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思思的嘉,原创首发,欢迎转发分享

晚年以后和孩子的距离,有时像黄河,有时像长江,但是却极少能流淌成小溪的模样,因为小溪细水长流,而很多老人,都无法再让时间重来,陪伴孩子再次长大。长大就意味着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想要用力拉紧,却只剩下断了半根的弦。

老人给出忠告:想要晚年幸福,不要长江也不要黄河,一碗汤的距离,就够了。

太多怕溢,太少怕不够

如果用一碗水来比喻晚年与子女的关系,那么水的多少就是最好的形容。

孙伯今年65岁高龄,儿女成家,都有各自的幸福。他有一个老伴,两人相依相偎度过半生,随着年纪的增大,两人也尝试过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刚退休那会,两人和儿子女儿轮流定居在一起,一开始住的还挺好,儿女都挺孝顺,但是时间一长,矛盾就频现。

不是因为孙伯和儿女的教育在教育孙子时出现分歧,就是两人为各种事情操心操劳,最后却换来孩子们的不理解。

后来,夫妻俩和孩子交流的代沟越发深重,到了不可缓解的地步。两人观念跟不上潮流,孩子又经常无法忍受老人的唠叨,两人就成为了孩子们不愉快的根源。

最后,孙伯和老伴还是搬回了自己的家,回到二人生活。

两人重新过上没有孩子相伴的日子后,和孩子们的联系也渐渐减少。虽然住的不远,但是儿女们也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来探望一下自己。

有时候炖了一些汤想送去给孩子,但是不是嫌烫就是嫌凉,说到底,都是儿女不想和父母靠太近,矛盾更多。

就像一碗水,多了怕溢,少了怕不够,但最后,还是不多不少,才是最好。

一碗汤的距离,足矣

身边有很多朋友也有和孙伯儿女同样的遭遇。不是嫌弃父母跟不上时代,聊天有代沟,就是嫌父母管自己的事管太多,最后不再频繁来往。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根源,在距离这件事上,儿女和父母都有责任。

隔壁邻居李叔的儿子虽然常年工作在外,但是他懂得和父亲保持一种既不亲密也不生疏的关系。

常常有空就回家探望父亲,平时有什么琐事也会和父亲商量讨论。而李叔也懂得去了解和学习儿子喜欢的东西,制造两人的共同话题。用年轻人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给予了儿子很多的鼓励和理解。

所以两人的关系一如既往地亲密,站在彼此年龄角度,进行跨越时空的思考。

而当今很多老人到了晚年以后,就越发不懂的"距离的道理"。不懂得跟紧潮流,了解这个时代的孩子的想法。没有给予过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们去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

有时候又联系太少,生怕打搅孩子工作和生活,殊不知,一旦距离太远,亲子也很容易变成陌生人。

其实,维持所谓的晚年亲子关系,一碗汤的距离,足矣。

无非就是,孩子回家了,熬一顿汤满足一下他们的思念,聊聊家常事,不干涉孩子太多。这样的相处就像一碗汤的距离,热了太烫,冷了太凉,保持不温不火的常态,就是亲子之间最好的关系诠释。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像李叔和儿子一样的关系,那谁的晚年不幸福呢?

到了晚年,距离产生美

说到底,相处是一门艺术,无论到了那个年纪,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对孩子来说如此,对老人来说,更是重要。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作为老人,要给予充足的空间给他们,不要过度干涉儿女的生活。

偶尔也要学会紧跟潮流,关心时事和年轻人的生活,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谈论什么,制造共同话题,让家庭的温度上升。

儿女呢,也要懂得迁就父母,理解他们的不容易,给予彼此包容和爱。多关心父母和孩子,让父母感受到亲情和儿女的温情,以至于晚年不会太过忧伤。

人老了,思维就会跟不上,有时候唠叨也是一种爱的体现,只是方式不对罢了。儿女需要更贴近父母与他们诉说,让老年父母明白其中的道理,成全更多晚年亲情的美好。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成为他们生来的角色,父母第一次当父母,孩子第一次做别人孩子。每个人都在学习和成长,但是,懂得互相理解和包容,用爱和距离来维持一段不温不火的距离才是真正的亲情相处之道。

懂得将一碗汤维持在不烫不凉的温度时,温暖才会进入味蕾,沁入心脾。

-END-

今日话题:对于晚年,父母和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你有什么看法?

本文配图:来源网络

#情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