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古镇——三岔镇

谢恭瑞

在天水市麦积区东70公里处的渭河南岸,有一座古城——吴砦城,又名三岔镇(是现在三岔乡政府所在地)。地处秦岭北展支脉野鹤山北麓,北临渭水河,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镇毛家庄村隔河相望。这里历史悠久,风光秀丽,交通便利,是310国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自然景观

三岔镇地处北纬34°30′,东经106°02′。渭河南岸,秦岭沟口。西邻元龙镇,东接东岔镇。陇海铁路、310国道、“宝兰客专”穿境而过,东西跨度48公里。这里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降雨量约613毫米,无霜期190天。

全乡共有17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区域面积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65亩,总人口3373户,15282人。

三岔镇周边群山环绕,山地、沟壑、河川谷地相间分布,地形复杂多样,景色独特秀丽。

(一)石壁子(石碑子)

从三岔镇(吴砦)往南沿秦岭沟行10公里,就到达石壁子。石壁子,原名石壁砦,是南宋抗金名将吴璘部将姚仲拒敌金兵之地。在秦岭南坡松树沟口建立吴璘衣冠冢,立有石碑一座,高1.3米,宽0.6米,上书“吴璘将军之墓”作为对吴将军的纪念。由于年代久远,其碑文字迹已脱落。

秦岭沟河在《水经注》天水境内水系图上叫铜岩谷水。发源于秦岭北麓,向南曲折流经吴砦城下,注入渭河。秦岭沟是古时吴砦城通往天水的必经之路,也是古时客商经吴砦、翻秦岭、达利桥、入四川的通道。

(二)月亮石

从三岔镇东行5公里,有一道沟名叫巨寺沟,310国道从沟口通过。沟中一条山河发源于秦岭大堡(海拔2498米)之南麓,曲折北流,注入渭河。从巨寺沟口南行12.5公里就到达盖坂地。这里有一自然景观---“月亮石”。在盖坂地东面的悬崖绝壁上有一块巨大的半月状裸露崖壁,方圆十余丈,宛如农历八月初十的月亮,故而人们称为月亮石。

在月亮石东北的山梁上有一组巨石组成的“笔架子”。中间一石高约3米,两边各有一石高约2.5米,远远望去像一搁笔的笔架子,天然形成。

在月亮石的南边有一高峰,直插云霄。半山腰有一宽大平台,全是裸露石壁,从高台之上往下流黑水,人称砚瓦台。

古人传说,仙人站在盖坂地,右手执毛笔,蘸砚瓦台之墨,在月亮石之光照映下,吟诗作赋,写完之后就将笔搁在笔架子上。

因而,月亮石,笔架子,砚瓦台被人们称为前进沟三景。宝兰客运专线横穿笔架山中而过。从盖坂地往进走,就是层峦叠嶂的山峰和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山深林密,林中到处是珍宝。不仅有白皮松,红豆杉等稀有树种,而且有人参,天麻等中药材,还有红腹锦鸡,林麝,梅花鹿,羚羊等珍稀动物。巨寺沟除月亮石外,还有关门窑“补

天石”,“将军石”,“娃娃口”,“牛槽”等自然景点。巨寺沟自然风光秀美,是避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三)碧峪沟

从吴砦出发,沿310国道西行6公里,就到碧峪沟口,向南就进入碧峪沟。碧峪沟有一条山河,在水经注中被称为丘谷东溪水,发源于南秦岭北麓,由南往北,注入渭河。河水旁边是一条通往沟里的公路。沟的两侧是怪石嶙峋的石山,在石山的悬崖峭壁上生长着一簇簇翠绿的香柏,与裸露的岩石,绿灰相间,再加上潺潺流淌的溪水,构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山水画。沿溪水南行6里,就到达佘家门村,此村地处河谷较狭窄处,是入谷之门户,过了佘家门是一片较为开阔的腹地,前行五公里出现一谷口将这篇腹地收拢起来,形成一个大袋,成为一个天然的防御屏障。沿着碧峪沟腹地一直向南,就到达南沟口,南沟口一左一右有蒋家沟门与蔡家门(现属党川乡),是出沟之门户。碧峪沟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有大片的蕨类植物,皂角树,桦树和珍贵的国宝级珍稀树种野生红豆杉。碧峪沟还留有古栈道的遗迹,也是古时从渭水峡谷古镇吴砦通往秦州,四川的一条秘密通道。碧峪沟风景秀丽,是春游和秋游的好去处。

二、 历史沿革

三岔镇原名吴砦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抗金名将吴璘在此屯兵时所筑,距今已870年。吴璘,今甘肃静宁人,公元1127年,金兵南犯,北宋灭亡。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天水张俊以吴璘之兄吴玠为秦凤副总管兼知凤翔府,吴璘随兄抗金。富平兵败,金人深入,吴璘兄弟率领军队退守渭河—秦岭一线,扼守金兵南下汉中,四川之通道。绍兴四年(1134)吴璘,吴玠在仙人关大败金兵,取得胜利,捷闻,朝廷授吴玠为川陕宣抚副使,吴璘为州防御使兼知秦州。绍兴十年,吴璘节制陕西诸路军马,金将撒离喝率十万众渡黄河入长安趋凤翔。当时吴璘在河池(今徽县)。命田晟以三千人迎敌,遣部将姚仲拒敌于石壁砦(今吴砦沟石壁砦),吴璘率兵自河池经利桥夜袭敌营,以叠阵法更休迭战,大败金兵。吴砦城在此役后,吴璘奉旨防守金人入川要塞时在渭水南岸,野鹤山麓高地上夯土筑城,故名吴砦城。

据《天水县志》记载:“三岔之有城由来已久矣,宋吴璘屯兵时所筑也,故有吴砦之称。南控秦岭,北跨渭河,为陕川咽喉。自元、明以来,视为重镇。清乾隆时,改为厅治。沿至民国成立,改为警察治,近又改作第六区,立公安分局管辖”。又据《天水县志》记载:“三岔厅在州治东南二百二十里,顾祖禹云,吴砦在上邽县东,绍兴末,吴璘恢复秦陇置砦于此,乾隆二十二年,陕甘总督黄,甘肃巡抚吴,议请移秦州同城州判分驻于此,辖州境东南乡之党家川十八村,吕家集八村,三岔镇十三村,利桥七村,胡店三村,北峪沟十三村,官庄四村,吴砦七村,户一千三百八十有奇,属州判管辖,二十五年移驻焉。”

此城地处天水与陕西宝鸡交界的渭河峡谷,南靠野鹤山,西北两面临渭河,东有秦岭沟山河,地势高峻险要,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寨。从前又是甘、陕、川三省的咽喉要道,东达宝鸡,南通徽、成二县入川,北抵陇东和宁夏,西往天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由于吴砦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官府对此地都十分重视。清朝尤为视为重镇。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陕甘总督黄庭桂,甘肃巡抚吴达善与秦州知州合议,奏请清廷批准,在三岔地区建厅设衙门。所谓“三岔”者,即东岔、西岔、散岔三地之总称也。当时委派州判高清晏分任三岔厅的行政长官。高清晏奉命后,一面到利桥散岔地方建立临时厅署,到 职理事 ,一面到三岔、吴砦一带实地考察,选择修建厅署的适当地址。认为散岔地势低洼,易遭水患,吴砦城居高临下,且早有城垣,于是确定吴砦城为三岔厅址,移建署衙于此。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厅署建成,从此吴砦城又称名“三岔”,后建三岔城。城墙东、西、南三面均长104丈(每丈合3.3米),北面 长50丈,墙高2丈左右(最高的东墙2.4丈)。墙基宽

2.1丈,顶宽6尺,城墙四角和中部有较厚的土墩(每面墙中间两处),顶部宽1.2丈。城内占地约8公顷,渭河从西部和北部城下流过,城南依野鹤山。正南和东墙靠南处各设1处城门,上建门楼。进入东南面城门,是一条120多米长块石铺成的斜坡大道,大道尽头(街道口)有一座古牌坊,正面上书“三岔镇”三个楷书大字,背面书“和风甘雨”四字,落款:“乾隆庚戌(1790年)冬立,判秦州事纵 司 𬊈 ”。现存东南面城门及城门楼和部分不完整城墙,以及“三岔镇”牌坊。

东南面城门楼原是土木结构,已经残破,为了保护加固,在成映平,赵正录的倡议下,自筹募捐资金,已于2007年2月——2008年12月重修加固,南面城墙,现在也重新用水泥、片石加固。

三岔厅为秦州直隶州所属之散厅,与单州县同为地方行政机构。三岔厅的长官为州判,从七品,是秦州直隶知州的佐官,又是地方政权厅一级的长官。职权是掌管辖区内征收田赋银粮,受理民刑诉讼,缉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以及河防水利等事宜。

三岔厅设有两房三班:两房即户房——主管田粮户籍,刑房——主管刑狱。三班是皂班、壮班、快班。两房皆为胥吏,三班皆为衙役,总共五十余人,现在吴砦初中校址即为当时之厅署衙门旧址。

民国成立后,秦州直隶州改为天水县,但三岔厅的建制仍旧保留。直到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国民党政府才撤销三岔厅制,设立三岔公安局,局仍设置原厅署内。有警官、警察三十余人,职权与原三岔厅相当。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八月,有 楸 木树马顺,聚集土匪千余人,与陇东土匪杨二联结,由张家川越关山来吴砦抢劫百姓,举火焚毁了三岔厅署衙门。

1929年,三岔公安局并入天水县,设立第六区公署。1934年,实行保甲制,第六区改称三岔联保办事处,设联保主任,民国29年(1940年)又改为三岔镇公所,联保主任改称镇长。

1949年解放后,设三岔区政府,下辖吴砦、太碌、葡萄、巨寺等乡,1955年合并为吴砦乡,1958年成立吴砦公社,后半年公社扩大,与元龙、立远、东岔等合并为葡萄园公社。1961年划小,成立吴砦、葡萄公社,1968年葡萄公社一部分并入吴砦。文革开始后,改名为吴砦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又改为吴砦公社管理委员会,后改为吴砦乡。

吴砦公社成立后,没有办公场所,因而在城隍庙内办公,一直到1975年,搬到太碌,当时交通不便,走天水要过渭河,去凤阁岭或毛家庄坐火车,渭河上无桥,在太碌与北峪之间修了一座铁索吊桥。所以将公社搬到太碌,过河比较方便。1993年310国道开通后,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于是1992动工修建,乡政府办公大楼,1994年竣工,竣工后又将乡政府从太碌搬到吴砦,其下属单位卫生院、信用社、学区等单位也先后移至吴砦。吴砦又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交通便利,三岔乡所辖各村,上至黄龙,下到嘴头,老百姓到乡政府办事十分便利,可坐班车,也可坐小面的车,也可骑摩托车,非常自由。

附;诗一首;咏吴砦,谢恭瑞,2015年2月。渭城如画里,野鹤气凌云。两水夹古镇,双桥落彩虹。北眺雪岭峰,东瞰药王洞。谁念古城史,临风怀吴公。

三、宗教圣地

三岔镇地区,历史悠久,不仅自然景观独特,而且宗教圣地亦为数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有野鹤山,城隍庙、小陆寺、药王洞、贵峪寺等。

(一)野鹤山

野鹤山位于三岔镇城南3公里处,是秦岭北展之伏脉,蜿蜒而来且突兀崛起的山峰,为三岔镇之主峰、山势高耸似鸣鹤之鹄立,地形突兀。因此以“野鹤山”而名之。当地人都称之为“老鹤山”。为当

地名胜古迹之一。民国时期三岔名人赵贵,曾在《重建野鹤山记》中云:“野鹤山瞰青凤以北来,西望石门隐现浮云之表,东瞻金龙出没云汉之间,襟关带渭,气象万千..”。

野鹤山自明朝万历年间建有玉皇殿、北方真武祖师殿、野鹤龙君及圣母宫等庙宇,其周围苍松参天,竹影当庭,泉深林密,风景殊佳。登上 其山,举目四顾,则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可观渭水如带,犹如天上来,滔滔而东去,使人心旷神怡,喜气洋洋者矣,每当遭逢旱涝之灾,镇人祷之 辄 应。野鹤山庙宇因创建年代久远,虽经数次重建,而 脊 瓦参差,梁柱倾 圮,乃于民国二十年重新修葺,从此庙貌焕然一新,而炉烟鼎盛,钟声远播,又以启人文之灵秀,为三岔镇之宝刹。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野鹤山也难逃毁坏之厄运,1976年,我们在吴砦中学上学时,曾在野鹤山背柴,只见到一座韦陀殿还在,其余大殿已被毁坏,而今已无人问津矣。

(二)城隍庙

自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岔厅署衙修建竣工后,紧接着就修建了城隍庙、文昌宫、关帝庙等庙宇。隍庙即以州城隍汉忠烈纪将军之像祠之,后于光绪十年(1884年)官民重建隍庙,同时于庙前修建抢厦三楹,东西建十殿阎君殿,以及乐楼,北建戏楼,东侧建昭忠祠,祀以宋太史西川宣抚使新安武顺王吴公璘神主,以追念吴将军筑城守土之功而久远之意。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因昭忠祠庙地狭小,戏楼亦将倾倒,在赵贵、高仰之、吕调臣,张鹏翔诸先生的首倡下,重新修葺戏楼及移建吴将军祠,以彰吴介、吴璘二将军取义成仁,御寇守土之功,后因历史变迁,吴璘庙现已不存。

城隍庙距今已250多年了,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三岔镇周边百里的人们,皆云集于此,祭祀城隍爷、祈求庇佑。三岔城热闹非凡,唱秦腔大戏,进行物资交流,庙会持续十天左右。

而今,当你怀着虔诚之心步入隍庙的大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浩气长存”金字大匾,悬挂于大门正中上方,此匾为原北道区区委书记,天水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赵文华所题。走进大门后,见一石碑,上书“汉忠烈纪将军祠”为原天水市文联主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程凯所书,背面碑文是杨公祐所撰记载了汉忠烈纪将军的事迹。沿着正中鹅卵石所铺道路往进走,是檐牙高翘的大抱厦,上悬两匾、一匾上题“有求必应”为南宋御史秦钜后裔秦联科所献,另一匾额上书“道演西天”为甘肃省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部参谋马荣贵所书。两廊是十殿阎君殿,抱厦后面是正殿三间,内塑有汉忠烈纪将军座像,神态庄严,威风凛凛,表现出一幅忠贞不渝,一身正气的大将风度,令人肃然起敬。

城隍爷,原名纪信,秦时陇西成纪人,今天水市秦州区人,汉高祖刘邦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兵围于 荥 阳,在危难之时,纪信挺身而出,穿上刘邦衣服诈降诳项羽,项羽受诳愤怒,烧杀纪信。后汉高祖刘邦追封纪信为“忠烈将军”。后代人们因其忠烈,修庙宇祭祀,如今在河南郑州有明代修建的城隍

庙,祭祀的就是纪信,天水市有城隍庙,三岔镇原是秦州直隶州的派出机构,职权相当于县级,因而才建有城隍庙。

在城隍庙大门前,有两株国槐,一株大约两人合抱,树冠高达16米,枝繁叶茂,浓荫蔽日,就是当初建庙后所栽植的,约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隍庙前的戏楼,也是近年重建,高达雄伟,在戏楼院东南侧建有乡文化站,是三岔乡文化活动的场所。主持维修城隍庙的有缑建升、王天德、闫碧玉、王孝弟等人。

(三)水陆寺

水陆寺坐落于三岔城东南,离东城门较近。其大门上书“水陆寺”三字。走进大门,是财神殿,内塑有关羽财神座像,手持《春秋》一卷,在认真阅读,显得威武正直。背面是韦陀像。绕过财神殿,有上殿三间是“大雄宝殿”,中间塑有释迦牟尼佛祖金身座像,两旁塑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法威严庄重,金碧辉煌。

在大雄宝殿前右侧是“圣母宫”和“街坊宫”,即人们所说娘娘庙,圣母宫内黄罗伞下塑有三圣母之像(三圣母即:文王、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母亲),威仪庄严。“衙房宫”内塑有三位送子娘娘的像。

圣母宫和衙房宫原在娘娘庙里,原址在三岔城西现街道口,后移建于水陆寺内,娘娘庙址现只保存四株大柏树。

水陆寺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几经重修,庙宇肃整庄严。但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庙宇受损严重,庙内塑像也荡然无存。后于2009年,当地民众自筹资金,在闫魁有、闫碧玉、王孝弟等人的组织领导下重修大殿及娘娘庙,并塑了神像。

水陆寺是三岔镇的佛教圣地,也是老百姓的朝圣之地,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是水陆寺的庙会,庙会期间,各地善男信女,云集此地,虔诚朝拜,祈求佛神保佑,抑恶扬善,普度众生。

(四)药王洞(春台观)

药王洞,又名春台观,位于三岔镇东城门外磨湾里,即何家顶大山梁西山山麓。此洞开凿于何家顶西山麓之土崖上,洞门上书“孙真洞”,洞门有对联一副:“活人妙术千秋重,济世灵丹万古传。”洞口依山崖 建有三间单面房舍,有明柱。洞内正洞壁前塑有药王孙思邈之像,像左右各有童子一人,药王左手擎龙,右手持银针,神采奕奕。在洞左右土壁上绘有壁画,以人物为主,洞门内边有一联云:“龙因点目离沧海,虎为医牙到杏林,”出自当年成九龄师傅手笔。药王洞左前方是 山门,门楣上书“春台观”三字。走进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雷神庙,庙内塑有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的神像,威严非常。雷神庙前是一株柏树,高大参天,柏树旁边还有一株沙柳,碗口粗细,形状曲曲古怪,在雷神庙右山墙旁,植有一株石榴树,枝繁叶茂,正在开花,红艳惹人。

药王洞,虽占地面积不大,(一亩见方),但地势险要,从下往上看,玄古玄妙,从山脚到山麓庙大门,要往上行走二、三十个台阶才能到达。

据史料记载,药王,姓孙,名思邈(581---682),汉,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为唐代医药学家、药物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千金要方》《唐新本草》。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

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

三岔镇的药王洞(春台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文革时,庙宇不存,只有洞窟,洞中亦无塑像,只有壁画彩绘。改革开放后,当地老百姓捐资重新修建庙观,重塑药王像。据当地百姓称,药王爷很感应,谁人有病,祈求灵药,则药到病除,而今,庙内香火旺盛,为我三岔地区又一名胜。

(五)贵裕寺

贵裕寺在三岔乡前进村。坐落于秦岭北展支脉的岗峦之间,其址名“鳖盖子”因其地形犹如一只大金鳖,自西向东伸长脖子吸关山河谷之水而得名。西距南宋抗金遗寨吴砦城五公里,东距道教圣地“金龙山”二十公里。

这里风景清幽,景色宜人,沿“鳖盖棱”拾级而上,苍柏叠翠,紫燕斜飞,左有象鼻山摇鼻相迎,右有天马山摆头相拱,在鳖盖棱上有一青色巨石,三米见方,其上有两道凸起的白色条纹缠绕,甚为古怪,鳖盖棱两侧之下,清溪潺潺,犹如悠扬之古琴声不绝于耳。

走上鳖盖棱是一宽大平台,贵裕寺就建于其上,贵裕寺历史悠久,先民传说寺尚坪里,有其遗址(有出土大青砖为证),明朝末年,毁于火灾。后经数载,移建巨寺沟口龙头背上,清同治七年(1868年),渭河涨大水,冲毁庙基,同治九年(1870)年,移至巨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遭遇历史特大洪水(老百姓称之为太河),又被洪水冲毁。后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赵贵先生兴建贵裕寺初级小学时,一并建起了贵裕寺大殿三间,戏楼一座,庙址选在了“鳖盖棱”,主持修建者是三岔镇联保主任谢正瀛与同村乡贤赵多,大殿与戏楼东西相对,皆仿明清古建筑,贵裕寺所在地自然景观幽雅,正如闫凤鸣所描述:“秦岭山脉,风水宝地,龟伏龙抱,燕语莺啼,险峰奇石,悬崖苍柏,林荫珍禽,啁鸣双飞,涧溪清澈,北流入渭。

文革时期,贵裕寺大殿脊兽被毁,加之年久失修,戏楼倾圮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1996年,在赵正元先生的倡导下,自筹资金,拆建戏楼,扩大建筑面积,并命名为“贵裕楼”,“ 贵裕楼”三个大字是当时任前进小学校长,现天水市书协会员的谢恭瑞所书。现存大殿重建于2006年,在保留原貌的情况下,土墙改换为砖墙,脊兽复原,并增添了彩绘和壁画,使大殿金碧辉煌,富丽庄严,殿门高悬一匾,蓝底金子,上书“贵裕寺“,为我市书法名家陈怀曦所书,大殿正门悬挂着原天水市政协副主席、羲皇画院院长赵文华所书对联一副:“陇山钟灵青莲慧照十方地,渭水毓秀金龙显佑桑梓民。”寺内塑有西天古佛,金口龙王等十尊神像.还有七乘轿子,是1982年在王维政、赵苍成的主持下,为诸神打轿修身完成.贵裕寺是少见的佛道合一的庙宇,神灵感应,每逢亢旱,村民祈神求雨辄应。

贵裕寺是当地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之圣地,每年正月上九庙会,热闹非凡。唱大戏(秦腔),耍社火,舞狮子,跑旱船等民间艺

术活动此伏彼起,歌颂太平盛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当地经济,方圆几十里的村民汇集于此,过新年,闹新春,盛况空前。

在大殿前,南北两侧各建有僧房五间,院子正中央竖石碑一块,记载了贵裕寺的历史渊源。2013年农历九月十一日(阳历10月15 日),贵裕寺改名贵裕庙,由麦积区道教协会正式挂牌授章,成立贵裕庙民主管理委员会,以管理庙会日常事务,选举赵料成(区政协委员)为民管会主任,赵正元,赵春孝为副主任。贵裕寺所有房舍的重建,没要国家一分钱,都是在现年73岁的赵正元先生主持下,自募资金建成的,他为保护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协助赵正元修建庙宇的还有赵让成、赵志成、赵称有、赵锁娃等人。

三岔镇除了以上介绍的宗教圣地外,还有集村村的“朝阳观”,太碌村的“柏林观”,新岔村的“五龙山”,黄龙村的“圆通寺”等庙宇。

四、名人乡贤

秦岭钟灵,渭水毓秀,三岔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有南宋抗金参谋闫晋,还有众所周知的近代教育家成九龄,民国时期三岔教育先驱赵贵,民国时期从政的缑良忠。有解放后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甘肃“省园丁”奖的获得者赵宽德,“一笔书”法的创新者闫凤鸣,还有现代从政、从军或从事于科研的风云人物赵文华、赵建基、张向阳、高天喜、赵少智等。镇以人而名。现将已故的成九龄、

赵贵等几位名人简述于后,使其事迹为人所知,为众所晓,缅怀先贤,启示后人,以人为镜,继往开来。

(一)南宋抗金参谋闫晋

闫晋,(生卒不详),祖籍南昌,原为太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闫晋辞去太尉,任吴璘将军的参谋,与御史秦钜一同到秦凤路陕甘边境抗金。取胜后,得到圣上赏赐。仍令其守入川要塞吴砦城。后金兵复至,闫晋、秦钜因兵力不足,寡不敌众,为义节而自刎。现有闫氏家谱为证。(闫氏家谱为闫氏后人闫映昌所藏)。

(二)近代三岔教育家——成九龄

成九龄(1865-----1938),字子炯,号鹤峰。祖籍秦安县,后移居三岔镇,幼攻经史,学识渊博,为清末民国初年三岔镇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末授徒于私塾。民国年间,协助赵贵先生(成九龄之徒),创办三岔各地初小十二处,经营十余年,使三岔镇学校教育大有改观。

成九龄工诗善书,勇于任事,教育诸生善诱导。不殚劳苦。三岔小学初创间,师生百余人。他常参与木石水泥工程,与学生共同劳动。平时又好莳花木,亲手栽植红梅(贴梗海棠)、牡丹、蔷薇、绿竹、于校园之内,并注重清洁卫生,来校参观者赞叹不已,每引以为美育。

九龄先生书法,初习颜柳,后攻王,董(王羲之、董其昌),用笔遒劲秀润,结体修长开张,现存其墨迹散见于吴砦城乡。爱好者视为凤毛麟角而珍藏之。我偶得其对联一副:联云:绿绮凤凰梧桐庭院,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成九龄先生还擅长作诗。现抄录其论自己书学经历的诗于其后,以飨读者。

七律(1908年)

盛衰原来不自由,空将豪气话名流。鸦涂此日惭吾拙,凤造昔年羡孰优?变化当思占豹虎,经营谁知在骅骝。人生驻足浑无定,随遇而安足无忧。

这首七律诗写于光绪戊申(1908年)春天,感慨自己书法作品今不如昔,由此而作。

1938年6月25日病逝于三岔镇家中,享年七十三岁。

(三)三岔教育之先驱赵贵

赵贵(1905——1968)字显斋,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乡前进村大地坪人。他八岁入私塾至二十岁,读书十三年。1926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天水师范学校(甘肃省立第六师范),1928年毕业,1929年元月经教育局长田俊派在三岔镇创办学校并担任校长职务,1932年增设高小班,兼任本区教育委员,创办集村、利桥、桑渠等初小,继办党川、北峪、东岔、百花、水关等初级小学。在当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知难而进,四处奔波,千方百计地为山区教育事业而尽心尽力。他的第一届学生缑良忠、吕登科、杨锐、王文仁、就是当时有名的人才。而后人才辈出,为我三岔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6年5月由教育局长王升云介绍加入国民党,1936年6月,天水县党部书记康耀叫他在三岔组织区分部,于是就介绍高仰之、张

鹏翔、赵文蔚及学生吕钟、杨锐、张哲、周亭、张荣福等人加入国民党组织,他任区分部书记。

1941年元月兼任三岔镇镇长半年(卸任镇长是张业霸,天水市人),接任镇长是杨锐。

1941年8月,天水专员公署专员胡受谦为了嘉奖赵贵办学有功,特亲书“教育助长”牌匾一面赠之。此匾悬挂于赵贵家上庭房门楣之上。1944年修建宝天铁路的 民工,为了抢粮,纠集一百余人到大地坪赵家抢粮,当看到胡专员所赠之匾后,纷纷离去。因为当时胡受谦兼任“甘肃省协修宝天铁路天水 工 赈处处长”,所以看到胡受谦所书之匾,不敢贸然行事。可惜此匾文革被毁。

1942年2月赵贵辞去校长及区分部书记各职,并于同年4月经同学王继尧介绍在天水新生活运动会为服员,办理卫生文件。同年7月去礼县中学当教员。

1943年 2月由县长张仰文委派到天水田管处社棠办事处当主任。在任期间,实事求是,体恤民情,为三岔地区的农民减免了不少苛捐杂税,深受老百姓的称赞。

1946年12月任天水县参议员。后在三岔镇开中药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救死扶伤,为群众解除病痛,深得当时人们的爱戴。

1949年秋,国民党大势已去,为了阻止由宝鸡方面西进的解放军,他们便炸毁了陇海线铁路的通关河大桥。紧接着国民党天水骑兵学校的部队开进了吴砦城,随之国民党天水驻军王治岐军长的队伍也匆匆开来,在建河,伏家寺一带驻扎。摆开阵势,妄图阻击解放军西进。不几天,这两处国军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一时间双方都进入了

作战状态,渭河南北双方都在修筑工事,朝着对方架起了迫击炮和轻重机枪,形势对于吴砦百姓十分危险。国民党军队找借口,闹意气,打内战的目的是为了发横财,扩大势力,不管百姓死活,在这一触即发的紧急关头,德高望重的赵贵先生和高辉等老前辈,为了两岸百姓免遭涂炭,挺身而出,捧重礼尽力奔波周旋于两军之间,经过调解,终于说服了两军长官,罢停干戈,免于战火。保住了吴砦和两岸百姓未遭祸殃。六十多年过去了,人们永远怀念这段历史功绩,至今还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赞叹不已。

1956年12月当选为天水县政协委员,后在吴砦卫生所工作。赵贵能书善画,尤精于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通。擅长行草,他的书法以 二王为宗,后专攻赵松雪。书风圆润秀丽,端庄秀雅。现在三岔城乡,还珍藏着一定数量的书法作品。本人曾得到赵贵先生1953年写的一副四条屏,屈原卜居,字体秀美,清丽和婉。

赵贵先生擅长绘画,花鸟、山水皆精。现收藏一副四季花鸟炕屏,作于1946年,距今虽已70年,但神采依然如故。

赵贵不但擅长书画,还能吟诗作赋,文学功底深厚。现抄录几首,以飨读者:

春感

民国十八年大旱,十九年天灾人祸,一时交迫,民不聊生,因题三绝,

去年花开泪愁人,今年又愁泪如花。年年花景仍如旧,人已断肠花又芽。

其二

举世烈风不尽时,江山此地更无私。春来花鸟齐挥泪,独向人间展翠眉。

其三

沉醉春风万事忧, 年花如水令人愁。江山无限明月夜,海日东升天际流。

春暮

独步山庄日已斜,竹深林外锁烟霞。归来古寺钟声晓,村暮儿童笑语哗。

榴花

五月南风拂面来,榴花依旧映窗开。红霞光灿盈千朵,丹朱色染湿香腮。

夏雨新晴

榴花开罢雨新晴,万里云烟锁渭城。河水纵横风浪涌,陇山缥缈更峥嵘。

蔷薇花

一院香飘朝露轻,蔷薇满架夜风清。花开红粉胭脂淡,叶染绿云翠黛横。

以上几首诗皆为赵贵民国时期所作。

1953年,他为同乡赵启云写了一幅中堂,自作词, 步 刘禹锡陋室铭之韵,其词云:

山不在高,有木成林,水不在深,开渠行轮,如斯环境,劳动为荣,建设有计划,生产无亏空,日午灌稻田,清早负柴薪,可以学工匠,务庄农,无私欲之忘念,无迷信于鬼神,衣食求简洁,健康保长

生。吾唯曰:何患之有?对联为:勤能补拙生产兴家,俭可养廉劳动致富。

这幅中堂也写出了当时解放初期国内的形象和中国共产党的爱民政策。

1963年赵贵针对当时刘少奇提出的“三自一包”农村政策,自撰了一幅对联:冬日可爱遗家训,屯田良策便国情。

所有赵贵的这些诗,意态悠扬,神情无限,以记实之手法,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赵贵也受到了冲击,1968年3月,赵贵陪天水县委书记徐行在吴砦游斗之后,回家服大剂量安眠药,含恨而逝,终年63岁。

(四)缑良忠

缑良忠(1913——2000),字恕轩,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乡吴砦村人。原国民党文县县党部书记,解放后,为天水县政协委员。

缑良忠,为人谦和,热情好客。我与他相识于1989年夏,其时已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小个子,淡淡的白眉下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给人的印象是瘦小精干,十分健谈,随与我成为忘年之交。

从缑良忠先生的交谈中,得知,他1931年毕业于三岔镇小学,又考入天水第六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考入天水自训班,期限一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被委派到天水县党 部预训十天后,参加庐山训练,全省六十六人,由党委杨集瀛率领,车行至泾川,逢天雨,

迟十天到达陕西长武县时,适逢中日战争爆发,停止训练,仍返兰州。经会议决定派缑良忠到文县任县党部指导委员,1939年又改名为书记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被调到甘肃省党部担任干事。在省党部工作时,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来甘肃视察,缑是招待员。于见他精干麻利,就问他姓什么?他说姓缑,于又问是“草头苟,还是绞丝缑?”他回答:“是绞丝缑。”于说:“关于这个缑的出处你是否知道?”他说:“不知。”于说:“缑字在《资治通鉴》多少页,叫他回去翻阅一下就知道了。他回家一翻,果如于言,连页码也未错,他当时很敬佩于右任先生超强的记忆力。于右任还给他写了一幅中堂,可惜文革被造反派抄去销毁了,1942年离开省党部到武都第八专员公署任视察科长。1944年因家中遭受马跑泉骑兵学校抓逃兵致家不安,因此辞职回家。1945年又到省民政厅诉愿室工作,直至1949年解放回家。

1989年2月25日,被评为政协天水市北道区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时年已74岁。

缑良忠在省党部工作时,与我省著名书法家张邦彦是同事,且交谊甚厚。解放后,失去了联系,直到1986年,才和张邦彦取得了联系,其时张邦彦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副研究员,省政协委员。张邦彦得知老友缑良忠还健在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亲笔书赠中堂一幅。其内容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 在天水玉泉观所书诗碑中之一,“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华如绣颊,红火似流萤。”上款题“良忠老友正之”,下款署:“张邦彦”。托闫凤山给缑良忠送到家中。

1992年腊月,缑良忠老人得知我也喜欢张邦彦先生的书法作品,便从张邦彦的大儿子张茂萱手中给我要了一条张邦彦先生的书法作品,写的是唐代刘禹锡的七言律诗《怀古》中的前四句。“王 濬 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以汉简融合章草笔法所书,功力深厚,自然流畅,风格独具一格。我非常感激。后装裱了,常悬挂于壁,欣赏、玩味,赞叹不已。

缑良忠学识渊博,不但精于文笔,而且擅长颜楷。

他所写的 《民国时期三岔镇的建制》一文发表与《天水文史资料》第二辑,;还写了一篇《赵贵与三岔镇小学》发表于区政协简报上。

缑良忠书法得力于颜真卿《东方画赞碑》、他所写的楷书(核桃楷)《朱子治家格言》中堂深受三岔城乡居民的喜爱和书法爱好者的好评。

良忠书法骨力洞达,结体端庄,有很高的书法功底,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缑良忠虽闲居在家,但他们对于公益事业却非常热心。八十年代,吴砦人出远门,坐火车要过渭河,但因河上无桥,过河靠坐小木船,既不安全又不方便。缑良忠先生为了解决吴砦人过渭河难的问题,曾多次在区政协会上提议案,向上级有关部门写报告,求熟人,最终于1991年在吴砦校场里和陕西凤阁岭镇辛店子村之间的渭河上修建了一座沟通陕甘两省的吴砦渭河大桥(水泥桥),遂了缑先生的夙愿,也为人民造了一方之福。

缑良忠先生生活简朴,不抽烟,只喝淡茶,养生有方,耳聪目明。看报纸不用戴眼镜。2000年农历腊月初八仙逝于家中,终年86岁。

( 五) 吕登科

吕登科(1918—2006)字士谔,麦积区三岔乡吴砦村人,1932年毕业于三岔镇小学。其父吕调臣是三岔镇的乡绅,也是三岔镇的名流之一。

由于吕登科品学兼优,后考于天水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三岔镇小学任教。1942年任三岔镇小学校长,致力于教育事业。后在宝天铁路指挥部工作。1946年调到天水县财政科,后任科长,1949年解放后回家务农。

吕登科擅长书法,优精赵孟行书。他的书法圆润流利,清丽和婉。八、九十年代,他经常书写中堂,在吴砦集上售卖,深得乡亲父老称赞。

(六)师之楷模赵宽德

赵宽德(1934——2004),晚号贵裕山翁,麦积区三岔乡前进村人,生前曾任前进小学校长,获“甘肃省园丁”奖。他一生投身教 育,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初入教坛

1953年2月赵宽德毕业于天水初级师范学校,被分配到天水县南河川小学任教。开始了“三尺讲台,一支教鞭”的教育生涯。两年后,他又被调回故乡,任教于吴砦小学。此时,他意气风发,工作积极,很快地担任了吴砦小学教导主任的职务,温史德任校长,正好吴砦小学建校,由他负责,建起了新的校舍,深受当地人民的好评。

蒙受冤屈

正当赵宽德热衷于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了。1958年大跃进开始了,全国城乡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大闹钢铁的运动。为了搞好宣传工作,他写了一整夜的标语。由于标语写的太多,一时不慎,写丢了一字。原话是“头可断,血可流,完不成任务不罢休!”而他不慎将后一个“不”字丢了。第二天张贴到街上,被公社一姓李的揭去,将前两个“可”字各加一点变成了草写的“不”字。因草书的“可”字在右边加一点,就变成了“不”字。使该条标语变成了“头不断,血不流,完不成任务罢休!”上报公社书记,立即将赵宽德打成右派分子,加上他出身成分高,被错判有期徒刑三年,发放武山县被服厂劳改。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知识分子就这样遭人诬陷,打入“文字狱”中,当时年仅二十四岁。

艰苦岁月

1961年,赵宽德先生刑满释放。回乡后,在贵一生产队劳动。在生产队务农期间,饱尝了人间的酸咸苦辣。

记得1975年的夏天,贵一队在巨寺沟一个名叫“米家湾”的偏僻山沟里开荒种地,务有十几亩玉米。正好暑假,我和宽德先生同去“米家湾”锄二遍地。天黑了,在一农家拆掉上间,只剩四壁的土炕上过夜,我们将炕烧热后,潮气太大,不能就寝,赵先生很有办法,利用脚地里的一堆木渣片,铺在炕上,睡在木渣片,住了一夜。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后在前进副业队,一干就是十几年,靠挣工分养活一家人。

平反昭雪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1979年,赵宽德的错案被平反昭雪,恢复了教师公职。喜讯传来,令人欢欣鼓舞,愁眉顿舒。1979年秋,先生重返阔别二十年的育人圣地——“教坛”。到吴砦小学任教。此时,先生已经45岁了,1982年,赵宽德被调到家乡前进小学任教导主任,后任校长。

平易近人

1983年秋,我也在他的举荐下,步入民办教师的行列,到前进小学任教。他的音容笑貌,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之中。记得他年近半百,瘦高个子,稀疏的头发,整齐的向后梳拢着,淡淡的眉毛下一双炯炯有神。谈起话来,极富表情。

他待人热情,和蔼可亲。不论官民,谁进先生房子,他都能笑脸相迎,热情招待,让座、递烟、倒茶。每天一早到校,他就生火烧水,(用一个绿色的铁壶),课余时间,其他教师都在先生房子里喝水,吃馍,说话。(因当时学校在贵裕寺里,居住条件差,教师自己做饭,大多数通校。)先生虽为校长,实为同志们的勤务员。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赵宽德是个平易近人的人。

移校新址

前进小学始建于1944年,和贵裕寺同处一地,由于年久失修,校舍多为危房,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普九”,必须移建新校。赵宽德校长抓住“普九”机遇,多次向教育局呈报移建新校报告材料。终于在1990年春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移建前进小学。建校开工后,赵校长经常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装卸建校材料。协助村委会,经过两年艰苦奋战,一所崭新的校舍(21间砖木结构),

屹立于鳖盖棱下。1992年秋百十名学生搬入新校,使前进小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也使前进的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崇高信仰

赵宽德先生虽然蒙冤数十年,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却忠贞不渝。1989年先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宣誓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自后,他时刻用一个共产党的标准衡量自己。为党的教育事业积极工作。1992年荣获甘肃省“省园丁”奖,在我乡小学教师里得“省园丁”奖还属首例。我曾作诗赠之,诗云:“早岁岂知世事艰,文字狱里受磨难。含羞忍辱整三载,历风经雨二十年。三中全会乾坤转,七九之秋返教坛。呕心沥血育桃李,甘肃园丁美名传。”

晚节芬芳

“莫道老圃秋容淡,且留黄花晚节香。”1995年9月,先生退休在家静养。虽然患肺原性心脏病,经常与药为伍,但是精神很好。喜读古诗文,好练书法。先生借阅我的一本《唐诗三百首》,常查资料,做注解,读书求甚解,书上留下了不少先生的笔迹。先生的书法功底深厚,善写对联,用笔工稳,结体紧凑。深得九叔祖赵贵先生遗风。赠我遗墨对联两幅。其一联云:”清风明月无价,高山流水有情。”其另一联云:“松竹为邻敦品德,诗书作伴度生平.。”至今我还珍藏着。

先生虽然舍我们而去,但先生之德性堪称“师之楷模”也。

(七)著名书法家闫凤鸣

闫凤鸣(1937--2007)笔名天山,号岩松,男,是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乡王山村人。1953年参加工作,1997年退休,在职44年,多为乡镇干部,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工作之余,酷爱书法艺术,常临池不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一笔书”。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绝无仅有。

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被誉为草圣的汉代张芝,曾创出了“一笔书”,而闫凤鸣所发明的一笔书却与张芝的一笔书不同。闫凤鸣书法,用笔豪迈,飞动,结体简洁,华丽,似行云流水,如龙飞凤舞。我曾于2006年去二十里铺闫凤鸣家中,观看了闫先生的书法后,写了一首诗以赞之。

“一笔书”法始伯英,千余年来无人承。幸有奇才闫天山,再创“一笔”补缺空。龙腾九霄惊回首,蛇舞长天似行云。当代书坛谁为魁,独占鳌头是闫君。“

在闫凤鸣家中看到的景象令人十分吃惊。两间屋子,只见获奖金牌和荣誉证书,摆满了两架阁,书法作品集塞满了几书柜。其书法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展赛400余次,荣获“共和国50年人民书画艺术家勋章奖”、“中国历史书画名家名作金奖”、“世界金奖艺术家”、“国际金奖艺术家”等奖项一百多次。作品参加新加坡、韩国、日本、加拿大等16个国家和地区书艺交流百余次,作品被文化部、加拿大等百余家收藏,并被编入《世界华人百位杰出书画家传》等400余部典籍。有些作品还被入刻“中国文化碑林园”“金三角禁毒纪念馆勒石留史”以示来者。

闫凤鸣为人耿直,刚正不阿,蔑视权贵。一次天水市一位领导派秘书去闫家求字,被闫断然拒绝。可他向社会公益单位和弱势群体书法爱好者奉献了4000多幅优秀作品,却未收分文。真是一名无私奉献者。(书法作品见图片)

闫凤鸣不仅书法精通,而且还擅长作诗,现已公开发表的诗文有千余首,深得专家的好评。

闫凤鸣生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书法家;中国文联特级书画师等称号。

五、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三岔镇一带流传有 序的民俗文化主要有庙会祭典和民间社火等。

(一)庙会

吴砦十月十八城隍庙会

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是城隍庙祭奠大会,文革期间一度中断,1984年恢复。庙会期间,要请陕西省秦腔剧团的大戏,一唱长达10天,除唱戏外,三岔镇各地,元龙镇以及陕西凤阁岭镇的村民,都云集三岔镇赶会,进行物资交流。庙会期间,吴砦城,热闹非凡。各种摊贩熙熙攘攘,应有尽有,从城上丁字街一直摆到三岔镇新街一带,长达2公里,人山人海,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贵裕寺正月上九庙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正是春节进入高潮的日子。贵裕寺的庙会从初七开始到正月十一结束,历时5天。方圆几十里地的村民,都来到贵裕寺赶会,烧香祈福。庙会期间,有秦腔大戏,还有民间社火、秧

歌,舞蹈等助兴,既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繁荣当地经济。自2013年九月十一日,贵裕寺正式加入麦积区道教协会,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以管理庙会事宜。

( 二)社火

“社火”也叫”天水秧歌“,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几百年来,广泛流传于天水城乡。三岔镇的社火主要表演时间是正月新春和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耍地台子”,每年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直到正月底结束,二月二 谢 将。每个村庄,自发组织,成立有社火队,负责人称社火头,组织社火爱好者,进行表演。可以是“ 地 台子”,就是在村子集体活动的场所进行表演,大家一起观看,也可以上门串户,到村民家的院子里进行表演。由主家户支持,表演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的小曲清唱,有民间秧歌。跳着扭着唱。还有些是从戏剧或传说小说中摘录出来的片段,通过人物角色,生丑净丑,穿着古装,化妆表演,曲调一般是民间小曲曲调。首先出场的是“上天宫”其次是别的节目。如《老爷保皇嫂》,表演者一般由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身穿绿袍 ,背护背旗,头戴软巾,二位皇嫂(刘备夫人)旦角打扮。曹孟德及随从二人,共五六个人。表演情节主要是“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这一折社火,表演关羽者,必须会耍一路“大春秋”的刀法,以博得观众的喝彩声。其中还夹杂有唱词,现抄录如下:

唱:前三皇后五帝年代久远呀,

说要他比禹舜福大梁宽,

我老爷在曹营一十八年,

每日家为皇嫂愁眉不展。

说:红袍搭在宝刀上,咱二人进军,

唱:清早间得了赤兔马,到晚来保皇嫂要出曹营。

一想的大哥刘皇上,二想二弟张翼德。

三想的本帅诸葛亮,四想四弟赵子龙,

五想五子行侠义,六想黄忠老将军。

七想曹营对我好,八想曹营一十八春。

九想曹营把官做,十实想起了众弟兄。

我老爷骑马路上行走,再看他曹孟德怎样行兵。我老爷骑马上带刀,八桥前等曹操。

一杯酒该我吃,让与天地,

二杯酒该我吃,让二仁兄,

三杯酒该我吃,火光升起,

骂两声曹孟德该死的奴才。

我有心下马将你斩,看起曹营的一十八年。

我意思向前把你苦,刀挑上一领大红袍。

除了《老爷保皇嫂》,还有《回荆州》、《汝泥河救主》、《孙悟空偷扇》、《十里亭》、《五里堂》、《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二朵梅花》、《西厢记》、《绣荷包》等等。

另一种是”马社火“,古时候有马或骡子等大牲口,装上人物后,骑在马上,手拿刀、剑等兵器,仿古战场打仗之景况而表演,后来没有了牲口,只能装上身子,穿戴古装,步行。现在一般多坐在三轮车上表演。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一天,三岔镇各村民小组的社火各自装

扮,有“高台”、“高翘”等形式。“高台”一般由二至三人装扮,

装上角色后,在一扇小石磨上,安装一根两米长的铁轴杆,铁芯上头

有横杆,在横杆上站上人物。下边将磨盘放在抬杠上,由四个人抬上

走,装高台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一定的难度。现在多在车上拉。高

台的内容也极为丰富:《观音送子》、《穆桂英挂帅》、《吕洞兵戏

牡丹》、《三霄娘娘》、《白蛇传》等等。除了这些形式外,还有耍

狮子、舞龙灯等社火形式。总之,三岔镇各村的社火,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是当地民俗文化中的奇葩。

六、名优特产

三岔地区属于半林区气候四季分明,春天温润,秋季凉爽,冬无

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无霜期185—190天。适宜栽植花椒,

核桃,毛栗子等经济果树.也适宜生长野生的香椿,乌龙头,黑木耳等

野菜.

(一)花椒

花椒:别名大椒,秦椒,大红袍.为芸香科,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

木.其果皮可作为调味料,并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药,种子可做食用

油,也可加工制作肥皂.

三岔乡盛产大红袍花椒,户均三亩左右,户均年收入1.5万元,是

当地的支柱产业.

元龙虽为“花椒之乡”,其实,元龙的花椒远没有三岔乡多。只

是收购销售之地而已。三岔乡所辖各村所产花椒,颗粒大,颜色红,

果皮厚,味道纯。每年7月份开始采摘。起落将近两月。每当花椒成

熟后,远远望去,满山遍野一片红。花椒采摘下来后,还要有晴朗的

天气晒干,太阳越红,温度越高,晒下的花椒品质越好,售价就越高。

如果天气不好,晒下的花椒品质就不好,出售时价格就下降许多。因

此采摘花椒,晒干花椒也实为不易。编者也曾亲自采摘,晒过花椒,

切身体验过其中甘苦,曾写过一首采椒歌,真实地反映了采晒花椒的

经过。现抄录如下:

采椒歌

家住陇东南,乡名古三岔。地处林缘地,山青水亦妙。此地气候

好,适宜种花椒。

良种大红袍,色艳颗粒饱。成熟在盛夏,摘晒农家乐。南北山坡

上,椒树植成行。

男女都采摘,老少一齐上。足蒸暑土气,头顶炎天光。腿疼不知

热,但愿夏日长。

邻家有少女,窈窕世无双。年方二八春,采椒在树旁。左手拉椒

枝,右手采椒实。

双手相互换,椒颗积满筐。花椒实难摘,皮刺赛狼牙。稍一不留

神,玉手被刺扎。

疼痛难忍受,伤处痛又麻。学生放暑假,采椒挣钱花。吃住椒农

家,摘椒在树下。

日得六七十,每斤两元价。辛苦十数日,千元手中拿。期间一老

翁,年龄逾六旬。

儿女皆在外,采椒再无人。只身椒树下,满脸是倦容。一日复一

日,得钱费苦辛。

晒椒亦不易,需要好天气。黎明把床起,抬头观天气。弯腰撒椒

颗,均匀摆于地。

下午两三点,骄阳热无比。花椒开口笑,掸椒莫迟疑。椒子和椒

皮,过筛来分离。

椒包装实满,入屋方可息。椒客开门到,价好椒农喜。户均四五

亩,摘晒两月余。得钱三两万,建房又娶媳。年年盼丰产,经济望腾

飞。

(二)核桃

核桃为胡桃科,胡桃属植物,乔木,高达20—25米,树干较矮,

树冠广阔。核桃仁为核桃的果肉,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被

誉为:“万岁子”,“长寿果”。在国际市场上它与扁桃,腰果,榛

子一起被列为世界四大干果。中医用途广泛。有健胃,补血,润肺,

养神等功效。三岔乡所辖各村所产核桃,果大,皮薄,果肉含油量高。

销往省内外 。

(三)毛栗子

毛栗子,又称板栗,营养丰富,有健脾补肝之功效。是壳斗科栗

属的植物。是高大的乔木。三岔乡所辖的前进,小沟,秦岭沟等地有

野生和栽培栗子树。每年中秋节前后,毛栗子成熟后,村民们就打毛

栗子,脱壳后,上市出售,既可增加经济收入,也可作为赠送亲朋好

友的礼品。

(四)乌龙头

乌龙头,别名刺龙苞,鸟不宿等。落叶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单

数二回羽状复叶。小叶7—5片。在叶未展开时,叶头束成一蛇头形

深绿色叶包,俗称:“乌龙头”。食用以叶苞状最佳。叶片绽开后品质下降。乌龙头微苦,有特殊清香味,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之功效。食用时将叶苞剥开,择净,在开水中稍微焯一下,再放在凉水中浸泡二十分钟,去掉苦味,然后捞出,控水,用刀切成一厘米长短,既可炒肉,又可凉拌。是味道鲜美,别具风味的一道菜。三岔乡林区皆产此物。一般三月初(清明节)就可以采摘食用了

(五)香椿芽

香椿芽,又叫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更是绿色食品。每年春季清明后谷雨前,香椿树发的嫩芽可做各种菜肴。它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香椿叶厚芽嫩,绿叶红边,犹如玛瑙,翡翠,香味浓郁,营养丰富远高于其他蔬菜。

三岔乡多地产此物,不光林区有,半林区也有,多数农家庭院就栽有香椿树。

春天,当香椿芽长到二,三寸长时,就可以掰下来,除去根部,放入开水中一焯,捞出放入凉水里浸泡一下,捏干水分,用刀切碎,既可凉拌,又可炒肉,其香味浓郁,味道醇厚,是一道天然的绿色食品。

七、古镇新貌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三岔镇,也使满目沧桑的古镇焕发了青春。在三岔乡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广大三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十六年的不懈奋斗,使三岔古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三岔镇旧貌变新颜。

自从1994年乡镇府迁到吴砦古城以后,乡党委,政府着手城区街道两侧店铺改造,拆除所有土木结构的旧店铺,改建成两层砖混结构的新店铺,并硬化了街道道路。

吴砦初中,吴砦中心学校,先后也建起了教学楼,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变化很快。

截止目前,吴砦初中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有学生630人,设立12个教学班。

吴砦中心学校,有专任教师92人,中级职称32人,小教一级49人,全乡共有学生1145人,完全小学7所,教学点10所,有59个教学班。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率100%。

乡级卫生院一所,建立起了门诊楼,住院部楼两栋(三层),医疗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新农合实施以来,大大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方便了人民群众就近就医。

近年来,三岔乡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保护开发并重,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开发古吴砦,建设新三岔’的思路,围绕古城的保护开发,奋力推进三岔小城镇建设工程。

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岔新村”,“三岔新街区”和“吴砦古城高边坡灾害治理”三大工程。2014年11月,在乡党委书记强永斌的精心谋划下,成功举办了“三岔首届隍庙文化节”,推动了古城基础设施,商贸,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目前,镇区常驻人口已达3000多人,人民安居乐业。古老的吴砦城焕发出无限新的生机。

三岔新村建设工程

三岔新村建设项目,是乡党委,政府依托异地扶贫搬迁,危旧房

改造,灾后重建项目为支撑,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搬迁边远林区群众,聚集镇区人口为目的,启动实施的小城镇建设项目之一。规划建设一层坡屋顶农家宅院47户,二层坡屋顶宅院100户,总建筑面积14968平方米,占地55亩。配套道路,排水,公共服务,美化,亮化等基础工程,总投资2394万元。移民搬迁偏远村群众147户705人。目前,47户一层坡屋顶宅院已全部配套入住,100户二层坡屋顶宅院已完成74户。

三岔新街区综合市场建设工程

三岔新街区建设项目,是乡党委,政府以改造治理,扩建搬迁旧

街区市场,推动商贸,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启动的小城镇建设项目之一。规划沿310国道两侧建设二层商铺220套,总建筑面积15400平方米,配套场地硬化,交易大棚,供排水及街景整治工程,总投资2464万元。目前已完成190套商铺建设和2000平方米的交易大棚及 街景整治工程,现已完工,全面投入使用。

吴砦古城高边坡灾害治理工程

此项工程是乡党委,政府立足治理吴砦古城东,北,西三面古城

墙被毁后形成的高边坡灾害,逐步恢复古城景观启动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划片石砌筑平均高8米的斜坡挡墙1000米,恢复古城墙。已投入200多万元砌筑城东,城北600多米的护坡挡墙。恢复了400多米的古城墙及维修加固了东城门楼,使古城面貌为之一新。

最后,以笔者所作吴砦古城长联作为结束语吧。

五百里渭河奔来眼底,襟甘带陕,喜茫茫浊浪排空。看:东翥青

凤,西腾黄龙,北走灵蛇,南翔野鹤。高人贤士何妨选胜登临,寻古镇遗迹,忆昔日峥嵘岁月。更蓝天绿地,点缀些翠柏丹霞,莫辜负四围春山,二条碧水,九夏花椒,三冬雪柳。

几千载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扶汉纪

信,抗金吴璘,置厅乾隆,兴学赵贵。伟烈丰功,费尽无限心力。便断垣残壁,揽不及暮雨朝云。唯砦门牌坊,都付与苍烟落照。欣赢得卅年改革,百幢层楼,万家灯火,一城新颜。

注:青凤,指青凤山。黄龙:指黄龙村。野鹤:指野鹤山。

2015年3月25日

作者简介

谢恭瑞

谢恭瑞,字贞吉,号贵裕山人。1960年4月出生于天水市麦积区三岔前进村,现为小学高级教师。甘肃省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羲皇书画院院士,天水市麦积区书画家协会会员,原牡丹书画院院长。

【三岔名人】贵裕山人谢恭瑞(点击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