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深圳原副市長張思平:建設先行示範區仍要發揚敢闖敢試的精神 來源:新京報

1980年8月,中央決定成立深圳經濟特區,最早實行對外開放。作爲改革開放的試驗場,深圳經過40年改革創新,已經從3萬人的邊陲小鎮變爲2000餘萬人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去年8月,中央對深圳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先行示範區與經濟特區有哪些不同?建設先行示範區對深圳意味着什麼?深圳要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面臨着哪些挑戰?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這一重要節點,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深圳原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思平。

張思平認爲,中央提出深圳要建設先行示範區,標誌着深圳承擔起了新的歷史任務。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也需要像40年前一樣去“突圍”和探索,但“突圍”和探索的歷史任務和目標不同。現在的深圳,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在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方面,要擔負起新的歷史任務,使深圳經濟發展逐步實現從外向型爲主向“內外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的歷史轉變。

張思平,被譽爲深圳改革“老將”。他90年代擔任深圳體改辦主任,廣東省體改委主任,2003年任深圳副市長,2010年任深圳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長,長期分管深圳改革工作。

2014年11月退休後,張思平創辦民間智庫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持續向有關方面建言獻策,推動深圳的改革創新。

談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與經濟特區的區別

“與40年前的改革開放相比,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過程中對外開放的歷史任務,發生了歷史性轉折”

新京報: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去年8月中央提出深圳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你認爲先行示範區與經濟特區有哪些區別?

張思平: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設40週年。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40年是深圳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在此節點上,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對深圳提出了新的歷史定位、新的歷史任務。這個意見意味着深圳的功能、方向、地位以及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等一些重大問題將發生重大調整和變化。

第一,前40年,深圳作爲經濟特區是按照鄧小平確定的改革開放大方向,進行改革開放試驗,成爲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開放窗口;同時,以開放促進改革,使深圳成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的試驗場。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深圳不僅在經濟上創造了世界奇蹟,也爲國家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

深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過程中,發揚敢闖敢試、敢於冒險的特區精神,堅持鄧小平同志“三個有利於”以及社會主義本質等一系列改革開放基本方針,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的對外開放,首先從深圳建立一個窗口,撕開了一個口子,進而實現了沿海14個城市的全面開放,從而使我國經濟融入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歷史潮流。

應當說,深圳經濟特區沿着鄧小平同志構建的改革開放基本路線和開放戰略,經過四十年的實踐,成爲全國經濟實力第三的特大創新型城市,爲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從一定意義講,深圳已經基本完成了它作爲經濟特區的歷史使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深圳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這意味着深圳將要按照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國家治理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制度體系的要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承擔起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更爲艱鉅的歷史重任,深圳將邁向一個新的起點,實現歷史性轉變。

第二,建設經濟特區和建設示範區,在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制度創新上也有重大區別。

40年前封閉、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加上“文革”十年的動亂,使中國經濟到了崩潰邊緣。黨中央、鄧小平同志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意願,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黨的基本路線,撥正了中國發展的歷史方向。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偉大設想,對黨和國家來講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完全要靠自己的探索,採取的是“摸着石頭過河”的基本改革策略。當時在理論上雖然對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產生了懷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並不很清楚,但對如何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如何使封閉的中國走向對外開放,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也並沒有經驗,還承擔着巨大風險,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制度創新,需要深圳經濟特區在整個開放格局中作爲窗口進行試驗。

深圳改革開放這40年,一直扮演思想解放先鋒的角色,不斷探索,率先打破舊的理論思想體系,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所有制經濟體制等,從而爲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鄧小平在1984年、1992年視察深圳時,一直肯定深圳最重要的經驗是敢闖敢試、思想解放。1984年,鄧小平南巡時說,“什麼是社會主義我們還不清楚,我們還要探索”、“貧窮不是社會主義”。1992年南巡,鄧小平明確提出,深圳姓“社”不姓“資”,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標準是“三個有利於”,“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經過40年改革開放,我們進入了新時代,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確定了我國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頂層設計。幾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五位一體”的改革。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系統總結和集成了這些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體系,以及國家治理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制度體系。因此現在深圳要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在現行的制度體系的指導下去落實示範,而不是像40年前那樣,在沒有理論體系、沒有明確方向情況下進行摸索、完善和制度創新。

第三,在對外開放方面,深圳40年前和現在都面臨“突圍”的重大使命,但“突圍”的歷史任務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深圳40年前肩負的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使命,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閉關自守向世界經濟體系進行“突圍”。40年前中央決定建立經濟特區,賦予特區的使命是在中國脫離全球經濟體系、被全球一體化的世界經濟格局邊緣化的情況下,進行對外開放的“突圍”。爲此,中央選擇了毗鄰全球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香港的深圳作爲對外“突圍”的窗口。小平同志講,“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

建設先行示範區,從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深圳的改革開放的重要歷史任務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突圍”,但“突圍”的背景、任務與過去完全不同了。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目前國際環境發生了變化,與40年前的改革開放相比,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過程中對外開放的歷史任務,因此也發生了歷史性轉折。

現在深圳要在原來對外開放基礎上,在國際環境發生重要變化的背景下,從美國對我國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制裁、圍堵、脫鉤中“突圍”出來,從要素開放轉向規則、制度、標準等方面的全面開放;使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多融合,堅持經濟全球化的基本方向,並仍然享受全球化帶給中國的開放紅利。

因此,我覺得,在深圳經濟特區40年的時候,中央提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對深圳的發展具有歷史轉折的重大意義,對深圳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目標,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改革等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說80年代深圳的改革開放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40年幾乎兩代人探索,那麼現在先行示範區的建設也面臨着艱鉅的挑戰,也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夠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圳仍然需要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勇於實踐,在未來實踐中不斷完善國家治理的一系列制度體系。並且這種實踐的效果,還需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和最終的標準。因此,我認爲,先行示範區的試驗,就是要在現有制度體系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實踐和完善。

2006年12月,任深圳市副市長時的張思平 / 受訪者供圖

談建設先行示範區面臨的挑戰

“要深刻認識到深圳目前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的重大變化,要正視當前深圳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重要問題”

新京報:你認爲,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目前面臨哪些挑戰?

張思平:中央提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要完成這一歷史任務,一定要頭腦清晰,這不是喊幾句口號、提出一些目標就能夠完成的。深圳的幹部羣衆要有危機感,在充分肯定40年來我們取得的成績的同時,要深刻認識到深圳目前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的重大變化,要正視當前深圳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重要問題,包括經濟增長、科技發展、產業轉移、外資外貿、現代物流、民營企業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挑戰。只有正視這些困難和挑戰,適應這些新變化、克服這些問題,才能完成中央提出的示範區的歷史任務。

新京報: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

張思平:我認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不能忽視。

第一,國際環境變化。前40年的國際環境,整體上有利於深圳高速發展、迅速崛起,有利於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前年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背景下,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現在我們的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深圳是外向型經濟城市。深圳幾十年來在出口方面一直位居全國大城市第一位,佔全國進出口量的10%左右。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也是建立在開放創新模式的基礎上。幾十年來,深圳在發展外向型經濟和高科技產業過程中,經歷了從學習、模仿、借鑑到自己創造的漫長的過程,才成就了深圳高科技產業的崛起和經濟發展的輝煌。

第二,國內環境變化。受國際環境變化和新冠疫情影響,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投資增速下滑、消費增速放緩、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有增無減等等因素,導致國內經濟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深圳爲全球、全國的經濟市場服務,隨着形勢變化,深圳未來發展也面臨着嚴峻挑戰。

國際環境、國內環境的相互疊加影響,對深圳帶來了嚴峻挑戰。深圳在總結40年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發展中存在的不可忽視的問題,要有危機感。

談深圳未來的定位與方向

“深圳未來很難像過去40年一樣堅持以出口爲導向、以外向型爲主的基本發展策略”

新京報:面對上述外部環境的變化和深圳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你對未來深圳經濟發展有哪些思考?

張思平:由於國際環境變化,中國已由外向型經濟正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進行戰略轉變。

隨着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變,深圳經濟未來的發展也應該進行戰略的調整。從經濟發展上講,這意味着深圳未來很難像過去40年一樣堅持以出口爲導向、以外向型爲主的基本發展策略,需要對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外向型發展思路進行深刻研究,並做出必要政策調整,從以國際循環爲主逐步轉向“雙循環”的發展模式。深圳過去幾十年探索出了一條開放創新之路,成就了深圳高科技產業的崛起和創新型城市的形成,將來深圳將被迫從開放創新爲主重新回到自主創新爲主之路,在這種情況下深圳的創新動力來自哪裏?如果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受到重大影響的話,未來支撐深圳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哪裏?這些都是需要深圳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

因此,在未來國家“雙循環”發展戰略中,深圳如何保持優勢地位,做好示範區的功能定位,還有一系列重大問題和挑戰,這需要深圳認真研究和勇敢面對。

談對先行示範區建設的具體建議

“深圳如果丟掉了思想解放、丟掉了探索創新精神,就不可能適應未來國際國內的形勢變化,勢必影響先行示範區歷史任務的真正完成”

新京報:對於先行示範區建設,你有哪些具體建議?

張思平:先行示範區涉及的問題很多,從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我想有十個方面的建議供有關方面參考。

第一,雖然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階段性的歷史任務基本完成了,但在未來先行示範區建設中,深圳仍然要發揚特區40年形成的解放思想、敢闖敢試的精神。深圳如果丟掉了思想解放、丟掉了探索創新精神,就不可能適應未來國際國內的形勢變化,勢必影響先行示範區歷史任務的真正完成。

第二,在示範區試驗和建設的過程中,仍然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方向。深圳四十年特區建設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通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爲此,不管國際國內環境怎麼變,以市場爲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方向不能變。

第三,堅持市場化大方向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比較好地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主要爲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是4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功的最重要的經驗之一。這幾年,靠政府投資拉動成爲深圳保持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多年來支撐深圳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悄悄發生了變化,這種現象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第四,要處理好國企與民企的關係。深圳成功崛起的一個重要制度因素,就是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爲主體、以國有企業爲保障的所有制結構,爲深圳經濟發展提供活力、可持續發展動力和經濟社會運行的安全保障。但這幾年,國有企業進入房地產、物流、商貿、金融等競爭性領域,使深圳的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發生了一些變化。從一定意義上講,深圳的民營經濟的興衰,決定了深圳經濟未來的安危。

第五,要處理好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的關係。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深圳需要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找到一條以開放創新爲主,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新路子。現在深圳的知名重點高科技企業頻頻受到國外的打擊,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如何保持創新能力,如何轉換創新動力,是深圳這座創新型城市面臨的重大問題。

第六,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搞好房價調控,提高深圳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減輕市民生活的壓力。由於多種原因,房價已經成爲深圳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隱患和最重要的民生問題。深圳這幾年採取的用行政辦法管控房價,應該說是必要的選擇。在未來深圳示範區發展和建設中,如何使房價理性迴歸,發揮促進深圳經濟、社會、產業、科技、人才等各方面發展的正面作用,是需要政府有關部門認真處理好的重大現實問題。

第七,深圳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的方向問題。長期以來,一批傳統優勢產業一直是深圳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體系中,深圳傳統優勢產業過去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國際市場變化後,深圳傳統優勢產業怎麼發展?在國家“雙循環”新的發展模式下,深圳的傳統優勢產業如何儘快開拓內地市場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政府和企業深入研究。

第八,擴大深圳的內需問題。受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以擴大內需爲主實現“雙循環”,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而深圳2019年的消費總額排在全國大城市第7位左右,這固然與深圳產業結構、人口結構有緊密的關係,但政府收入佔GDP比重太高也是個重要原因。多年來深圳政府的總收入通常佔GDP50%左右,遠高於其他省市。因此未來深圳在示範區的建設和發展中要降低政府收入的比例,讓利於企、藏富於民,提高市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通過增加消費爲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第九,隨着深圳製造業比重持續下降,深圳產業空心化的風險將越來越大,這對深圳的長遠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可能是巨大的。深圳離開了製造業的支撐,深圳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就可能成爲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第十,要轉變發展理念,從速度深圳、質量深圳邁向共享深圳。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深圳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應實事求是地承認,深圳市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社會保障水平和享受公共服務的水平等方面,與深圳當前實際達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還不相適應。在未來先行示範區建設中,深圳應下大氣力補幾十年來改革開放的短板,把民生社會領域的改革作爲重點,把共建共享作爲深圳未來改革的新方向新座標,圍繞市民在民生社會、公平共享等方面最關心、最期待、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在教育、民生、分配、戶籍、住房、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公共財政等方面大膽改革,力爭突破,爲解決好民生社會問題,實現公平共享提供重要的體制保障。

撰稿/ 攝影 新京報記者 何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