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肅籍著名作家葉梓的散文集《隴味兒》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這本書是一部全面系統呈現甘肅美食的一冊散文作品。作者以天水、平涼、蘭州、白銀等甘肅各地市爲經,以漿水面、麻食、驢肉黃面、糊鍋等各地美食爲緯,有聲有色地繪製出一幅令人垂涎三尺的甘肅美食地圖。

目前,《隴味兒》一書已在噹噹網、京東等各大網站上架,編者第一時間入手後,才閱讀過半,便忍不住要將它早一點推薦給更多人。本期先推送本書的序言和後記,待全書拜讀畢後,和大家一起交流心得體會。

序 言

甘肅是我的故鄉。

四十一年前一個大年初一的黃昏,我出生於甘肅天水一個名叫楊家峴的古老村莊,後來讀完大學,在天水的報館工作了十餘年後就離開了隴原大地,開始輾轉蘇杭一帶生活——現在,總算安穩了下來,在一幢臨湖的房子裏安放睡眠,在一家相對清閒安逸的單位安心寫作。

這本書的大部分文字,就是在一間名叫“太湖文學社”的辦公室裏寫就的。而寫這本書的機緣,還得回溯到2015年夏天在北京魯迅文學院高研班的求學經歷。

當時,恰有同學奉榮梅的朋友——也就是此套從書的主編、以寫《京味兒》而名揚天下的美食作家崔岱遠先生張羅此事,榮梅是《長沙晚報》資深的副刊編輯,在成爲同學之前就刊發過我不少寫甘肅美食的文章,遂拉我入夥,當然,我也就爽快地應承下來。

爲什麼呢?

因爲我是甘肅人,給甘肅寫一本書,既是樂事,也是本份。

中國的版圖上,絲綢之路橫貫其間的甘肅是一條極基狹長的帶子。舉個最淺顯的例子吧,倘若從最東端的天水坐火車去最西端的敦煌,花費的時間比天水去北京、杭州還要長。

然而,正是這種狹長使得甘肅文化表現出一種極其明顯的多元特色。反映在美食上,就是甘肅美食博雜,沒有規律可循。比如說,天水的美食接近陝西,甘南的美食又與青海西藏的美食關係密切,而河西走廊一帶的美食則又受到新疆、寧夏的深刻影響。

從這個角度講,甘肅美食就像是一個無所不有的大觀園,所以,要想在一本書裏窮盡甘肅美食,幾乎是不可能的——甚至說,能夠道出一二也是件頗具挑戰的事。好在我在甘肅生活多年,幾乎跑遍了每個地州市,算不上很熟悉,但至少也不陌生。

當我隔着遙遠的時空,在異鄉的南方寫下這些美食的點點滴滴時,我恍然發現,這是一次的紙上的返鄉,是我一個人追憶逝水年華。

在我的筆下,出現了不少朋友的身影,他們與美食緊緊相連,是我人生記憶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因爲隔着距離重新審視的緣故,這次紙上的美食之旅更像是一次文化之旅,讓我在中國的南方再次重溫了甘肅的美,一種獨絕的大美。

所以說,這次意外的書寫,其實是我在異鄉的天空下寫下了一本懷鄉之作,字裏行間有我的或悲或喜的記憶,有我的青春年華,也有我無處安放的那抹鄉愁。

《隴味兒》後記

寫完這本書,是2018年1月20日,節氣恰爲大寒。

在這溪水斷流、野田曉霜的時節,我的內心卻溫暖如春,因爲沿着這些文字鋪就的道路,我完成了一次返鄉之旅。或者說,當我秉承內心的旨意在中國南方寫下的這些美食,既是對家鄉風土人情與日常生活的真誠記錄,更是我以遊子心態對甘肅大地的一次深情回望。

這些天,我在茶餘飯後閱讀詩人葉舟的詩集《月光照耀甘肅省》,甘肅這個普通的字眼總是令人怦然心動,又悵然若失。是的,我必須承認,每當我在履歷表的“籍貫”一欄寫下甘肅兩個字的時候,無比認真,又心懷謙卑。

那是一片藏着無數蒼涼往事的大地,今天,我有幸用拙劣的文字寫出它的一小部分,如同一道溪水歸入河流,找回了家的溫暖,甚至,我彷彿再次棲身甘肅的廣袤天空之下,醉酒,自說自話,對着星辰歌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