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思思的嘉,原創首發,歡迎轉發分享

晚年以後和孩子的距離,有時像黃河,有時像長江,但是卻極少能流淌成小溪的模樣,因爲小溪細水長流,而很多老人,都無法再讓時間重來,陪伴孩子再次長大。長大就意味着兩人的距離越來越遠,想要用力拉緊,卻只剩下斷了半根的弦。

老人給出忠告:想要晚年幸福,不要長江也不要黃河,一碗湯的距離,就夠了。

太多怕溢,太少怕不夠

如果用一碗水來比喻晚年與子女的關係,那麼水的多少就是最好的形容。

孫伯今年65歲高齡,兒女成家,都有各自的幸福。他有一個老伴,兩人相依相偎度過半生,隨着年紀的增大,兩人也嘗試過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剛退休那會,兩人和兒子女兒輪流定居在一起,一開始住的還挺好,兒女都挺孝順,但是時間一長,矛盾就頻現。

不是因爲孫伯和兒女的教育在教育孫子時出現分歧,就是兩人爲各種事情操心操勞,最後卻換來孩子們的不理解。

後來,夫妻倆和孩子交流的代溝越發深重,到了不可緩解的地步。兩人觀念跟不上潮流,孩子又經常無法忍受老人的嘮叨,兩人就成爲了孩子們不愉快的根源。

最後,孫伯和老伴還是搬回了自己的家,回到二人生活。

兩人重新過上沒有孩子相伴的日子後,和孩子們的聯繫也漸漸減少。雖然住的不遠,但是兒女們也只有逢年過節纔會回來探望一下自己。

有時候燉了一些湯想送去給孩子,但是不是嫌燙就是嫌涼,說到底,都是兒女不想和父母靠太近,矛盾更多。

就像一碗水,多了怕溢,少了怕不夠,但最後,還是不多不少,纔是最好。

一碗湯的距離,足矣

身邊有很多朋友也有和孫伯兒女同樣的遭遇。不是嫌棄父母跟不上時代,聊天有代溝,就是嫌父母管自己的事管太多,最後不再頻繁來往。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根源,在距離這件事上,兒女和父母都有責任。

隔壁鄰居李叔的兒子雖然常年工作在外,但是他懂得和父親保持一種既不親密也不生疏的關係。

常常有空就回家探望父親,平時有什麼瑣事也會和父親商量討論。而李叔也懂得去了解和學習兒子喜歡的東西,製造兩人的共同話題。用年輕人的視角去思考問題,給予了兒子很多的鼓勵和理解。

所以兩人的關係一如既往地親密,站在彼此年齡角度,進行跨越時空的思考。

而當今很多老人到了晚年以後,就越發不懂的"距離的道理"。不懂得跟緊潮流,瞭解這個時代的孩子的想法。沒有給予過多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們去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

有時候又聯繫太少,生怕打攪孩子工作和生活,殊不知,一旦距離太遠,親子也很容易變成陌生人。

其實,維持所謂的晚年親子關係,一碗湯的距離,足矣。

無非就是,孩子回家了,熬一頓湯滿足一下他們的思念,聊聊家常事,不干涉孩子太多。這樣的相處就像一碗湯的距離,熱了太燙,冷了太涼,保持不溫不火的常態,就是親子之間最好的關係詮釋。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像李叔和兒子一樣的關係,那誰的晚年不幸福呢?

到了晚年,距離產生美

說到底,相處是一門藝術,無論到了那個年紀,都是人生的必修課,對孩子來說如此,對老人來說,更是重要。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作爲老人,要給予充足的空間給他們,不要過度干涉兒女的生活。

偶爾也要學會緊跟潮流,關心時事和年輕人的生活,瞭解年輕人喜歡什麼,談論什麼,製造共同話題,讓家庭的溫度上升。

兒女呢,也要懂得遷就父母,理解他們的不容易,給予彼此包容和愛。多關心父母和孩子,讓父母感受到親情和兒女的溫情,以至於晚年不會太過憂傷。

人老了,思維就會跟不上,有時候嘮叨也是一種愛的體現,只是方式不對罷了。兒女需要更貼近父母與他們訴說,讓老年父母明白其中的道理,成全更多晚年親情的美好。

寫在最後: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成爲他們生來的角色,父母第一次當父母,孩子第一次做別人孩子。每個人都在學習和成長,但是,懂得互相理解和包容,用愛和距離來維持一段不溫不火的距離纔是真正的親情相處之道。

懂得將一碗湯維持在不燙不涼的溫度時,溫暖纔會進入味蕾,沁入心脾。

-END-

今日話題:對於晚年,父母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你有什麼看法?

本文配圖:來源網絡

#情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