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算得上是一朝名臣,史書稱讚他的才華可謂是毫不吝惜溢美之辭,但即便是一連三朝爲官,卻總沒能完全實現自己的價值,反而愈發遭皇帝討嫌。在《明史·解縉傳》中記錄瞭解縉的真實死因:“綱遂醉解縉酒,積埋雪中。”綱指紀綱,他將解縉灌醉酒,扒去衣服,把赤身裸體的解縉埋在積雪裏活活凍死。永樂十三年,朱棣在監獄中的囚犯名冊上看到解縉的名字後,問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縉猶在耶?”

皇帝看到解縉的名字,居然有些喫驚地問他爲啥還活着,混到這份兒上也算是夠慘的。縱觀解縉的一生,他的悲慘結局很大程度上因爲他自己在不停的作死,官場如戰場,伴君如伴虎,但解縉卻犯了古代書生自恃清高的毛病,自己卻完全不知收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野史中記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之死:明成祖問解縉爲何膽大妄爲,口無遮攔,解縉答:“臣方心斗膽,無所畏懼。”(我的心是四方形的,膽像鬥一樣大)成祖聽了覺得可笑,對方爲了證明自己並沒有胡扯,請皇上剖開自己胸膛察看,並說自己會起死回生之術,只要等會縫上傷口,並且念出他手心中的咒語,解縉便會活過來。朱棣也許真的好奇,或者是感覺被挑釁了,真的命人剖開了解縉的胸膛。結果心膽和常人並無不同。朱棣打開解縉的拳頭,看到手心寫的並不是什麼咒語:“解縉,解縉,死在金鑾殿,埋在紫金山,武官來戴孝,文官來扛喪,撲倒來安葬。”分明是遺言。傳說撲倒安葬的人都是大奸大惡之人,但解縉非此意,鳳凰仰天飛不起,原來他是自喻鳳凰。

解縉,江西永吉人,一生耿直不羈,滿腹經綸,曾侍奉過明初三代君主,主編《永樂大典》,卒時47歲。解縉身材矮小,但才華橫溢,聰慧過人,喜愛讀書,滿腹都是經世之才,因爲性格的原因,早早中舉官途卻十分坎坷。洪武二十一年中進士,授官中書庶吉士,因才學極高反應機敏很受朱元璋的寵幸。朱元璋甚至把他當作了親生兒子:“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朱元璋問解縉意見時,對方居然真的知無不言,上萬言書、寫《太平十策》,句句都是針對朱元璋脾氣暴躁濫殺無辜。這還不算,他幫代中郎王國用給李善長申冤,還彈劾位高權重的袁泰,幾乎把朝中大臣得罪光了。朱元璋對解縉的忍耐已經到了一種近乎縱容的地步了,但最終還是受不了他的口無遮攔,將其貶官。

《明史》記載,朱元璋接見過解縉的父親,告訴他:“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看來朱元璋貶解縉其實是爲了保護他,8年後,建文帝登基,召回瞭解縉。本來解縉可以得到重用,但是袁泰爲了報仇,說了他的壞話,建文帝又貶了他。直到4年後,有個叫董倫的官員爲他美言,建文帝再次召回,授之內閣首輔。明成祖上位後,又封解縉做翰林侍讀,還讓他主編《永樂大典》,可以看出解縉久負盛名,朱棣原本也是希望給予重用的。

事實偏偏出人意料,才華高又不願意像世故折腰的人,往往沒有好的結局。解縉經歷十幾年的修養,不但沒有收斂性格,反而更加孤高,口無遮攔,在永樂年,仍然處處樹敵。朱棣可不是朱元璋,他特別小心眼,也和解縉無“父子情誼”,惹到朱棣的下場就是死。先是《太祖實錄》編纂,解縉不肯掩蓋歷史真相,抹去朱棣篡位的黑歷史,《太祖實錄》三次都被朱棣打回去修改。最要命的是,他又捲進了皇儲之爭,後來被懷恨在心的二皇子誣陷,使得朱棣震怒,被貶官流放。朱棣在立太子時曾十分糾結,其實內心偏向於朱高煦,解縉建議立宅心仁厚的朱高熾,已經惹得朱棣不高興。解縉又建議朱棣不要偏愛老二,讓朱棣覺得他在離間父子感情。後來一封私見太子“無人臣禮”的奏疏,解縉冤屈獲罪,還牽連了許多大臣。

朱棣把解縉發配到了廣西,因人落井下石,解縉被貶到了更遠的地方,慶幸的是朱棣並不想殺他。解縉已經是戴罪之身,自顧不暇的情況下,還有心關心贛江的旱情,上書請朱棣疏通南北,結果這次徹底惹毛了朱棣,直接被捕下獄,一關就是五年。最後在朱棣的指示下,解縉被屈辱地處死了。

有關解縉的趣聞很多:少年時代,解縉家對面是一個員外的後山竹林。員外很吝嗇,讓人看管竹林,不準外人靠近。解縉就寫了一副對聯對其諷刺:“門對千杆竹,家藏萬卷書。”員外見了,一氣之下砍掉竹林,解縉就在對聯下各添一字:“門對千杆竹短,家藏萬卷書長。”員外索性把竹子根移走,解縉又給對聯添字:“門對千杆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久。”洪武年間,解縉很受朱元璋喜愛,一天他隨朱元璋垂釣,結果一無所獲。朱元璋命他作詩記錄此事,解縉巧妙地化解了尷尬:“數尺綸絲入水中,金釣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逗的朱元璋喜笑顏開。他還曾經作對聯諷刺朝堂那些只知奉承,並不關心民生社稷的官員:“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縉忠義耿直,爲官屢次遭貶,卻永遠不屑於學官場的世故圓滑,這種人在中國歷史上太多了。解縉之死,是觸怒了朱棣的結果。在統治者面前,再有才華的讀書人,也卑賤地像螻蟻一般。天下不缺有才之人,尤其是像朱棣這樣的帝王,需要的是能夠順從自己的人。解縉不但處處招惹上司,同事更是幾乎得罪個遍,這種人就算是放在今天也很難在職場上立足。解縉這類人本可在歷史上留下更加輝煌的成就,卻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最終死在了自己的文人風骨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