發佈太多物料,但有爆款前作在先,仍被各界看好。

拿熱門電影充當詐騙工具的案件不勝枚舉。僅在今年,就有包括《囧媽》《攀登者》在內的多部國產大片遭遇了被冒名銷售影片版票的經歷。在前幾年,也出現了《黃金時代》《大鬧天竺》《擺渡人》《索馬里行動》等數次電影版票詐騙案件。

更有甚者,不惜憑空編排虛假項目,還有人搞出了影視衆籌平臺,拿噱頭空手套白狼。而這些賣弄小聰明的詐騙犯往往又能找到乖乖上鉤的投機受騙者。即便項目真實出品方几乎每次都會後苦口婆心的解釋、規勸,依舊拉不住那些往火坑裏跳的人。

鸚鵡君發現,影視詐騙大多有個共性:案件基本都是由詐騙者冒名頂替知名出品公司或頭部項目來兜售少量投資份額,專門向一些對影視行業瞭解甚少的外行投資者出手

爲什麼騙子總愛挑影視產品下手?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於個人影視投資本身具備合法性,這充當了不法分子行騙的擋箭牌。在我國出臺的《電影管理條例》中,明確規定了“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資助、投資的形式參與攝製電影片。”現實中,也的確有一些民間出品公司選擇了向個人投資者出售電影版票的方式。還有近幾年新出現的影視衆籌,也是個人影視投資的變種。當年的“國漫之光”《大聖歸來》,正是憑藉網絡衆籌,才能夠順利完成製作,有了後來的成績。

其次是流程的不透明性產品的高回報性。影視項目投資過程長、參與方多、構成複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般是嚴格保密的,透明度極低。在看似正規的項目中尚且出現過《葉問3》《大轟炸》“陰陽合同”案件,可見灰色地帶之大。而行騙者往往會抓住影視產品的這些特點,用光鮮亮麗的知名出品公司和各類大咖明星作爲幌子,將虛假的影視投資包裝爲理財產品。

在大部分外行人看來,影視行業恐怕是個低成本高回報的暴利產業。《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用幾億乃至寥寥幾千萬的成本便能換來數十億票房,天價片酬、天價版權無一不在刺激着路人的眼球。圈內人盡皆知的“二八效應”,落在很多外行人眼中卻變成了有投必賺,殊不知影視產品在高回報之前,首先要面對的是更高的風險性。

行業的不透明和個人投資者對行業的誤解加劇了影視詐騙的產生。加之影視投資本就屬於虛擬產品,又普遍爲多家公司共同投資,風險共擔,無形中降低了小額投資人的防範心理,這些都更利於行騙者誆騙外行。

一個不健康的行業環境也是影視詐騙的催化劑。時至今日,影視行業依然缺乏完善的相關行業標準,影視投資始終徘徊在灰色地帶四周。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放棄這個陌生的領域。拋開詐騙不論,哪怕是真實的影視投資產品,能夠收回成本的也只會是鳳毛麟角。

屢禁不止的影視詐騙對於影視行業又何嘗不是一次次傷害。每一部能夠獲得成功的影視產品,其籌備之路都充滿艱難險阻。吳京拍《戰狼2》拍到賣房抵押籌款,《流浪地球》拍到製片人自費投資,還有無數項目主創甚至根本無力解決錢的問題。然而影視詐騙者卻在用這種惡劣的方式消費影視行業的信譽,一邊割着老百姓的韭菜,一邊將黑鍋扔給影視行業。

如今,伴隨熱錢的退潮,大批資本撤離影視行業,留下來的也頗爲謹慎,整個影視行業在資本寒冬中舉步維艱。而這些混淆視聽的影視投資詐騙者,無疑是在讓這場寒冬雪上加霜。

[如需轉載請聯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