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凌晨,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时期,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的南昌起义爆发。在参加南昌起义的这支队伍中,28年后的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中,有8位元帅,与南昌起义紧密相连。他们在这次起义中,有的参与了策划,有的参与了指挥,有的参加了起义的全过程,有的赶上了起义的尾声,因此起义这一天后来也被定为我军的建军之日,八一建军节。

更为有意思的是,这些开国元帅们所率领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除一个团外,全部都是一个人统率的部队!此人便是国民党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张发奎。

张发奎,又名逸斌,字向华,1896年7月25日出生于广东北部毗邻江西的始兴县清化乡矮岭村(今隘子镇彩岭村),是汉族客家人,他8岁入私塾,后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堂,15岁那一年因为与同学李君外出游泳,李不慎溺死,发奎惧牵连出走广州,先当学徒习染织,后从军当兵。16岁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他聪敏好学,第二年,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

20岁那一年张发奎毕业后返回粤军,曾担任孙中山侍卫,陈炯明叛变时,任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营长的张发奎率军对抗,后退入老家始兴,据山抗守半年之久,被人称为“大王”。孙中山重返广州后,张发奎升任团长,后建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张发奎任独立旅旅长。

北伐战争开始后,张发奎升任十二师师长,率部和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锋,迅速攻占湖南,吴佩孚部退守湖北咸宁的汀泗桥。汀泗桥三面环水,后枕高山,只有西南铁路桥可通,可谓天险,吴佩孚集两万重兵据守。张发奎亲率三十五团及叶挺独立团从正面奋勇冲杀,战士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血战数小时冲过了铁桥。吴佩孚军被包围,缴械投降,十二师占领汀泗桥,取得了关键战役的胜利,因有战功升任第四军军长。

随后,四军再攻克贺胜桥,直逼武昌,第四军因而得了“铁军”之称,张发奎也一战成名,被称为“铁军英雄”。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张发奎率十二师援赣,首战马回岭,全歼孙传芳谢鸿勋部,继又协同第七军克九江取南昌,旋回师武汉,张发奎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

张发奎所率领的武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下辖第4、11、20军,他之所以能够短短几年从一个营团级指挥晋升为方面军团司令,与他在第一次共国合作期间与我党密切合作协同作战不无关系,他手下的爱将,很多都是党员。

而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他部队中的党员处境日益艰险,作为武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统帅,张发奎对于清共一事并不积极,他的政治态度还是同情,对发出的辑共清共命令,张发奎一直消积拒绝处理,比如当时基本由党员组成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上面命令收缴武汉分校学生的枪支,将分校解散,分校学生为了自卫,仓率撤出武昌城,借野营战斗演习为名,在洪山以东地区盘旋,张发奎表示愿意收容武汉分校的学生,编为第二方面军的军官教导团,那支部队没赶上南昌起义,但后来成为了广州起义的主力部队。

然而,张发奎虽然同情并反对在自己军中排斥党员,但思想境界并没有到达革命者高度,毕竟还是旧军阀的他,对南昌起义有所察觉,并决定要计划以开会为名想把主要将领将调虎离山到庐山,解除兵权,同时,他的“清共”方式却极其平和,他请人离开自己的部队,他甚至派了一架车,送当时担任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郭沫若等20多人去南昌,对离开二方面军的还发了遣散费。

面对这种局面,组织决定在南昌打响第一枪,当时起义会选择在南昌,而不是在军队驻扎地九江起义,从地理位置上看,九江临江,交通在江西是最便利的,敌人调兵很快就能到达,大部队猬集于此,并无回旋空间,只能迎面对撞死拼,周边的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成功的把握并不大,这对兵力居于绝对弱势的起义军来说极为不利。

而南昌相对可以算是江西的腹地,整个江西的地形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当时的整个江西的交通相当落后,从地图上看,可供大部队机动的路线,大体呈一个“天”字形。上面这一横是沿江通道。下面这一横是横贯赣北丘陵地带的一条东西向走廊,也就是今天浙赣铁路途经之地。一撇是指由南向北注入长江的赣江及其沿岸。一捺是指抚河及其沿岸,所以,在南昌起义队伍有足够的退路,对弱小的时候保存实力是相当有利的,不过从后面的发展就看出选择的正确性。

南昌起义爆发后,张发奎赖以起家的大部分精锐家底损失殆尽,使他失去了成为割据一方军阀的资本,大家知道,军阀有一个原则,就是有兵就有权,没兵你就完蛋,在南昌起义是把张发奎的老本给掏了,两边一打,反正损失的都是他的老部下。当一个军阀,你的资本就是你的中间干部,比如你是军长,是集团军总司令,下边有两个军,再下边有四个师,直到团都是你一步一步提拔起来的,如果你提拔起来这些人或者是死伤或者是投敌、叛变,你就完了,以后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随后,张发奎多次反反复复,又是军阀混战,又是联合倒蒋、又是镇压起义军,但都是失败多胜利少,后来心灰意冷,辞职闲居,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张发奎任第二兵团总司令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组织武汉保卫战等役,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不遗余力。虽然他还是一方面的长官,但是他所带的部队就不再是他当营长、团长、旅长、师长那个时候亲自带起来的,一直被蒋边缘化,能有什么作为吗?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公开表示反蒋反内战,不愿再为老蒋卖命,1949年后,张发奎没有选择去台湾,也没有留在大陆,而是去了香港。

1980年,张发奎病逝于香港,终年85岁,当年他的部属,后来成新中国高层给他发去电报:“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算是对这位在南昌起义曾经送过大礼包,算得上是亦敌亦友,对建军大业有过帮助故人的怀念吧。

张发奎在老家的纪念亭
张发奎墓

张发奎病逝后,根据他“落叶归根”的遗愿,组织允许其在他的老家始兴隘子镇彩岭村一座名叫陈屋背夫山的地方兴建坟墓,夫妻俩合葬于此,门楼两旁写着对联云:百余岁驾返瑶池,夫人金骸归故土安息万年;数千载随君在伍,荣获铁军勋誉芳名垂千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