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籍著名作家叶梓的散文集《陇味儿》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这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呈现甘肃美食的一册散文作品。作者以天水、平凉、兰州、白银等甘肃各地市为经,以浆水面、麻食、驴肉黄面、糊锅等各地美食为纬,有声有色地绘制出一幅令人垂涎三尺的甘肃美食地图。

目前,《陇味儿》一书已在当当网、京东等各大网站上架,编者第一时间入手后,才阅读过半,便忍不住要将它早一点推荐给更多人。本期先推送本书的序言和后记,待全书拜读毕后,和大家一起交流心得体会。

序 言

甘肃是我的故乡。

四十一年前一个大年初一的黄昏,我出生于甘肃天水一个名叫杨家岘的古老村庄,后来读完大学,在天水的报馆工作了十余年后就离开了陇原大地,开始辗转苏杭一带生活——现在,总算安稳了下来,在一幢临湖的房子里安放睡眠,在一家相对清闲安逸的单位安心写作。

这本书的大部分文字,就是在一间名叫“太湖文学社”的办公室里写就的。而写这本书的机缘,还得回溯到2015年夏天在北京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的求学经历。

当时,恰有同学奉荣梅的朋友——也就是此套从书的主编、以写《京味儿》而名扬天下的美食作家崔岱远先生张罗此事,荣梅是《长沙晚报》资深的副刊编辑,在成为同学之前就刊发过我不少写甘肃美食的文章,遂拉我入伙,当然,我也就爽快地应承下来。

为什么呢?

因为我是甘肃人,给甘肃写一本书,既是乐事,也是本份。

中国的版图上,丝绸之路横贯其间的甘肃是一条极基狭长的带子。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吧,倘若从最东端的天水坐火车去最西端的敦煌,花费的时间比天水去北京、杭州还要长。

然而,正是这种狭长使得甘肃文化表现出一种极其明显的多元特色。反映在美食上,就是甘肃美食博杂,没有规律可循。比如说,天水的美食接近陕西,甘南的美食又与青海西藏的美食关系密切,而河西走廊一带的美食则又受到新疆、宁夏的深刻影响。

从这个角度讲,甘肃美食就像是一个无所不有的大观园,所以,要想在一本书里穷尽甘肃美食,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说,能够道出一二也是件颇具挑战的事。好在我在甘肃生活多年,几乎跑遍了每个地州市,算不上很熟悉,但至少也不陌生。

当我隔着遥远的时空,在异乡的南方写下这些美食的点点滴滴时,我恍然发现,这是一次的纸上的返乡,是我一个人追忆逝水年华。

在我的笔下,出现了不少朋友的身影,他们与美食紧紧相连,是我人生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因为隔着距离重新审视的缘故,这次纸上的美食之旅更像是一次文化之旅,让我在中国的南方再次重温了甘肃的美,一种独绝的大美。

所以说,这次意外的书写,其实是我在异乡的天空下写下了一本怀乡之作,字里行间有我的或悲或喜的记忆,有我的青春年华,也有我无处安放的那抹乡愁。

《陇味儿》后记

写完这本书,是2018年1月20日,节气恰为大寒。

在这溪水断流、野田晓霜的时节,我的内心却温暖如春,因为沿着这些文字铺就的道路,我完成了一次返乡之旅。或者说,当我秉承内心的旨意在中国南方写下的这些美食,既是对家乡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的真诚记录,更是我以游子心态对甘肃大地的一次深情回望。

这些天,我在茶余饭后阅读诗人叶舟的诗集《月光照耀甘肃省》,甘肃这个普通的字眼总是令人怦然心动,又怅然若失。是的,我必须承认,每当我在履历表的“籍贯”一栏写下甘肃两个字的时候,无比认真,又心怀谦卑。

那是一片藏着无数苍凉往事的大地,今天,我有幸用拙劣的文字写出它的一小部分,如同一道溪水归入河流,找回了家的温暖,甚至,我仿佛再次栖身甘肃的广袤天空之下,醉酒,自说自话,对着星辰歌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