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秦國第一名將,浮現在大家腦海的就是王翦、白起、蒙恬之類的人物了。在歷史上他們確實爲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有一個人卻被大家忽略了,他默默無聞卻每次能夠鍼砭時局,在戰略上領導秦國統一六國。此人就是戰國中後期秦國三大幹將之一的司馬錯。

在秦惠王時期,司馬錯和著名縱橫家張儀爭論,主張先滅巴蜀、再攻楚國,提出“得蜀即得楚”的戰略主張。而他的一生只打了兩場大戰,一次是滅蜀之戰,一次是攻楚之戰,而這兩場戰爭在當時都很稀鬆平常,毫無名氣。但是司馬錯滅蜀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當時雖然並不被時人重視,但是在後來卻受到重視。

在秦國南方,生活着兩個水火不容的蠻夷國家,一個是蜀國,一個是巴國,佔據四川盆地的蜀國是中國西部的大國,蜀王把漢中封給弟弟苴侯,沒想到苴侯反而跟宿敵巴國交好,蜀王大怒派兵討伐,苴侯逃奔巴國向秦國求救。秦惠文王早有吞併蜀國之意,而恰在此時東邊的韓國也派兵入侵秦國,這讓秦惠王有些猶豫。

於是秦惠王召開御前會議討論,丞相張儀主張先攻韓,大將司馬錯主張先滅蜀。他們兩人的觀點不一致,而司馬錯的眼光顯然更加長遠,他覺得秦國要想稱霸,首先必須國強民富,務必先擴張領土,增加財富,所以應當先滅蜀國,並且司馬錯還認爲蜀國雖然偏僻,人口稀少,只要開發得當,完全可以成爲富饒之地,可以作爲秦國的戰略大後方。

可以負責任的說,沒有司馬錯的這個計劃,秦國要統一天下至少多花五十年。但是蜀道之難是有名的,秦國要順利入蜀免不了耍些陰謀詭計。在公元前316年司馬錯、張儀和都尉墨由石牛道大舉入蜀,葭萌關一戰大敗蜀軍,蜀王逃奔武陰,葭萌關一破,蜀國實際上就亡了,司馬錯乾脆把巴和苴也一起滅了。

在消滅蜀國,徹底平定蜀地後,公元前280年,司馬錯便率大軍由隴西進入四川,然後增補巴、蜀軍隊10萬,接着乘坐大船萬艘,載米600萬斛,從巴地延涪水南下,進攻楚國。秦軍戰勝重重困難,翻越今岷山山脈、摩天嶺山脈、雲貴高原,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國後方。楚軍猝不及防,損失大片土地,秦軍攻佔楚國黔中郡。楚頃襄王被迫獻上庸和漢水以北地區給秦以罷兵。

而司馬錯的用兵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謀”這裏的意思指的是謀略、戰略的意思。在他的滅蜀之戰中,他能一眼就看出伐韓與伐蜀之間的利弊,用雄辯的口才說服秦王,可謂深具謀略,目光深遠,極具戰略眼光,真乃深謀遠慮。

他一輩子只幹一件事,滅蜀,平蜀,治蜀。當別人都把精力放在爲秦國東出六國而追名逐利擠破腦袋時,只有他默默無聞的在蜀地埋頭苦幹着,做着既沒名聲,又無實利別人都不願乾的事情。可是他的付出卻換來了巨大的回報,但是他卻生不逢時,因爲秦惠文王是個喜歡縱橫家那一套的君主,他重用縱橫家張儀,所以整個秦惠文王時期的政治舞臺都是張儀的表演時刻。終於到了秦昭王時期,總算可以有所作爲,但長江後浪推前浪,而他也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是卻不能忘了司馬錯的功勞,最起碼讓大秦統一六國縮短了五十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