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一個國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約爲北京和天津面積之和)的南高加索國家,如果不是因爲戰火,恐怕很多人乍一聽到這個名字,甚至都不知道這個國家究竟在地球的哪個位置。

據最新的統計,亞美尼亞人口總數爲306萬,主體民族爲亞美尼亞族,約佔總人口的96%。讓人稱奇的是,亞美尼亞的海外僑民居然超過了國內人口,僅美國就有約50萬亞美尼亞裔。

之所以出現這種奇特的情況,跟亞美尼亞這個國家形成的歷史有關。

亞美尼亞人的祖先生活在南高加索和安納托利亞高原東北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公元前860年,烏拉爾圖人在亞美尼亞高原上建立了烏拉爾圖王國,這是一個非亞美尼亞人統治的王朝。

直到公元前7世紀,隨着烏拉爾圖王國被外族所滅亡,亞美尼亞人才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第一個本民族的王朝—耶烈萬杜尼王朝,鄰國稱其爲亞美尼亞。

然而,這個本民族王朝的統治很不穩固,在強鄰環伺之下,先後臣服於波斯、馬其頓帝國,中世紀時又遭遇了阿拉伯、拜占庭、蒙古、奧斯曼帝國和伊朗薩法維王朝的勢力介入。

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亞美尼亞幾乎是在沒有本族政權的情況下延續了自己的文明,這一點頗有點像流浪的猶太人。事實上,亞美尼亞人也的確有着猶太人的長處—善於經商。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敗匈奴,漢朝徹底打通了河套走廊,漢朝的絲綢得以通過西域輸送到西亞甚至更遠的羅馬。

公元前53年,羅馬共和國和安息帝國在卡萊(今土耳其哈蘭)爆發戰爭,羅馬軍隊第一次從敵人的旗幟上見到了一種據說來自中國的美麗的編織物(絲綢),這種華美的織品很快在羅馬大受歡迎。

當時剛好地處歐亞交通的十字路口又是羅馬盟友的亞美尼亞的首都阿爾塔沙特被羅馬批准爲唯一允許購買絲綢的地方。

由此,亞美尼亞成爲了漢朝絲綢進入大夏國再轉向羅馬的貿易中轉站,亞美尼亞的歷史學家開始有意無意地將本民族與漢朝之間建立某種微妙的聯繫。

據《亞美尼亞史》記載,對軍隊擁有世襲指揮權的最顯赫的親王家族—馬米科尼揚的家族譜系,曾聲稱自己的祖籍是中國,兩位祖先馬米科和科納克是中國丞相的兒子,父親死後,皇帝娶了他們的母親,並生下了同母異父的弟弟德森巴庫(德森是中國人的意思,巴庫則有天子的意思)。

馬米科和科納克試圖篡奪皇位,失敗後逃亡大夏國。德森巴庫要求引渡叛徒,但大夏國國王拒絕了這一請求,將兩兄弟送到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接壤的地方。

亞美尼亞親王家譜傳說在我國史書中找不到任何依據來佐證,有附會之嫌,但傳說的背景卻並非空穴來風。東漢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至永元六年(公元94年),將軍班超正率領漢軍重新獲得對中亞的貿易通道控制權,親王家族的傳說恰好契合了亞美尼亞和漢朝之間的間接貿易往來的大時代背景。

事實上,亞美尼亞與漢朝的貿易始終需要通過大夏國來完成,所以,他們對中國的印象主要源自希臘地理學家的描繪,還有商人和旅行者的傳聞。

公元667年,亞美尼亞數學家阿納尼亞·德·希拉剋在他的著作中這樣描述中國:“中國位於斯基泰人的東部,一直延伸到不爲人知的疆域……他們的國王被稱爲天子,住在西拉城裏……植物發出芳香,到處是寶石和金子。……居民擁有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始祖亞當和夏娃所享有的真福”。

1239年,蒙古帝國西征,先後擺脫阿拉伯、拜占庭和塞爾柱土耳其控制的亞美尼亞這次沒有做任何抵抗就做了蒙古的盟友,得益於西征統帥旭烈兀與元世祖忽必烈的親密關係,大量亞美尼亞商人進入到了泉州,並將大量的中國元素帶回了亞美尼亞。

在1287年阿克納修道院的福音書插畫中,描繪了穿着四足龍袍的約翰內斯大主教正在祝聖的場景,而衆所周知,皇帝龍袍爲五足,四足則是皇子的穿着,大主教的這身打扮,頗有點皇室血統的寓意。

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了亞美尼亞人居住的大部分地區,善於經商的亞美尼亞人則靠做僕人、工匠和小商人遊走於世界各地。

奧斯曼帝國崩盤後,亞美尼亞於1920年成立了蘇維埃共和國,並在1936年作爲加盟共和國加入蘇聯。1991年9月21日,經全民公決,亞美尼亞獨立,同年12月,蘇聯解體。

可以說,長達千年的遷徙流浪造成了如今海外僑民比本國人口還要多的奇特場景。然而,正是這些僑居海外遍佈美歐的亞美尼亞裔對亞美尼亞的大量投資,使得亞美尼亞這個人口只有300萬的小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21世紀初的10年裏保持了10%以上的GDP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