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距今1200多年前的那场惊天巨变,不仅使得唐玄宗李隆基,失去了他挚爱的美人杨玉环,而且这场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也丧失了唐朝大量的人口,唐朝国力斗转直下,成为其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后世谈及“安史之乱”,首先会骂安禄山、史思明祸害天下,转而怒骂李隆基因美色废国,对历史了解稍微深入的网友们,还会分析出,这背后透露出的唐朝藩镇之隐患。于是有人说,“安史之乱”的发生,都是因为在唐朝军队与国内,有大量的胡人所致,他们狼子野心,目标就是要推翻李唐政权取而代之,但这场持续8年的战争真正原因,其实并非只是因为胡人在唐。

大唐王朝的横祸“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12月16日,河东、平卢、范阳三方节度使安禄山,向干爹“摊牌”起20万大军,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悍然作反。安禄山一部所到之处所向披靡,短时间内就占据了河北之地,直到安禄山打到太原,“傻白甜”李隆基还不相信,安禄山这个“带孝子”会拿刀杀干爹。但事实摆在这,由不得李隆基不接受,他招来“狗头军师”杨国忠商议对策,在“大聪明”杨国忠的“助攻”之下,安禄山在半个月后就攻破了洛阳城,一时兵锋直指帝都长安。但长安有天险潼关作为屏障,高仙芝与封常清固守潼关,使安禄山兵马久攻不下,隐有退兵之势。

而李隆基及时跳出来“作死”,他听信谗言将高仙芝与封常清革职处死,随后鼓动新帅哥舒翰主动出击,哥舒翰明知出城就是死路一条,但君命不可违,无奈领兵出战,结果可想而知,唐军被杀得大败,哥舒翰本人也做了叛军的俘虏。潼关失守后帝都长安城岌岌可危,李隆基带着大臣与皇亲国戚仓皇逃走,在马嵬坡之时,军士们忍无可忍,逼迫李隆基杀掉了杨贵妃与杨国忠等人。太子李亨也趁机继位,后用李光弼与郭子仪为帅,最终击败了安禄山与史思明叛军,收复失地光复洛阳长安两京,在公元763年终于了结了这场战事。

外人把持的唐朝隐患:藩镇

“安史之乱”的爆发,除了是由于李隆基与杨国忠的“骚操作”之外,明面上还是一场外人攻击中原王朝的战争,而且这些胡人势力还是由李隆基亲手培养。始作俑者安禄山出身西域,他本人就是突厥人之后,一步步成为幽州武士集团,与营州柳城胡人部落的代言人。时值唐朝藩镇势力尾大甩不掉,更给了安禄山兴风作浪的基础。唐朝军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在重镇设置都督府,玄宗在位时期又增强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称其为藩镇,这些节度使们个个手握重兵,远离中央朝堂拥有启动战争的权利,而且地方财政也被节度使们收为己有,以解决驻军的后勤需要。

身兼兵权、财政权与行政权的节度使,谁都能看出他们是唐朝的巨大隐患,李隆基本人却不以为意,自信李家丢不了天下,继而扶持自己的干儿子安禄山,统御区域藩镇力量。此外唐朝是一个对外十分包容的王朝,周边地区的外人,与唐朝交往十分密切,更重要的是大批外人,在唐朝奉行以藩制藩的环境下,同安禄山一样直接充进了唐朝军队。其实唐朝用藩将藩兵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初唐时期就已经兴起,而这其中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初唐时期的藩兵将领都是中原人士,例如李靖、苏定方、侯君集、李道宗这些名将统帅,到了唐玄宗时期,开始任用藩将,这给唐朝培养了不稳定因素。

果不其然,安禄山发动奚、罗、契丹、室韦等胡人,以及所属唐兵,组成20万大军给李隆基“送后悔药”。很多历史学者,例如陈寅恪、黄永年先生,就曾经说过,安禄山的叛军之中的主力,就是这些胡人,所以后世许多历史爱好者都称,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大量的胡人,加上李隆基故意“作死”,扩大节度使的影响力,收了安禄山为干儿子,并对其大送权力,才酿造了这场惊天之祸。虽然唐朝藩镇问题,一直是个“大炮仗”,总有一天会爆发,然而分析历史问题,不能“一刀切”,尤其是“安史之乱”这类大型叛乱事件,不能仅仅让胡人背这口“锅”。

安禄山叛军之中的中原人士

首先安禄山的叛军主力是胡人,但其中也有不少中原出身的势力。在安禄山起兵之时,除了常山太守卿,与平原太守颜真卿之外,河北之地的其他郡守都是望风而降。而且安禄山在起兵之前,心中也是颇为犹豫,虽然自己“大腿够粗”,但作反毕竟是掉脑袋的事,万一失败哪胜身领三地节度使快乐逍遥。安禄山最后之所以起兵,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一个人的鼓动,而这个人正是出身中原的严庄。安禄山做三地节度使之时,曾率军大败契丹人,稳定唐朝边防,此时安禄山虽然在北方经营多年,但贸然让他起兵却是没有勇气的。杨国忠上位之后,清除前相李林甫的党羽,其中许多残余势力,就北逃投了安禄山。包括严庄,崔干祐、武令珣、薛嵩等出身中原的人,这些人在安禄山身边,整天就是做一件事:鼓动安禄山作反。

他们还协助安禄山攻打上唐太守程千里,最后程千里更是被严庄亲手杀死。中原人崔干祐,是助安禄山攻破洛阳与长安的得力干将,在至关重要的潼关一战中,叛军的统帅也正是崔干祐,而同样出身胡族的哥舒翰,在被崔干祐活捉之后,最终投了敌。因此“安史之乱”很难说是胡人,与中原人之间的战争,在哥舒翰兵败潼关之时,出身契丹的大唐猛将李光弼,在常山也败于史思明之手,而史思明同样是个胡人,两个外人为了“白富美”大唐,打得不可开交,如果李光弼能代表唐朝,史思明代表叛军的话,这场战争显然并不能看作是唐朝对外战争。

唐军跋扈欺压周边外人

当然玄宗时期内部也是有些矛盾的,不过原因却是因为唐人跋扈,主动欺压外人所致。例如鲜于通任剑南节度使之时,云南太守张虔陀无故扣押南诏国人,以此勒索南诏国王,这彻底激怒了南诏国人,最终发兵攻陷云南都护府,杀死了张虔陀。鲜于通听闻怒不可遏,旋即挥师攻打南诏,南诏国王见节度使大人发了威,吓得立即称臣归还其侵占的所有土地,并保证不敢再“搞事”。但被南诏人打了耳刮子的鲜于通,面子上挂不住,不接受南诏人的求饶,执意要给他们点教训。最终逼得南诏国抱上了吐蕃的“大腿”,鲜于通的六万大军,也全部损失在了这场战争之中。云南太守先“撩”者为贱,这场战争的责任,其实并不能全怪南诏。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西域,高仙芝一部攻破石国之后,在其中大肆欺辱当地百姓,最终引起西域胡人联合,同大一起攻击高仙芝,这其中的责任,也怪不到石国人。再说回安禄山,他常年与契丹人作战护卫唐朝边疆,也时常欺负契丹人,例如将大批契丹人骗进营帐,用酒灌醉后杀死,连已经归顺的契丹部落,还时常受到安禄山的骚扰。跋扈的安禄山一部,激怒了契丹可汗李怀节,使得和亲的静乐公主“躺中”,被李怀节杀掉泄愤,同样受到安禄山欺压的奚部,也效仿李怀节杀掉了和亲的宜芳公主。但好在安禄山不像鲜于通那样“弱鸡”,在对付契丹人的战争中,安禄山的战斗力一直非常强悍,成功将敌人挡在了国门之外。可纵是如此杨国忠还一直蛊惑,要李隆基除掉安禄山,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出身胡族的安禄山,就是换上一名中原将领,最后也不得不反了。

安禄山获得“正统性”,受到中原本地势力的拥戴

另外“安史之乱”能持续八年之久,最大的原因并非是,大量的中原人效忠安禄山,与周边胡人关系不睦,其中还有很多唐朝内部百姓,本地势力支持安禄山。且安禄山也是个对中原王朝有着深刻认识的胡人。他深知自己要成大事,仅仅靠着胡人力量是难以成功的,要与唐朝分庭抗礼,必须要得到中原士族与百姓,认可的“正统性”。这个东西可谓是玄而又玄,但在古代王朝,古人就吃这一套,它来源于皇家血统、天人感应与舆论宣传等因素。安禄山瞌睡了就有枕头,这种“正统性”正是李隆基亲手赠予。古人迷信沉迷天人感应那一套玄学事物,星象与天气若有异常,就代表上天对执政者的不满,皇帝本人必须做出回应。

为此唐朝专门设立太史局观测天象,还下令不准民间私自观天。太史局观测到异象之后,需要秘密呈报给皇帝,再由皇帝与大臣做出应对的回应与解释,以此才能稳住全国政局。迷信主义害死人,安禄山正是利用天象,获取了自身的“正统性”。他拿起兵之前唐朝宣传的“四星聚首”说事,言帝王易姓,并请来符瑞术士为自己“造势”,以此拉拢了大批的百姓,这种神学力量的影响力无比巨大,不信请回忆那些成大事的帝王们,起兵之前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安禄山完美完成舆论工作,获得了起兵的正当性与大量士族的支持,这才给了他深入中原的强大信心。

尾声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在历史上是个极其显眼的“坐标”,分析其中的原因与过程,我们都了然,这并不是一场对外战争,大唐军队中有胡人将领,而叛军之中也不乏中原人的身影。而且安禄山对中原文化理解透彻,抢占舆论高地拉拢百姓,获得了大量中原本地势力的支持,加上善战的胡人兵马,善于谋略的中原谋士,这才是支撑安禄山为祸大唐八年之久的重要原因。如果有人要一言以蔽之,谈“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由于大唐内部有大批的他族人士,那么这些人士可以回应一句:这个“锅”我们不背。

【参考资料:《旧唐书》,《胡风东渐与文化认同——文化共同体视野下的“安史之乱”成因探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