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副連長,越北方軍區下令進攻我軍高地。”此時,一位偵察兵將剛得到的消息向某團三營七連的代理副連長丁公祥彙報。

面對敵人的這一動向,代理副連長丁公祥對貓耳洞當中所有的戰士說道:“監視來犯之敵,寧死不許出洞。”

早晨8點30分,越軍用猛烈的炮火覆蓋了我方高地。直到一個小時後,炮火的聲音才漸漸弱了下來。

雖然外面的炮火聲已經停了下來,但是貓耳洞裏的戰士仍然大氣不敢出。因爲這是越軍的常見伎倆,先是炮火覆蓋,再是步兵推進。

早晨9點30分,越軍的大部隊就上來了。雖然戰士們早有準備,但是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越軍這次竟然上來了兩個營。

沒用一會的功夫,我軍陣地表面已經被越軍站滿。此時,所有的戰士仍然躲在貓耳洞內,而洞口早已經被石頭封了起來。

好在洞口封的不嚴,從縫隙中能夠清楚的看到一個個赤腳的越軍從眼前走過。(越軍大多不穿鞋)

直到所有的越軍都集中在山頭後,貓耳洞內的戰士才用無線電,向我軍後方報告敵軍位置,並呼叫我軍用炮火覆蓋陣地。

就這樣,毀滅性的環圍射擊在陣地表面炸開。

三營七連的連炮,所屬三營的營炮,後方團部、師部、軍部炮羣,使用加農炮和榴彈炮瘋狂的向着這處陣地打着最熱烈的招呼。

就在無線電掛掉後的幾分鐘,密集的炮火從外圍向內部逐漸縮小,一圈又一圈。縮到正中心後,又反向向外擴散,一圈又一圈。

如此般的循環往復,很快就將這處陣地燒成了焦土。越軍的鮮血,順着縫隙,流入了貓耳洞。

上面這樣的場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當中經常出現,而這也是貓耳洞存在的意義之一。而戰士們躲避的洞穴,其實就是貓耳洞。那麼貓耳洞到底是什麼呢?

早在抗日戰爭當中,我們就“發明”了貓耳洞。

在廣西和湖南戰場當中,爲了躲避日軍猛烈的炮火,戰士們挖掘幾米到幾十米的洞穴,或把人藏在其中,或把糧食和彈藥藏在其中。

這種躲避敵方炮火的作戰方式,後來被廣泛推廣到戰爭當中。

當然,到了抗戰後期,貓耳洞的實用性就不強了。漸漸地,貓耳洞也越挖越深,就演變成了地道戰,這都是後話了。

那麼對越自衛反擊戰當中的貓耳洞是怎麼回事呢?一般情況下,這種貓耳洞經常出現在雙方交戰的最前線。

一口設置在最前線的貓耳洞,距離敵人可能只有8米遠。8米是什麼概念?敵人說的話可以聽得清清楚楚,晚上從貓耳洞出來探查敵情,甚至都有可能和敵人撞個滿懷。

這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特殊的地方,他不像過往其他戰役一樣,有自己的防禦陣地,有自己的防禦範圍。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當中,同一個高地經常會出現敵我雙方犬牙交錯的情況。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如此膠着、如此貼近的戰役。

這是因爲對越自衛反擊戰只有短短的28天,我們的戰士就像是推土機一樣,向着敵人的陣地一通橫掃。因此,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挖設陣地。

可不多見陣地裏面,戰士們就成了活靶子。沒有辦法,只能就近尋找掩體,或者就近挖設坑洞。自然而然的,貓耳洞就這樣再次被應用於對越自衛反擊戰當中。

不過,由於對越自衛反擊戰大多都是山地戰,很多貓耳洞都是天熱形成的。這不僅有利於我軍,當然也有利於越軍。所以,貓耳洞當中不僅會有我軍的戰士,也會存在敵人。

那麼貓耳洞的條件怎麼樣?非常的差,由於對越自衛反擊戰大多都是叢林,雨水多不說,蛇蟲鼠也非常多。稍微下一場雨,戰士們就要泡在貓耳洞裏面。

有這樣一個不完全的統計,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當中,有80%以上的戰士都遭遇過爛襠的的毛病。所謂的爛襠,指的是兩跨之間生出的一種真菌癬。

到了後來,後方爲前線的戰士設計了裙子和一種藥制的短褲。可這種褲子供不應求,破了也沒法補。怎麼應對呢?

最簡單、最粗暴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穿。所以,我們在看對越自衛反擊戰老照片的時候,偶爾還會看到L體的戰士。

除此之外,貓耳洞的空間小。有的時候,一個三米深的洞穴,要同時藏下四五個戰士,連轉個身都困難無比。

爲了不暴露自己,喫飯也只能點燃固體燃料,在洞穴裏面燒着喫。想喝水?每人每天定量一市斤,倘若碰到後勤供給不足的時候,只能想辦法喝點雨水。

如此艱苦的環境,也許只有戰士能夠撐得下來吧!

參考資料:《血染的風采 獻給當代最可愛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