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副连长,越北方军区下令进攻我军高地。”此时,一位侦察兵将刚得到的消息向某团三营七连的代理副连长丁公祥汇报。

面对敌人的这一动向,代理副连长丁公祥对猫耳洞当中所有的战士说道:“监视来犯之敌,宁死不许出洞。”

早晨8点30分,越军用猛烈的炮火覆盖了我方高地。直到一个小时后,炮火的声音才渐渐弱了下来。

虽然外面的炮火声已经停了下来,但是猫耳洞里的战士仍然大气不敢出。因为这是越军的常见伎俩,先是炮火覆盖,再是步兵推进。

早晨9点30分,越军的大部队就上来了。虽然战士们早有准备,但是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越军这次竟然上来了两个营。

没用一会的功夫,我军阵地表面已经被越军站满。此时,所有的战士仍然躲在猫耳洞内,而洞口早已经被石头封了起来。

好在洞口封的不严,从缝隙中能够清楚的看到一个个赤脚的越军从眼前走过。(越军大多不穿鞋)

直到所有的越军都集中在山头后,猫耳洞内的战士才用无线电,向我军后方报告敌军位置,并呼叫我军用炮火覆盖阵地。

就这样,毁灭性的环围射击在阵地表面炸开。

三营七连的连炮,所属三营的营炮,后方团部、师部、军部炮群,使用加农炮和榴弹炮疯狂的向着这处阵地打着最热烈的招呼。

就在无线电挂掉后的几分钟,密集的炮火从外围向内部逐渐缩小,一圈又一圈。缩到正中心后,又反向向外扩散,一圈又一圈。

如此般的循环往复,很快就将这处阵地烧成了焦土。越军的鲜血,顺着缝隙,流入了猫耳洞。

上面这样的场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经常出现,而这也是猫耳洞存在的意义之一。而战士们躲避的洞穴,其实就是猫耳洞。那么猫耳洞到底是什么呢?

早在抗日战争当中,我们就“发明”了猫耳洞。

在广西和湖南战场当中,为了躲避日军猛烈的炮火,战士们挖掘几米到几十米的洞穴,或把人藏在其中,或把粮食和弹药藏在其中。

这种躲避敌方炮火的作战方式,后来被广泛推广到战争当中。

当然,到了抗战后期,猫耳洞的实用性就不强了。渐渐地,猫耳洞也越挖越深,就演变成了地道战,这都是后话了。

那么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的猫耳洞是怎么回事呢?一般情况下,这种猫耳洞经常出现在双方交战的最前线。

一口设置在最前线的猫耳洞,距离敌人可能只有8米远。8米是什么概念?敌人说的话可以听得清清楚楚,晚上从猫耳洞出来探查敌情,甚至都有可能和敌人撞个满怀。

这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特殊的地方,他不像过往其他战役一样,有自己的防御阵地,有自己的防御范围。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同一个高地经常会出现敌我双方犬牙交错的情况。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如此胶着、如此贴近的战役。

这是因为对越自卫反击战只有短短的28天,我们的战士就像是推土机一样,向着敌人的阵地一通横扫。因此,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挖设阵地。

可不多见阵地里面,战士们就成了活靶子。没有办法,只能就近寻找掩体,或者就近挖设坑洞。自然而然的,猫耳洞就这样再次被应用于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

不过,由于对越自卫反击战大多都是山地战,很多猫耳洞都是天热形成的。这不仅有利于我军,当然也有利于越军。所以,猫耳洞当中不仅会有我军的战士,也会存在敌人。

那么猫耳洞的条件怎么样?非常的差,由于对越自卫反击战大多都是丛林,雨水多不说,蛇虫鼠也非常多。稍微下一场雨,战士们就要泡在猫耳洞里面。

有这样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有80%以上的战士都遭遇过烂裆的的毛病。所谓的烂裆,指的是两跨之间生出的一种真菌癣。

到了后来,后方为前线的战士设计了裙子和一种药制的短裤。可这种裤子供不应求,破了也没法补。怎么应对呢?

最简单、最粗暴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穿。所以,我们在看对越自卫反击战老照片的时候,偶尔还会看到L体的战士。

除此之外,猫耳洞的空间小。有的时候,一个三米深的洞穴,要同时藏下四五个战士,连转个身都困难无比。

为了不暴露自己,吃饭也只能点燃固体燃料,在洞穴里面烧着吃。想喝水?每人每天定量一市斤,倘若碰到后勤供给不足的时候,只能想办法喝点雨水。

如此艰苦的环境,也许只有战士能够撑得下来吧!

参考资料:《血染的风采 献给当代最可爱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