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科舉實行1300餘年以來,科舉考試爲中國各朝代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更使無數沒有貴族身份的平民,第一次擁有了可以追求仕途、參政的機會,也使得國家政治不再壟斷於某些勢力,對中華文明進程影響極爲深遠。

作爲古代最重要的考試,科舉一般分爲鄉試、會試及殿試。從宋朝起,科舉便定爲每三年一次。而不同的考試,每年時間亦不盡相同。如鄉試,大多於秋季舉行。再如會試,則往往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進行。至於殿試,則是在鄉試結束後隨即進行。除此之外,雖偶爾也會出現臨時加考的情況,不過大體上還是以此爲準。因此,考生即便天縱奇才,若想高中狀元,那也得4~5年。而更多考生,有考十數年的,有考到七老八十的,甚至有人一輩子都考不中,最終含恨而逝。

不過,科舉考試雖有諸多弊病,但卻是貧寒學子得以施展才華的唯一進取之路。也正因此,無數考生都爲了這一場場關乎未來前途的考試,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生怕自己有一點失誤,從而名落孫山。然而在乾隆年間,便有一位“奇葩”考生,當他聽聞乾隆出題後,竟轉身扭頭便走。而更讓人驚訝的,則是康熙居然也毫不生氣,反而對他大加讚許,甚至還當衆欽點他爲狀元!

衆所周知,在乾隆上位前,經過祖輩的打理,天下已呈鼎盛之勢,而豐盈的國庫,人口的激增,政權的穩固,無一不在述說着大清的繁榮與強盛。也正因此,乾隆在較爲安定的環境下登基,變得極爲自戀,甚至還將自己稱作十全老人。而在文學方面,他則愈加自戀,認爲自己的文學水平已臻化境,若自己解不出的,則別人自然也解不出。

也正因此,他在一次殿試中,得意洋洋的將自己題寫的上聯:“煙鎖池塘柳”拿出,命考生們給出下聯。按理說,這聯應該並不難對,然而此聯難就難在:這五字分別對應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據說,紀曉嵐一輩子都沒能將其對出。(不過他是真的對不出,還是不想對,這就難說了。)

面對這樣一幅千古絕對,考生們不由犯了難,而乾隆也非常得意。這時,沒想到一考生竟拱手扭頭便走,說到:“陛下所出上聯太難,末學無以爲對”。眼見貢生就要離去,乾隆卻笑道:“此聯本就是絕對,爾對不出,自然也是理所應當”。隨後,他認爲該考生誠實果決,遂在殿上將其欽點爲狀元。而這位考生的一招欲擒故縱,及高深的拍馬屁技巧,也爲他博得了長遠的前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