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汽車自駕遊》雜誌社2020年9月刊

神祕的古蜀文明似乎與我們所熟知的中原文明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卻又很難從歷史記載中梳理出其間的脈絡,尤其是蜀地出土的文物,工藝精湛、造型怪異,這更讓古蜀文明顯得撲朔迷離。

在成都周邊有兩座古蜀文明的遺址博物館,讓很多人容易混淆,一座是成都東北方向廣漢市的三星堆遺址,另一座是位於成都市西二環與西三環之間的金沙遺址。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遺蹟館的第8 號遺蹟坑出土了三百多件文物,其中包括黃金面具,它在出土時是已被揉成餅狀,被展開後發現其造型與三星堆的青銅人頭像風格非常相似,正好說明了夏代至商代時期的三星堆文化與商代至春秋時期的金沙文化有密切的關聯,金沙明顯是傳承了三星堆的文化元素。

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兩大主體建築爲遺蹟館和陳列館,外形都採用了斜坡的設計,喻示着金沙遺址的冉冉升起。遺蹟館爲近圓形,陳列館爲方形,一圓一方又象徵了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2020 年5 月18 日,金沙遺址博物館從全國五千多家博物館中脫穎而出,榮膺“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的稱號。

太陽神鳥金箔

這件金飾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在博物館的建設中,各處都呈現着太陽神鳥的圖案。它出土時是被揉成一團的,展開恢復後才發現它的圖案非常漂亮,金飾外徑爲12.53 釐米,差不多有CD 光盤那麼大,但是厚度僅有0.02 釐米,實際就是一張金箔,其含金量是金沙遺址出土文物中最高的,達94.2%。它在展櫃裏的檯面上360°不停旋轉,供各個方向的參觀者欣賞,鏤空的圖案中內層象火球,代表了古蜀人心目中崇拜的太陽,四周是四隻首尾相接圍繞太陽的神鳥。《山海經》中提到過太陽自己不會飛,每天是由鳥來托起完成日出日落的。2005 年,這件作品被認定爲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也成爲成都市市徽的標識。

銅立人

這隻青銅質的銅立人高19.2 釐米,頭戴有13 道弧形齒飾的太陽帽、身着長袍、腰間別有短杖,雙手手臂上有裝飾物,說明他代表的是當時的巫師或者有着國王地位的人物。他手裏具體是否拿着東西?目前還沒有定論,但也有專家認爲這僅僅是一種手勢,有着獨特的宗教文化內涵。銅立人腳下是一段榫頭,由此說明這件銅器可能是插進某件器物上的裝飾品。

象牙

博物館裏展出有一根長度1.6 米的象牙,從象牙切片可以看出,它的結構像樹的年輪,是一圈一圈分層的,如果象牙最外層風化掉,內部就會一層一層地剝落而損壞。目前可以用高分子的硅膠對它進行整體封存,但這種辦法的造價太高(封存一根象牙大約需要4~5 萬元),而且能保護多長時間也不知道。金沙遺址出土了成噸的象牙,價值連城,所以更多的象牙目前仍然在出土位置被回填保護。傳說當時的人用榆樹枝和象牙交叉擺放爲十字型有震懾精怪的作用,那麼也許在李冰修成都江堰之前,成都平原的人們會不會就是用這種象牙祭祀的方式防止水患呢?

玉器

三千多年前人們是用什麼樣的工具來加工玉器的呢?在金沙遺址發現的比較有特點的是“成型對開”的玉器——玉器經雕鑿後再從中間剖開,這樣就將一件變爲完全對稱的兩件了,既省工又省料。而雕鑿則採用“馬尾截玉”的技術,即用馬尾巴上的毛搓成繩子,用解玉砂和水作爲介質,將繩子來回拉扯對玉進行切割,留下線切割的痕跡,因此判斷古蜀人當時的制玉工藝已經相當成熟了。

卜甲

占卜是中國古代祭祀非常重要的一種儀式,古時人們占卜的工具主要爲卜甲,在金沙遺址共發現19 件,多數爲龜背甲,其上有鑿出的圓洞與灼燒的痕跡,當燒到一定程度時,巫師通過孔周邊裂紋的長短、走向、粗細等,來判斷所佔卜事件的吉凶。中原的人會將占卜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形成中國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但在金沙遺址目前尚沒有發現有文字的存在。

銅人形器

這隻銅器抽象的造型像人但沒有頭,肩部與腳踝處有小孔,因此它應該不是單獨使用,可能是將某種器物穿過頭部組合來使用,目前金沙遺址發現了兩件這樣的銅人形器,也許是兩件背靠背一起用的。銅器身上的小孔,應該是爲了將它固定在某種器物上,也許是巫師作法時使用的一件器具。

銅人頭

這是一件整體造型非常清秀的銅人頭像,與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銅人頭像在造型和風格上是一致的,只是在體量上的差別非常懸殊。由於這件銅人頭的脖子是中空的,因此推斷很有可能是作爲某個物件的頂端裝飾。也有參觀者開玩笑說,銅人頭正好與相鄰展出的銅人形器是一對組合。

石磬

磬是中國古代非常古老的打擊樂器之一,在金沙遺址發現了兩件,這件長度爲109 釐米的磬也是目前中國發現最大個頭的石磬。石磬最早源於某種石質片狀的勞動工具,先民在勞動過程中發現敲擊這種工具還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於是挑選出來作爲樂器;再後來石磬作爲統治階級所用的器具,體現了古蜀王國祭祀活動的隆重與莊嚴。

金面具

這件金面具是目前東亞地區發現的3000 年前的文物中保存最完整、尺寸最大的金面具,高11 釐米、寬19.5 釐米,平均厚度0.4 毫米,重量爲46 克。面具呈現刀眉、三角眼、嘴微張,耳垂處各有一個圓孔,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面具的背面非常粗糙,專家推測應該曾是附着於某祭祀時用的人頭面具表面的。祭祀是人與神勾通的理想形式,西南地區的祭祀是享受人神共歡的過程,起到通神、娛神的作用,希望得到老天的保護,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等。

灰坑及大口陶甕

灰坑的作用被認爲一是垃圾坑、另一個是儲藏坑。而金沙的這隻灰坑中出土了非常多的陶片,考古學家用了三個多月纔將陶片拼接復原出來,結果發現高達117 釐米的陶甕是尖底的,只能猜測尖底陶甕的一半是被放在地上挖出的灰坑才能放穩。這件陶器說明了當地人生活比較富足,因爲有了剩餘物品,才需要用如此大的陶甕來儲藏。

TIPS

開放時間:9:00—18:00(17:00停止售票),每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門票:70元/人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金沙遺址路2號

語音導覽服務:

1.自助式語音導覽器有中文、英文、日文、韓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七種語言供選擇。

2.智慧旅遊終端的租金爲20元/臺,押金500元/臺(現金支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