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秦部族曾经是商的附庸,周初在黄河下游一带参加了叛乱,被周王室强行迁到陇西边陲之地。庄公时,秦部族因击败戎狄有功,被周王室封为西陲大夫,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个封地仅30里小城的边陲部族,经历数十代人的艰苦拼搏下,竟然首次完成了统一华夏的壮举。

立国前,拼杀以求生存

从周初开始,秦部族被完全赶出中原,迁居甘肃天水一代,整日与西戎游牧部族为伍,并渐渐与其融合。由此开始,周王朝分封的大小诸侯无不视秦为戎狄,“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同时,西戎各游牧部族也视秦为异类,动辄起兵攻伐,掳掠人口财货。

秦人所处的环境不是春秋时期“非利不动、非危不战”的华夏大地,四周的邻居也不是守礼仪、算得失的中原诸侯,他们无法像春秋时郑国那样在左右强邻间求存,也无法像战国时韩国那样屡屡割地求和,狭窄的战略空间要求他们只能不顾生死的战斗,要么胜利、要么灭族。

立国初,血拼安身之地

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秦襄公因护送继任的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侯并赐以关中之地,以为秦建国根基。但此时正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天子之封完全是空头支票。《史纪·秦本纪》记载:“戎无道,侵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既有其地”。

可见,秦建国与各诸侯不同,受封时疆土仍在戎狄铁蹄之下。为了在自己的封地上站稳脚跟,秦人又被置于残酷的一个半世纪对戎战争中,在如此漫长的战争环境中,秦部族身上战争的烙印更加深刻,豪勇尚武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甚至在秦王位的继承上,也以“择勇猛者立之”为法则,以便挑选最勇猛者率众争取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

立国后,拼杀以求爵位

秦部族定鼎关中后,数十万“先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的西周遗民先后加入,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帮助秦部族从传统的游牧生活发展为以农为主、兼营畜牧的生产模式,生活也一度安定。但豪勇尚武的天性、重武轻生的传统依然在秦人的血脉中流淌。

商鞅变法更大程度地刺激了秦人闻战则喜的传统。秦国新法以士卒斩首敌军的数量记功,无军功贵族不能授予爵位,从而激发生活已经安定的秦人子弟纷纷从军,兵锋所指,所向披靡。秦军中甚至有许多不穿盔甲的兵卒,杀敌勇不可当。据不完全统计,仅战国时期秦军斩首不下137万。

可见,秦部族初兴开始,严峻的生存压力就逼迫他们舍命拼搏;生存环境改善后,推动他们勇于杀敌的动力就是军功授爵制度,以军功求荣华富贵,光宗耀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