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憑藉着《姜子牙》一戰“封神”的光線傳媒卻遭遇了滑鐵盧。

去年“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魔童降世》收穫了50億票房,讓觀衆和市場對同樣由光線傳媒出品的《姜子牙》寄予厚望。但《姜子牙》上映後,口碑卻飽受爭議,票房亦高開低走,雖然以3.62億票房迎來單日票房冠軍的高光時刻,卻隨着口碑中落最終以13.7億位居國慶檔的票房第二名。

這導致投資者用腳投票,10月9日,國慶假期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光線傳媒大跌近14%,市值縮水66億。10月12日,A股大漲,光線傳媒依然收不住車,下跌一毛錢,跌了0.69%。

在豆瓣上,《哪吒》評分高達8.4分,《姜子牙》只有7.0分。而目前《姜子牙》票房雖然已破14億,卻離此前業內預測“保守20億”的票房有一定差距。

相比網傳3億元的成本,《姜子牙》已經實現盈利。然而,在影視行業遭受疫情衝擊,上半年幾乎停擺的情況下,光線傳媒上半年也難逃虧損。

2020年中報顯示,光線傳媒上半年營業收入2.59億元,同比減少77.86%;歸母淨利潤0.21億元,同比減少80.46%。

上半年,光線傳媒的三大主營業務電影及衍生品、電視、藝人經紀業務的收入同步下滑。其中電影及衍生品業務收入爲0.92億元,同比減少90.06%;電視劇業務收入1.53億,同比減少30.56%;藝人經紀業務同比減少45.58%。

現金流補給方面也在掉檔。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爲-4.77億元,同比下滑26.25%;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爲-5.34億元,同比下滑76.57%。

《姜子牙》無疑是光線傳媒能否打贏下半年翻身仗的關鍵,可從結果上來看,也不難理解投資者的擔憂。

1、光線傳媒”中年”入行做動畫

光線傳媒由王長田創立於1998年。初期,光線的主營業務爲電視節目的製作和發行。公司擅長娛樂節目的製作,代表性節目包括《娛樂現場》、《音樂風雲榜》、《是真的嗎?》等,主要通過製作收入和廣告分成的方式變現。

這讓光線聚集了大量娛樂圈人脈,也在全國各個層級的電視臺積累了廣泛的宣髮網絡和廣告主資源。由此,光線由電影發行起步,嘗試切入電影行業,並一度成爲國內第二大民營電影發行公司。

憑藉電影發行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資金,光線於2009年開始進入電影的製片和投資行業。公司在項目選擇較爲謹慎穩健,以投資小成本電影爲主,並着重扶持新導演。2012-2013年投資的徐崢處女作《泰囧》、趙薇處女座《致青春》均實現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使得光線在電影製作領域名聲大噪,開始躋身國內製片公司的第一梯隊。

自2013年前後,光線即開始投資動畫公司。2015年,光線高調宣佈成立彩條屋影業集團,專注打造高品質的動畫電影。目前,彩條屋投資的動畫公司多達20餘家,橫跨3D、2D、漫畫等製作領域。

2、以小博大,動畫電影前景被看好

相比於真人電影,動畫電影的商業模式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

衆所周知,我國頭部明星的片酬可謂天價,而這通常是一部影片的最大成本,因此影片質量難免縮水。儘管2018年以來,我國監管層有意對明星片酬提出限制,但明星本身強大的票房號召力仍舊是投資人預判票房回報的重要抓手,在頭部明星稀缺的情況下,明星主演的片酬仍舊難以大幅降溫,從而持續壓制製片公司的盈利能力。

動畫電影則無需受此制約。另外,動漫形象的IP無法被創作者帶走,其商業價值始終歸公司所有,可謂是公司的永久資產。

光線傳媒參與運作的動畫電影,通常總製作成本不超過1億元。《哪吒》的成功無疑是一種 “以小博大”的意外收穫。

尤其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以查稅風波爲起點,影視行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不少以“高舉高打”、“賭爆款”爲策略的影視公司開始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當行業還在爲爭奪流量明星、打造爆款大片激烈角逐時,在動畫電影領域“蓄謀已久”的光線,無疑已經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3、“封神宇宙”與“漫威宇宙”相比仍是夢想

光線傳媒在線下的佈局顯然有着迪士尼世界的夢。

然而與迪士尼旗下漫威漫畫公司的“漫威宇宙”相比,彩條屋僅有《哪吒》和《姜子牙》的“封神宇宙”還十分單薄。此外,迪士尼更有着佔總營收43%的迪士尼樂園,而光線從未涉足這一領域。當然,要想打造出米奇、唐老鴨這類的大IP,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一切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打磨。

儘管《姜子牙》沒有取得和《哪吒》一樣的爆款成績,但不可否認它在國漫做出的貢獻,彩條屋的幾部動畫確實給國漫崛起帶來了信心。

至於光線傳媒,只要希望其接下來不要只販賣情懷而不賣內容,否則自身難保的困境就不是一個彩條屋能解決的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