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755年至763年唐朝藩镇安禄山与史思明相继发动叛乱,意图夺取大唐江山,大唐调兵遣将进行镇压,经过八年鏖战,实力远远不及唐朝中央的叛军,最终失败。唐帝国也因这场叛乱由盛而衰。

唐朝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后来华夏文明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一,在安史之乱中,由于形势危急,唐朝为了快速镇压安史叛军,将当时镇守安西四镇的大批精锐唐军内调,使得唐朝镇守此地的力量受到极大削弱,对西域(今天的新疆、中亚)的掌控力也因此变弱。从此开始西域成了阿拉伯阿拔斯穆斯林王朝与吐蕃佛教王朝争雄之地,而此前在西域影响力最大的唐帝国反而成了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后来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唐王朝也在这场内乱中元气大伤,再无力量经营西域,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从西域逐渐淡出,而随着佛教国家吐蕃的衰落,佛教文化也在西域逐渐式微,西域最终成了伊斯兰文明的天下。

二,安史之乱,实际上就是藩镇叛乱,而唐朝中央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又增设了很多新的藩镇,用来对付安史叛军。按理说,祸由藩镇起,安史之乱平定后本应该裁撤的地方藩镇,不但没有撤掉,反而变本加厉的在扩大。这就注定了,从763年安史之乱平定起至907年唐朝灭亡,中间唐朝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地方藩镇之间战争不断,一个个藩镇类似国中之国,不断挑战着唐朝中央权威,持续的内战消耗着唐朝的国力,最终唐朝也被藩镇所灭。

鉴于唐朝地方藩镇武将的飞扬跋扈,宋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宋朝崇文抑武的本意就是在政治地位上、工资待遇上以及文化宣传上,抬举(尊崇)文官,贬低(抑制)武将的政策。在宋朝,政府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都是由文官担任的,同时对武将在战场上统兵作战、指挥调动也设置了条条框框加以限制,目的就是限制武将的权力,这虽然可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继而叛乱不臣之心,但同时却束缚住了武将的手脚,使其在战场上放不开手,不能灵活自如的统兵作战。“崇文抑武”的直接后果就是,宋朝军队在和周边的辽国、西夏、金、蒙古这些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作战中,总体来说是胜少败多,并导致北宋亡于女真人的金朝,南宋亡于蒙元,同时向远比自己弱的党项人的西夏王朝送岁币,至于契丹人的辽国就更不用说了宋朝继续送岁币。

蒙元灭南宋

这一切的原因,还是因宋朝皇帝看到唐朝藩镇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加之叛乱平定后其他唐朝藩镇继续挑战唐朝中央,让其产生了统兵武将不可轻信的错觉,并矫枉过正。导致宋朝武将地位低下,对外作战能力低下,进而让华夏农耕文明和外部游牧文明作战中频频失利,最终亡于游牧文明,大批汉人惨遭屠杀,使华夏文明发展差点被中断(元朝曾一度取消科举考试,1279年灭南宋,元朝当时在全国废除了儒家科举,到1315年科举才恢复)。

这是华夏文明数千年历史中三个黑暗时期之中最黑暗的一个(另两个是五胡乱华、满清入关),比西晋灭亡后的五胡乱华还要严重,五胡乱华最起码还有南方的汉人余脉政权东晋存在;满清入关时的文明汉化程度比蒙古人高,因此比蒙古人统治中国时要稍好一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