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最初建立時,它只是臺伯河東岸拉丁姆地區的一個小邦。經過3個世紀的向外擴張、兼併了鄰近的民族,征服了遠方的國家,逐步建立起帝國的規模。在長期擴展的過程中,羅馬發展了他們獨具特色的高度文明,這種高度成熟的文明正是其建立雄偉帝國的基礎。它的影響深遠,彌蓋整個歐洲長達幾個世紀。

一、羅馬帝國由盛轉衰

羅馬初具帝國規模,是在公元前30年左右,那時屋大維一人總攬了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任何人無法懷疑其確立不穩的至高權力。凱撒的前車之鑑,使一貫謹慎小心的屋大維清醒地認識到,爲了鞏固內戰中贏得的地位,必須把統治建立於人民的普遍贊同之上,必須取得貴族的支持和元老院的實際合作。他謙虛地接受"奧古斯都"的封號,謹慎地順從民意,掩飾其專制的真正面目。

屋大維是羅馬史上的一位偉大政治家,他在內政、財政、軍事上都取得了成功,爲羅馬帶來了空前未有的"黃金時代"。他帶給羅馬市民持續了20年之久的和平。在此期間,他興修道路,准許貿易自由,促進商業交易的便利與繁榮,造成羅馬帝國經濟極盛時期。爲了鞏固政權,他提倡恢復古時淳樸習俗,頒佈了一系列法律,獎勵生育,對放蕩行爲進行鬥爭。他善察民意,對羅馬人舊有的宗教特別重視與維護,修建了許多廟宇和建築物。他還和羅馬的顯貴用大量金錢在羅馬修建各種建築物,使羅馬煥然一新。屋大維曾自豪地說:"我接受了一座用磚建築的羅馬城,卻留下一座大理石城。"

屋大維在臨終前,確信他已建立了一個固若磐石的帝系繼承製。但事與願違,在他死後不久,國家又陷入權力爭奪戰中,其後相繼即位的4位皇帝:提比略,卡里古拉,克勞第阿斯,尼祿都是靠武力奪取帝位的。暗殺,破壞,復仇等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公元68年,羅馬史上出名的暴君尼祿,在四面楚歌中自殺了。一年之間,羅馬又出現了4個皇帝。

直到皇帝維斯佩基安即位,結束了帝位的更迭。他在位10年,給羅馬帶來了短暫的穩定,並由他再度開始另一家系的帝位世襲。其子臺塔斯曾一度重振軍威,公元70年羅馬遠征軍佔領耶路撒冷,毀了聖殿。其後,公元138至180年之間,安東尼、奧裏略與其後的幾位皇帝,均帶來一段承平的治世。在這40餘年當中,羅馬又呈現了穩定、繁榮的景象。但好景不長,公元192年康茂德皇帝被暗殺的事件,又引起一連串的權力爭奪,帝位的更替恰如走馬燈般的迅速,皇帝們均死於橫禍。

接着,14歲的伊利蓋貝拉斯即位,但公元222年就被人暗殺了。帝國大權落在其表兄弟亞歷山大·賽佛留手中,實際掌權的卻是其母。不過13年,亞歷山大母子2人也都遭人暗算。其後每一個皇帝在位時期都是問題叢生、動盪不安,而且十分短命。在半個世紀之間,羅馬出現了不下22個皇帝,而且帝國統治下的各省還有不少野心家要自立爲帝。

二、日耳曼人的到來

這時,羅馬已深深陷入衰退的旋渦中,威信大降。長期的混亂顯示出羅馬帝國力量已大不如前。這種情況對帝國周圍覬覦已久的敵人來說是個強烈的誘惑,這些敵人中日爾曼各部的威脅最大。他們分別由東西方逼臨帝國在多淄河的國界。

哥特族首先侵入小亞細亞地區,接着阿雷曼人進入西班牙,最後法蘭克人侵入了厄拜魯紐地方。羅馬皇帝瓦勒利安向波斯國王撒波耳求助,卻在會談時被捕,成了異國的俘虜,在不堪忍受的屈辱中折磨死去。

瓦勒利安之子加利伊納在羅馬史最暗淡無光的時期即位。內憂外患,困難重重,但他仍堅持恢復過去光榮的意念。他命令在通用貨幣上刻印"普遍的和平"的標誌,希望使人民牢記他所希望貫徹的目標。由於驚人的努力及良好的機遇,他所奮勉前進的目標終於達成了。而在他之後幾位軍事領袖出身的皇帝對此一目標的完成更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些軍人出身的皇帝,個個勇敢多謀。克勞格阿斯二世在奈索斯擊敗哥特人。"重建秩序者"奧利安先後擊敗阿雷曼族與女王諾比亞的入侵,並平定了西方各地的叛亂。奧利安的繼承者卜羅巴將阿雷曼人及法蘭克人趕走。下一個皇帝卡羅斯把波斯帝國勢力趕出羅馬帝國邊境。

公元284年卡羅斯大帝被近衛軍長官阿培爾殺死,但他的目標已完成,至少在表上面,四分五裂的羅馬帝國已恢復了以往的統一局面。卡羅斯之子努美里亞努斯繼位皇帝,但不久也被陰謀篡位的阿培爾暗殺,該年11月20日皇帝近衛隊隊長戴克裏克在尼科米亞舉行的士兵集會上,揭發了阿培爾的罪行,並親手將他殺死。於是被軍隊推舉爲皇帝。

戴克裏克,這位被釋放奴隸的兒子在得到帝位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活動,來解決羅馬帝國所面臨的統治問題。他看出如此龐大的帝國領域,如不實行分治,難免走上分裂的命運。因而、決定實行分權統治。他把羅馬分成兩大部分。由東方各省組成東羅馬帝國,西方各省組成西羅馬帝國。在東、西部各設一皇帝(奧古斯都),二帝享有同等權力,形如同僚。兩位奧古斯都又再給自己任命一名凱撒,以其爲奧古斯都的繼承人。戴克裏克自己統治帝國東部,伽列裏烏斯爲凱撤,馬克西米亞努斯統治西部,君士坦丁爲凱撤,形成"四君共治制"。

公元305年戴克裏克退位後,西部皇帝君土坦丁與東部皇帝李基尼烏斯卻未能依其繼位系統繼承,互相爭戰。公元324年,君士坦丁擊敗東羅馬軍隊,俘獲李基尼烏斯並將其處死,帝國重新統一。

三、帝國的遷都與最終分裂

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給羅馬帝國帶來欣欣向榮的歲月。他採取了兩大重要舉措,公元312年他保證基督教的信仰自由,325年他命令基督教爲羅馬帝國的主要宗教。這使得日後基督教在歐洲世界紮根,奠定歐洲文明主要影響思潮的基礎。他認爲羅馬不足以作帝國統治的中心,一旦北方蠻族入侵,羅馬城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他的第二個重要措施。就是遷都拜占庭,建立羅馬帝國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大帝去世,羅馬帝國又一分爲三,由其三子分治。三足鼎立之後不及一年,兄弟之間即開始爭權掠地的戰爭,西羅馬帝國再度陷入君士坦丁及戴克裏克以前所呈現的頹廢景象。

此後帝國境內戰亂不已,奴隸、隸農起義延綿不斷。日爾曼人受匈奴的驅趕,大舉遷入羅馬境內,屢敗羅馬軍隊,公元410年,被譽爲永恆之城的羅馬被西哥特人攻陷,並在帝國領土上建立起一系列蠻族王國。在此聯合打擊下,西羅馬帝國日趨衰落,名存實亡了。

公元475年,一個年輕的皇帝羅慕斯·奧古斯都登基西羅馬帝國王位,第二年就被日爾曼籍的近衛軍官奧多亞克發動政變廢除。至此,西羅馬帝國徹底滅亡。東羅馬帝國卻幸運地持續其繁盛局面直至十五世紀。公元1453年奧斯曼軍隊攻陷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結束了這個千年帝國的統治。

結語

羅馬帝國作爲一個古代奴隸制國家,從根本上的侷限性決定了羅馬必然滅亡的命運,因此,當羅馬的奴隸制經濟走到盡頭時,滅亡的命運也就從天而降了。而日耳曼人的大遷徙,只不過是從外部加速了這個解體和帝國滅亡的過程。

參考資料:《羅馬帝國衰亡史》、《羅馬帝國》、《一個羅馬皇帝的臨終遺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