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長子繼承製其實是父系氏族社會下的直接產物,子嗣中的男性被編排了繼承順序,以此來確立子嗣之間的"等級"。該制度被古代中國人所廣泛接受,王室和皇室更是以該制度爲冊立儲君的根本原則。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弊病慢慢顯露出來。直到清代,雍正帝才以祕密立儲制度取代了嫡長子繼承製度。至此,皇室內部的內亂紛爭大幅度減少。那麼祕密立儲制度,較嫡長子繼承製度具體優越在哪些地方呢?

嫡長子繼承製邏輯示意圖雍正始創祕密立儲制度

自商周開始,嫡長子繼承製度就已經被普遍接受。上至王室宗親、下至平民百姓,都將其視爲繼承問題的首選解決辦法。所謂嫡長子繼承製度,簡單來說就是上一輩人留下的家業由其後代中的嫡長子繼承。若嫡長子因意外已經不在人世,那麼則由嫡次子順位繼承。

清朝雍正帝繼位後,隨即採取了一種全新的冊立方式,即祕密立儲制度。所謂祕密立儲制度,就是不公開冊立儲君,而是皇帝心中所選中的繼承人的名字寫於密卷之上,隨後將其密卷高懸在乾清宮樑上的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

爲了避免牌匾後的密卷被他人所替換,以此修改儲君人選,皇帝還會同時抄錄一份密卷的內容作爲副本。當君主駕崩之日,將密卷取下並與副本進行對比。二者相匹配,捲上儲君便可順利繼位。

雍正帝之所以能夠創立祕密立儲制度,想來與他在康熙朝所經歷的諸皇子之爭有着密切的關係。康熙帝雖然在政治上頗有建樹,但卻一直處理不好家庭內部關係。幾名皇子爲了爭奪大位而大打出手,即九子奪嫡事件。

皇子之間的爭鬥,直接導致朝臣之間也形成了不同的朋黨。這些朋黨在政治上不一定對立,只是單純的因擁護的皇子不同而站到了對立面。同時,後宮及外戚集團也加入其中,這些都導致康熙朝的政治風氣日益敗壞。

參與九子奪嫡事件的九名皇子立儲事宜不再有其他勢力集團干擾

在祕密立儲制度出現之前,儲君之位常常受到外戚集團或宦官集團的直接影響。一般來說,這種情況頻頻發生於皇權旁落之時。當外戚集團過於強大之時,外戚便希望與自身有血緣關係的皇子繼位爲帝,如此整個外戚集團便可以飛黃騰達;而宦官集團干預立儲問題,主要是爲了扶持一名傀儡皇帝來鞏固自身特權地位。

漢靈帝即爲外戚集團擁立的

爲了避免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干預立儲問題,大多數封建君主都禁止後宮嬪妃和宦官參與政治。早在周武王初建西周王朝之時,就明確規定禁止後宮干政。但事情總有例外:皇權不可能永不旁落;一旦旁落,外戚集團便會趁虛而入,唐殤帝李重茂就是外戚擁立的一個典型例子。對此,《新唐書·本紀·卷五·睿宗》中曾有相關記載:景雲元年六月壬午,韋皇后弒中宗,矯詔立溫王重茂爲皇太子···又矯遺詔,自立爲皇太后。皇太子即皇帝位,以睿宗參謀政事,大赦,改元曰唐隆。太后臨朝攝政···

祕密立儲制度正式頒行後,便再也不必擔心外戚集團的干預。不管是什麼時間冊立儲君,都只有皇帝一人知曉。即便是外戚相逼,皇帝仍然有可以周旋的與敵。如果外戚像韋皇后一般弒主再擁立新君,那麼這種情況就要另當別論了,畢竟這種惡性事件發生的概率實在太低。

同時,皇帝可以以"後宮不得干政"爲由,進一步限制外戚集團在儲君冊立問題上的影響力。如此,縱使外戚勢力已經遠遠超過皇權,也仍然可以留有一席餘地。

權勢傾天的韋皇后緩解了皇子激烈爭奪皇位的現象

在清代之前,許多封建王朝都曾有過早立太子以固國本的行爲出現,即君主在世時就早早冊立儲君,以彰顯國祚綿延。但是這樣做的壞處便在於,儲君將成爲衆皇子的衆矢之的。

前文已經提到,嫡長子繼承製度是以嫡長子爲先,嫡次子爲後。嫡次子想要坐上儲君之位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嫡長子已經死去。同理,庶長子想要繼承大統,在其繼承權的人也必須死去。如此,繼承權越靠後的候選人想要繼承大業就必須除去繼承權靠前之人,極易引發皇子之間的爭執。

以康熙一朝爲例,當時並未出現祕密立儲制度,因此康熙帝還是選擇遵循中原封建王朝的舊制,即冊立赫舍裏皇后之子愛新覺羅·胤礽(嚴格來說胤礽並非嫡長子,但在其之前的嫡子都已經死去,因此胤礽的身份地位足可與嫡長子匹配)。在此後的時日裏,胤礽成爲了衆皇子攻擊的主要目標,最終落得被廢軟禁的下場。

當然,衆皇子之間仍然可以相互爭鬥,但爭鬥的核心目標已經消失。當皇子們攻擊的目標從起初的一個變爲多個的時候,鬥爭的激烈程度和規模也會較小許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緩解了因皇子內鬥而導致皇子相殺的局面。

經過幾次廢立的皇太子胤礽

毋庸置疑的是,相較起自商周開始就廣泛實行的嫡長子繼承製度,雍正所創的祕密立儲制度要更加先進、合理一些。該制度有效規避了大部分由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度所帶來的弊端,例如外戚干預、皇子爭鬥相殺等等。

但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皇帝可以以此擺脫舊制的掣肘。此後,皇帝便可以以立賢爲冊立儲君的唯一目標。如此,幼主繼位遭到權臣和外戚集團欺凌、庸主、暴君主宰天下,導致先祖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基業毀於一旦的情況便很難再次發生,間接延長了帝國的國祚。

不過需要提到的是,自雍正之後的清帝並非完全以祕密立儲制度登上的皇位。但祕密立儲制度的出現,意味着清代皇室已經打破了束縛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皇室幾千年的繼承製度,以一種創新的形式規避掉了由嫡長子繼承製而帶來的禍亂,爲兩朝交替和新君順利繼位創造了較爲平穩的過渡階段。

參考文獻:

【1】《新唐書·本紀·卷五·睿宗》

【2】《晉書·列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