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對聯大家一般都會想到紅紅火火的春節。春節裏貼的春聯,只是對聯衆多題材的一種。春聯象徵新年的祝福,一般都是喜慶的句子。對聯的題材可就多了,以前的文人墨客聚會時,常常會對對子來比試文采。對聯在中國文化中象徵着節日的氛圍,詩詞的韻律等等。短短兩句,卻爲中華文化之精髓。

對聯又稱楹聯,對聯的前身是桃符,桃符本身是作爲辟邪的物件,一般懸於門上。到了五代時期桃,符上開始提字。第一個爲桃符題字的是後蜀主孟昶,他在桃符上寫下“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於是在桃符上寫聯語,也就開始流行。到了明代,對對子的活動在民間流行,於是出現了“對聯”這一詞。對聯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後被列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只要詩詞盛行,對聯也不會衰落。對聯講究對仗,平仄,韻律和諧,一字一音都是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的字數不限,從一次到多次的形式都有。對聯的用途也有許多,常見的春聯,賀聯,輓聯等,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聯與詩詞也有區別,對聯要求成對,上下聯字數相等,內容相同,這都是基本。對聯的對仗比詩的要求更嚴格,使用對聯要求寬鬆一點,但有時在大型聚會場合,對聯形制越嚴越是工整,不過也很少應用。

自古對聯都有精品,不僅有流傳後世的對供人學習,也有很多關於對聯的奇聞趣事。

現在的語文課本中都記載有許多經典的對聯。比如好讀書不如好讀書,好讀書不如好讀書。這副對聯乍一看,好像犯了對聯的忌諱,就是上下聯不能完全相同。但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同一個字也有不同的讀音,也代表了不同的意思。就比如這個好字有兩種讀音,所表達的也有兩種意思。一是形容詞,一是動詞,這也區分了上下聯的內容相同但不完全一樣。

文人墨客在一起聚會暢飲,吟詩作對時,總會出一些有趣的上聯,讓在座的各位對出下聯。一次在一個聚會上,一位文人飲酒到酣暢之處,便出了一句上聯。此聯就是“一日爲日,二日爲昌,三日爲晶”。這句上聯看似有套路可循,比如這就是中國,漢字文化中的合字。與“晶”類似的還有“森淼垚”等,這些都是三個單字組成了一個合字於是在場的就有人應答道:“單木爲木,兩木爲林,三木爲森”。這句下聯看似結構工整與上聯也有呼應。但是這句上聯中,最後一字是由三個單字組成的一個合字。這就意味着下聯的合字應該要大於三個單字組成的合字。

正當在座的文人墨客都束手無策時,這時,有一位遲到的文人,由於不勝酒力,不能自罰三杯,於是主動請纓,作對下聯。在他思索片刻後,做出了一句下聯,讓全場的各位都紛紛拍手叫好。這句下聯就是:“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這句下聯確實當屬精品。首先下聯的數字取的是七八九,不重複於上聯的一二三。並且組成合字,新穎不同於三字堆砌。

對聯凝聚了中國現代文人頭腦的結晶,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化瑰寶。我們應當傳承下去,發揚光大,不能讓這些優秀的文化掩埋於歷史長河之中。

參考資料:《蜀檮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