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大戰,由於遭到協約國(協約國成員有英法俄美日五大世界列強及衆多中小國家)的羣毆,由於整體實力的差距,讓身爲四個同盟國盟主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大敗。一戰的大敗,讓德國從世界經濟第二強國,歐洲陸軍最強國家,歐洲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一下成爲協約國眼中待宰的羔羊,德國第一次的崛起之路也就此被打斷。

那一戰同盟國帶頭大哥德國,究竟如何做才能避免被協約國打敗的命運?

以我個人的看法,德國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德國在戰前就算不能拉俄國加入自己的陣營,但也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沙俄加入協約國,因爲沙俄一旦加入協約國,德國必然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境。雖然德國的“史裏芬計劃”中有集中全部力量於一線快速擊敗對手的戰略,該計劃是先集中全部德軍力量打敗西線法國後,再集中力量打敗東線俄國,但現實往往並不如史裏芬所願,法國並沒那麼容易被打垮,俄國同樣如此。在進行“史裏芬計劃”時,東線的俄軍肯定會發動大規模攻勢,牽制西線攻擊法國的德軍,這樣“史裏芬計劃”就很難奏效。

另外,就算德國實行先東後西的“史裏芬計劃”,對於沙俄這樣的龐然大物,一擊往往難以讓其斃命,非要很多次沉重打擊纔可以,而這樣必然要消耗德國大量的有生力量於東線,讓西線力量不足,西部的協約國又會趁機發難,德國只有失敗。

一戰中的德軍

其實在當時歐洲,沙俄和德國並沒有什麼歷史仇怨,兩國的直接矛盾也並不十分尖銳,不像法國和德國因爲普法戰爭的緣故,兩國的關係已經勢同水火。反倒是沙俄後來加入的協約國集團的核心國家英、法,與沙俄倒是仇怨頗深,這是因爲正是英法聯軍讓沙俄軍隊在克里米亞戰爭大敗,讓沙俄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的巔峯跌落到塵土,從歐洲一流強國變成了二流國家。沙俄在歐洲的擴張因在克里米亞戰爭大敗被迫中止,轉而向東方擴張,不料英國又大力支持亞洲新崛起的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大敗沙俄,讓沙俄東西方擴張的路都被封死。英、法纔是沙俄擴張路上的絆腳石,普魯士還有後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還真沒對沙俄的擴張有過具體的阻礙行動。因此德國完全有足夠的理由把沙俄拉到同盟國的陣營,但德國卻沒有,這是德國的失策。

德意志第二帝國

二,如果德國能拉住俄國不加入協約國陣營,並且讓其加入自己陣營,在這種條件下德國集中全力迅速擊敗法國,把英國遠征軍趕下大海,再南下征服見風使舵的意大利。在此期間,德國無論如何不要招惹美國。爲了穩住美國,讓美國對歐洲的戰事保持中立,甚至是德國採取進攻英國本土的行動時美國也能置身事外,德國可以和美國私底下進行一些交易,同意在打敗英法後,把英國和法國的一些殖民地分給美國一部分,同時保證美國在美洲的霸權地位,自己絕不染指美洲。待把整個歐洲全部拿下,此時德國再與美國翻臉,這時美國已無可奈何,因爲美國就算想派兵到歐洲擊敗德國,歐洲已無可以讓美國士兵立足的國家,整個歐洲都是德意志的天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