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鹗的续书中,林黛玉是在贾母、王夫人等人“调包计”的迫害之下,在宝玉和宝钗成婚之时,悲惨地病死在了潇湘馆中,这样的续写,现在多认为是歪曲曹雪芹原意的拙劣之作,是狗尾续貂。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不认同高鹗的续写,那么林黛玉究竟是死于何时?因何而死?怎么死的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想,首先要说明的是黛玉之死,并非高鹗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其次,才是根据现存的资料来分析黛玉之死的情况。

一、黛玉之死并非高鹗续书中所写?

林黛玉之死并非高鹗续书中写得那样,证据甚多。

首先,是关于黛玉的判曲《枉凝眉》,最后两句说“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可见,黛玉之死是“泪尽夭亡”,但是这个泪尽,并不是因为受“调包计”的迫害,因为在贾府,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早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了。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有一次,凤姐当众开黛玉的玩笑说: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她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

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而林黛玉则是红了脸,不言语,以林黛玉聪慧又略显刻薄的性格,此处不言语,其实就是默认了,不然她肯定会反驳凤姐,她心里其实明明白白的。后来连李纨都说:

“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后来黛玉反应了过来,才开怼凤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

对于这段描写,读过作者全稿、知道将来人物结局的脂砚斋曾说: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其他版本,也有这种说法:

“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

足见,当时贾府上下,都知道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这里说的“贾府上下诸人”全都相信宝玉、黛玉将来是“一段好夫妻”。那么,贾母、王夫人、王熙凤是不是贾府上下的诸人?自然是的。另外,以王熙凤见风使舵、会讨好的性格,干嘛没事开林黛玉这种玩笑?她不可能讨好林黛玉,那讨好的是谁?自然一目了然。

所以,所始料未及的事情,是说二玉不能成夫妻,在《终身误》的曲子中,写了宝玉不忘死去的黛玉;在《枉凝眉》写黛玉的曲子中,只写宝玉“空劳牵挂”,竟没有提及宝钗。这其实没有别的原因,而是因为,宝钗的终身孤独、寂寞和林黛玉关系甚大;而黛玉的苦难和悲愁,和宝钗无关。

所以,那些“反薛派”大肆攻击宝钗,实在是冤案,宝钗真是比窦娥还冤。

既然如此,使用这个“调包计”不是太拙劣了些吗?

其次,读高鹗续书写黛玉之死这一段,根本和《枉凝眉》的曲子不合,续书自以为先让宝玉、黛玉变成了傻子,两个人“一个傻笑,一个也傻笑”,就可以替代“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实在有点弄巧成拙,读过续本的都知道黛玉一死,宝玉的“疯”便渐渐好了,而且去黛玉灵柩前痛哭了一场,这“还泪”难道把宝玉的眼泪也算在其中了?如果说宝玉婚后一直惦念黛玉,可以解释“一个空劳牵挂”,那“一个枉自嗟呀”又该作何解释?

看过原书的脂砚斋,曾经说批注,黛玉“泪尽”之事,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这意味着,黛玉之死和贾家之败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黛玉之死,死于何时?是怎么回事呢?

二、黛玉之死的时间

俞平伯先生曾提出“黛玉先死,宝钗后嫁”的观点。我是比较认可的,原因有二。

第一,是《红楼梦》第一回《好了歌注》里面曾经有“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之句,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暗示。我们知道《红楼梦》中很多诗句,都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有着强烈的暗示性和指向性,但是我们翻遍现存的全书,也没有发现能匹配这两句的事件,那么,很有可能,这两句就是指的宝、黛、钗三人之间的事情,如此一来,那很明显,是黛玉先死,宝玉不得已,才和宝钗成亲的,所以才会有《终身误》的判曲:“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二,是从人物感情和性格方面来分析。贾宝玉绝对不可能在林黛玉活着的时候,娶薛宝钗,只有林黛玉先死,贾宝玉才会在无限的绝望中,任家人摆布,和宝钗成亲,否则,宝玉绝不会弃黛玉不顾。

但是,高鹗自以为聪明的先将两人弄疯,然后再实施“调包计”,似乎“巧妙”地回避了这个矛盾,但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是多么拙劣的处理方式。

三、黛玉之死

林黛玉无疑是“泪尽夭亡”的,但是还有人提出了“投水自尽”的说法。这一说法,明显是不成立的。

这从暗示林黛玉命运的《葬花吟》中便能看出,“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可见,林黛玉是厌恶水的。再如,二十三回,宝玉想将花瓣投入水中,黛玉也极力阻止,表示“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也可以表现,林黛玉是厌恶水,所以她绝不可能投水自尽。

其实,林黛玉的死,正像脂砚斋批注的那样,有着更重大、深刻的原因,是发生了对全书起着关键作用的大变故之后,无奈之下才“泪尽夭亡”的,这就是贾家的获罪、被抄没,这突然的飞来横祸落到了宝玉头上,宝玉被迫承担这些苦难,黛玉痛惜不已,但是自己却无能为力,她心疼宝玉的遭遇,心疼宝玉每天都在受苦,所以日夜哭泣,最终把自己那一腔炽热的心,全部化成了悲鸣的泪水,来报答平生唯一的知己。

因此,林黛玉之死,无疑是因为贾家的败落、宝玉的获罪受苦,最终抑郁伤心,哭死的。

而高鹗的续书,只是简单地用了一个拙劣的“调包计”,并没有写出“大过节、大关键”处,所以历来被人诟病,这也就难怪被人称为狗尾续貂了。其实,以《红楼梦》的恢宏和才气,真的很难有人能够写出好的“续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