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浑源县阳光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林光互补光伏电站。 张燕伟摄

中植大同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商用车整车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正式入驻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约并开工啦!10月10日上午,我市与全省同步举行开发区2020年第二期项目集中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三个一批”活动,该项目正式成为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员,为我市新能源应用又增添了重要助力。

“我们将加大标准化厂房的改造力度和速度,尽快推进生产线安装及调试,预计将于10月28日投产。”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李振兴说。全面布局新能源产业,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大同转变“一煤独大”能源产业结构,推进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的必由之路。“十三五”以来,我市积极引入大同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新能源企业,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快了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和电网优化改接工程,积极消纳新能源发电,推动了风、光、氢、生物质等能源从生产到应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来到广灵县卧羊场风电场,一座座风机迎风转动,在蓝天的映衬下分外高大。据了解,该风电场共安装风机90台,装机容量19.88万千瓦,每年发电约3200个小时,可为山西电网提供约6.5亿千瓦时绿色清洁能源,为国家节约标准煤约16万吨。“十三五”期间,国家能源局批复晋北三市风电基地建设规模共700万千瓦,其中我市建设规模为200万千瓦。截至2019年底,已并网的风电场有23座,装机容量达到209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16.7%,风电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如果说风电转动了转型发展的“齿轮”,光伏便点亮了转型与脱贫的“明灯”。9月22日,全国光伏扶贫工作现场会在我市举行,与会人员观摩了我市天镇县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中心、谷前堡镇一畔庄村100千瓦村级电站等。一块块粼粼的光伏板,不仅解决了贫困县区光伏接入受限的问题,也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自从有了这些‘光板板’,我们的腰板儿更直了。”一畔庄村村民喜滋滋地说。光伏扶贫路要从2015年说起,天镇、浑源两县被列入全省首批光伏扶贫试点县,从此拉开了我市光伏扶贫的序幕。

近年来,更是探索出了阳高县古城镇道贤移民村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天镇县黑石梁林光互补、百村联村光伏扶贫电站等七种模式。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光伏扶贫电站总规模达到34.5万千瓦,收益4.6亿元,受益贫困人口达到116263人,照亮了村民的小康路。同时,大同移动能源产业园300兆瓦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实现了大同市光伏项目中“大同制造”零元素的突破,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将在我市打造总规模5GW高效单晶光伏组件、6GW高效电池片和5GW电站的光伏全产业链项目,进一步推动了光伏产业的发展。

相较于风电和光伏产业来说,氢能是“新兴”产业,对地域资源更加“挑剔”,而我市不仅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也是产煤大市,发展需求迫切,是氢能落地生根的沃土。

依托“一园两城”,一幅氢能产业发展的全景图正在缓缓铺开。沿着氢都新能源产业城氢都大道一路向东,新研氢能、氢都驰拓、雄韬氢能等产业项目,全景式地展现了我市近年来在氢能产业上的求索。“我加好了,你们继续。”李师傅向同事们打招呼后,驾驶着公交车缓缓开出了加氢综合站。这也是全国首个加氢综合站。2018年底,我市公交系统陆续配置了5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如今201路、62路等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成为市民喜爱的出行方式,绿色出行方式渐渐深入人心。“我们将坚持‘项目为王’,加快氢能制、运、储、用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氢燃料电池及配件制造,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打造制氢储氢一体化服务体系,让氢能产业为转型发展赋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十三五”收官在即,一个个项目的签约、开工、投产,一辆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上路运营都是一个个沸腾的瞬间,镌刻下了大同在新能源推动转型发展上的铿锵脚印。下一次起航,我市将更加坚定,甩开膀子、阔步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