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願未了,人間已秋。歷史是一片厚重的雲,鄉愁是一段輕柔的記憶。晨光熹微,萬物欣榮有致;歲月靜好,幾處歡鳥啼鳴。溫潤的秋光裏,山河慈悲、擺渡遺憾,祈願世間所有相逢,都有始有終。

黃山區,古稱“太平”,有“天下太平,萬物安寧”的美好寓意。地處徽州文化和皖江文化交匯之地,有着獨特的文化特徵和地域屬性。那麼,文物古建,作爲一種凝固的歷史語言,又會留下怎樣的“摩斯密碼”呢?

在徽州地區,祠堂大多建於村莊中心位置,而甘棠鎮興村的程氏宗祠,卻位於入村水口旁的坡地上,背倚青山、居高臨下,愈益顯得恢弘莊嚴,煙雨過後雲霧繚繞、變幻莫測,更是宛如桃源仙境。

程氏宗祠,始建於明代,牆面爲硬山頂,門樓是五鳳樓建築,舊顏未改,古風猶存,2013年,成功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6歲的程明清,是程氏家族第59代後人,從村黨支部書記崗位退休後,就走進了這座老祠堂,盡心守護着祖輩留下來的的珍貴遺存。除了日常的清掃衛生、防火防盜,他還利用空閒時間,組織續修了程氏族譜,做了件大好事。

“盛世修家譜”。在穿越時空的相聚中,它給每個人一個有所歸依的位置,那一個個看似陌生的名字,是血脈相連的神奇存在。中國人講究飲水思源,有了家譜,做人才能“有譜”,才能活出一個家族的精氣神。

歷百年風雨,觀人間滄桑。歷史上,程氏宗祠曾爲兵火所毀,後相繼淪爲糧倉廠房等場所,或許是一直有所功用,才得以保存下來。在相關文物部門的指導下,2014年,經過整體修繕,程氏宗祠一掃疲態,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

揮別遠去的山影,我們的思緒,於細雨裏搖曳紛飛,飄落在另一處寧靜的土地——耿城鎮溝村。黃山腳下,小小村落,千年的守望相依,自成一派出塵絕世之氣。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從溝村走出去的著名徽商譚芝屏,迴歸故土,耗時七年,打造了一棟西班牙式洋樓,取名“知還山莊”。從外部看,主樓分上下兩層,坐北朝南,花園、水池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像極了從民國劇裏走出來的世家大宅。

歷史上,譚芝屏遠赴漢口打拼經商,誠信爲本、樂善好施,他的故事,時至今日仍是一段佳話。而邵榮法曾是部隊上的文藝兵,回到家鄉依然不改軍人風範,勤懇耕耘,不問收穫,默默爲祖輩鄉賢守住一方淨土。

知還山莊在建築上,取長補短、兼容幷蓄,是特定歷史時期中外建築完美融合的藝術縮影。清新的百葉窗、雅緻的迴轉樓梯,以及敞亮的玻璃天井,徜徉其間,彷彿回到了那個光怪陸離的繽紛時代。

經專業修繕後,知還山莊內設置了圖書閱覽室,目前存有上萬冊藏書,可供村民、學生自行借閱瀏覽。近年來,隨着多樣化的業態升級,山莊內的文化生活也變得更加精彩。

據統計,截至2019年,黃山區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國家級傳統村落10個,省級傳統村落1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個。這些地方,不僅是當下老百姓的棲息地,也是悠久歷史的見證者,承載着綿綿鄉愁。

大美無言、浮生未央;所有過往,皆爲序章。任季節諸多流轉,都歲物豐成;看世事紛繁變幻,只靜心安然。太平的美名,古老的故事,舊時光裏,一切都那麼山高水長。

天地有長風,生命自浩蕩。在這個世界上,總有離岸的船,也總有回家的人。我們的心,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在每個希望間發芽,在每場相遇裏生長,堅毅且豁達,釋放源源不斷的光芒,永不老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