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常火熱的現象是,提前上映的六天,《奪冠》已經成爲了十足的社交貨幣。所有的公域空間和私域空間,都加入了圍繞《奪冠》解讀、發酵、爭論、再創作的輿論狂歡。它的刷屏不僅是影片自身的勢能積聚,也提前引爆了大衆對於整個國慶檔的熱情與信任。

作爲接盤春節檔的“加碼型”國慶檔,此次的內容排面非常重磅,既有期待值已經爆棚的《姜子牙》,又有“導演天團”的《我和我的家鄉》,此外還有主攻圈層市場的《一點就到家》《急先鋒》等。在這其中,如果比拼題材應和節日的歡快巧勁,《奪冠》並不佔上風,那麼在未來多日緊密的內容大考中,這部影片可以依靠的是什麼?

這也是《奪冠》提檔的明智之處——不僅僅在於領先一個身位的票房獲取,更重要的是定位和口碑的及早清晰。我們可以看到,通過數日的市場反響,影片已經迅速擺脫此前可能或多或少遺留的,觀衆關於排球“小衆題材”的誤讀,而讓人們看到了一種與去年“祖國”類似的難得的人文“閤家歡”。《奪冠》對專屬時代的記憶與跨越時代的共鳴的連接,成功對跨度較大的多個代際人羣產生了普遍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作爲一部人文劇情片,光有創作是不足以激發其市場熱度的,而《奪冠》恰恰所具備的情緒的感染力、議題的豐富性、討論的爆裂度,爲影片不斷循環地形成新的影響力和推動力。

在這兩方面的合力下,《奪冠》更多會以一種比較穩健的狀態,在市場上形成長線的觀賞價值。

口碑釋放,話題流量池龐大,影片後勁穩健

在貓眼和淘票票所顯示的影片“想看”人數上,作爲一部已經上映七天、真實口碑充分釋放的影片,《奪冠》目前卻高居第二位,充分顯示出了影片在國慶檔及至整個十月的強效後勁。

而其中一個值得留意的細節在於,近七天這一數據的新增量,環比上漲了75%。

這正是《奪冠》的第一波上映時間,有效說明了觀衆市場對影片的認可,影片的口碑和討論度起到了正向作用。

“身臨其境般的比賽現場”無疑是《奪冠》的賣點之一,“一比一復刻”的賽場和觀衆席、運動員與教練的表現,每一個關鍵球的打法、排球在空中劃過的弧線,都儘量做到還原歷史,並且以能夠充分帶動觀衆的角度,去拍攝和組合那些體育比賽特有的瞬間。於是觀衆得以在兩個多小時內,“穿越”回三個被高度復刻了的歷史性時刻,情緒隨緊咬的比分起伏,足夠豐富的畫面與聲效甚至讓人有現場觀戰的錯覺。

而在這種感官刺激之上,透過這些熱血激情,影片更大的賣點則在於創作者一步步引出的種種無聲發問。對時代變遷以小見大的體現,人性視角的觀察,一層層遞進展現的人文思考,這些是脫離了影院的沉浸體驗之後,可以長久爲觀衆留下回味,並不斷在全社會掀起一輪一輪餘波的關鍵。

可以看到,在貓眼、淘票票兩平臺上,已有共計超12萬人爲影片打分,兩平臺分別爲9.2分和9.1分——只相差0.1分,由此可見口碑的穩定。

與此同時,圍繞着影片的話題流量池非常龐大。除了核心主題被充分討論,由於導演陳可辛和整個團隊在創作時一致的“完美主義”,這部影片中的大量維度和細節,都被觀衆拆解出來,在社交平臺得到不斷放大、玩味。

鞏俐、黃渤影帝影后級的表演,“沒認出‘郎平’是鞏俐”。女排姑娘真實出演,每位姑娘的粉絲羣體對自家“牆頭”的熱情安利。郎平女兒白浪因飾演年輕時的郎平,一週之內由寂寂無名到火出了圈。郎平帶領中國隊奪冠領獎時,致電陳忠和的感人細節。

觀衆的討論和分享不斷產生着大量的UGC內容,大衆的關注度又吸引着各行各業媒體從各自角度活用《奪冠》內容和女排精神,這些內容大量匯流成爲了《奪冠》的“民間”宣發素材,持續向外擴散,持續着影片的曝光度。

00後與60後,情緒連接面廣,難得的閤家歡人文片

我們注意到,“女排精神”這樣一個看似比較傳統、屬於過去年代的故事,卻得到了年輕用戶的極大追捧。25歲以下的觀衆目前佔比超過四分之一,20歲以下觀衆更是給出各人羣中的最高評分,9.4分。

事實上,近兩年影視行業已經不斷觸到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對於反映國家發展、民族精神內容的重要偏好以及強勁的消費力。這一點,此次同樣落到了年輕觀衆對於《奪冠》的愛好。

同等重要的是,這部影片以郎平這個曾經的年輕人先驅爲核心,所體現出的當代人文精神探討,比如對個人意識的尊重,對個人價值的重視等,也非常應和當下年輕人的思想主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郎平對年輕一代的朱婷的人生觀引導,打破過去的“女排沒有‘我’,只有‘我們’”的時代印記,幫助朱婷只“成爲自己”,在鐵打的隊伍背後,讓個體的人格完成了一場覺醒,打出故事推進過程中最高光的人性色彩。在這一點上,影片得到了年輕一代非常高的共鳴和認可。

作爲網絡口碑傳播的主人羣,年輕觀衆依然持續的佔比升高,也在不斷強化着《奪冠》的佔位。

中青年人羣是電影消費的主力,但值得區分的是,不同於《姜子牙》《一點就到家》這樣由同學朋友結伴爲主、體現社交需要的觀影場景,《奪冠》則往往是年輕人羣與家人長輩一同的選擇。尤其是在中青年羣體大量返回家鄉後,邀請長輩觀看《奪冠》作爲陪伴方式,兩代人、三代人一同觀看,不斷增多——一定程度上,從購票平臺客單價的增長態勢就能判斷這一狀態。

頗有意味的是,在大部分院線觀影中,是由年輕人向長輩進行價值傳遞,而《奪冠》則是一次難得的反向溝通。微博上,有很多用戶留下與父母一同觀看的細節描述,“講起女排故事來非常激動”“整個人突然好有光彩”,這樣對長輩的新認知在年輕人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可以看到,《奪冠》也正符合當下內容領域,先打穿圈層、再影響廣衆的破圈路徑。由提檔期第一波中青年、題材愛好者、核心情懷人羣的觀看與口碑話題發酵,實現超強存在感,並隨着中青年的影響帶動更多其他年齡層、非電影核心觀衆的共同觀看,形成這個國慶檔中那個必備的、全民記憶全民情緒的作品佔位。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