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渾源縣陽光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林光互補光伏電站。 張燕偉攝

中植大同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新能源商用車整車研發製造基地項目正式入駐大同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約並開工啦!10月10日上午,我市與全省同步舉行開發區2020年第二期項目集中籤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三個一批”活動,該項目正式成爲大同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員,爲我市新能源應用又增添了重要助力。

“我們將加大標準化廠房的改造力度和速度,儘快推進生產線安裝及調試,預計將於10月28日投產。”該公司相關負責人李振興說。全面佈局新能源產業,構建“多能互補”的能源供應體系,是大同轉變“一煤獨大”能源產業結構,推進綠色能源供應體系基本形成的必由之路。“十三五”以來,我市積極引入大同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新研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新能源企業,推動了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同時加快了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和電網優化改接工程,積極消納新能源發電,推動了風、光、氫、生物質等能源從生產到應用產業鏈的不斷完善。

來到廣靈縣臥羊場風電場,一座座風機迎風轉動,在藍天的映襯下分外高大。據瞭解,該風電場共安裝風機90臺,裝機容量19.88萬千瓦,每年發電約3200個小時,可爲山西電網提供約6.5億千瓦時綠色清潔能源,爲國家節約標準煤約16萬噸。“十三五”期間,國家能源局批覆晉北三市風電基地建設規模共700萬千瓦,其中我市建設規模爲200萬千瓦。截至2019年底,已併網的風電場有23座,裝機容量達到209萬千瓦,佔全省裝機容量的16.7%,風電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如果說風電轉動了轉型發展的“齒輪”,光伏便點亮了轉型與脫貧的“明燈”。9月22日,全國光伏扶貧工作現場會在我市舉行,與會人員觀摩了我市天鎮縣光伏扶貧電站運維管理中心、谷前堡鎮一畔莊村100千瓦村級電站等。一塊塊粼粼的光伏板,不僅解決了貧困縣區光伏接入受限的問題,也爲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徑。“自從有了這些‘光闆闆’,我們的腰板兒更直了。”一畔莊村村民喜滋滋地說。光伏扶貧路要從2015年說起,天鎮、渾源兩縣被列入全省首批光伏扶貧試點縣,從此拉開了我市光伏扶貧的序幕。

近年來,更是探索出了陽高縣古城鎮道賢移民村屋頂分佈式光伏電站,天鎮縣黑石樑林光互補、百村聯村光伏扶貧電站等七種模式。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光伏扶貧電站總規模達到34.5萬千瓦,收益4.6億元,受益貧困人口達到116263人,照亮了村民的小康路。同時,大同移動能源產業園300兆瓦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實現了大同市光伏項目中“大同製造”零元素的突破,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將在我市打造總規模5GW高效單晶光伏組件、6GW高效電池片和5GW電站的光伏全產業鏈項目,進一步推動了光伏產業的發展。

相較於風電和光伏產業來說,氫能是“新興”產業,對地域資源更加“挑剔”,而我市不僅風電、光伏等資源豐富,也是產煤大市,發展需求迫切,是氫能落地生根的沃土。

依託“一園兩城”,一幅氫能產業發展的全景圖正在緩緩鋪開。沿着氫都新能源產業城氫都大道一路向東,新研氫能、氫都馳拓、雄韜氫能等產業項目,全景式地展現了我市近年來在氫能產業上的求索。“我加好了,你們繼續。”李師傅向同事們打招呼後,駕駛着公交車緩緩開出了加氫綜合站。這也是全國首個加氫綜合站。2018年底,我市公交系統陸續配置了5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如今201路、62路等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成爲市民喜愛的出行方式,綠色出行方式漸漸深入人心。“我們將堅持‘項目爲王’,加快氫能制、運、儲、用全產業鏈佈局,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氫燃料電池及配件製造,加快推進加氫站建設,打造制氫儲氫一體化服務體系,讓氫能產業爲轉型發展賦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十三五”收官在即,一個個項目的簽約、開工、投產,一輛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的上路運營都是一個個沸騰的瞬間,鐫刻下了大同在新能源推動轉型發展上的鏗鏘腳印。下一次起航,我市將更加堅定,甩開膀子、闊步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