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高羣、馮璇)10月13日,由孝感市委宣傳部組織發起,中、省、市、縣四級媒體20多名記者組成的 “走進脫貧村”集中採訪團,來到應城市楊河鎮短港村、楊嶺鎮新四村、湯池鎮公益社區脫貧攻堅一線,聆聽脫貧故事,瞭解脫貧攻堅經驗典型。

近年來,應城市採取超常規力度和舉措,紮實推進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脫貧攻堅工作穩步提升,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取得決定性進展。

楊河鎮陶兆峯:堅持與病魔抗爭 自建雞舍靠勤勞的雙手致富

飛來橫禍,他已無力改變;自強不息,他始終秉持;與時俱進,他正在路上。對於貧困戶陶兆峯而言:貧困帶走的,是豐衣足食的生活;貧困帶不走的,是自立自強的心。

陶兆峯本來擁有一個幸福的六口之家。父母健在,夫妻恩愛,一雙兒女乖巧可人,他在工地做泥瓦匠。可是接下來的一連串壞事,讓這個家庭的經濟情況急轉直下。2013年,他發現自己渾身漸漸變得沒有力氣了,特別是耷拉着的眼皮,怎麼使勁也睜不開。就醫後,醫院的結果顯示“重症肌無力”——這意味着,他再也沒有能力乾重活了。緊接着,他的父親不幸過世。禍不單行,2017年,他母親也在體檢中查出來癌症,爲了延續生命,不得不選擇截肢,喪失了右腳。自此,全家僅靠妻子打零工的微薄工資來維持生計。

迫於生活的壓力,2015年底,陶兆峯在村委會的幫助下,申請成爲了貧困戶。然而,貧窮並沒有摧毀他的意志,陶兆峯始終秉承着“自強不息”的信念。

成爲貧困戶後,醫療費用有了保障,他的身體情況有所好轉。但陶兆峯同志始終覺得,不能光靠國家的扶持政策,男子漢大丈夫,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勤勞致富,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於是,他想到了自己發展產業。楊河鎮水源充足,鄰村有人靠牛蛙養殖發家致富了,陶兆峯也想效仿一下。在一次鎮村幹部到家中走訪時,陶兆峯把自己的想法說給了他們聽,很快,他便得到了支持。

2018年10月,他開始籌備牛蛙養殖的準備工程,利用扶貧小額信貸,投資了一萬多元,陶兆峯興建了小池塘、廠房等養殖基本設施。經過一番努力,陶兆峯終於建設好養牛蛙的廠房。

奈何幸福稍縱即逝。在一切就緒的時候,他的重症肌無力復發了,養牛蛙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體力付出的程序,他的身體狀況很難以支撐下去。

儘管心裏五味雜陳,可這次失敗並沒有將他打倒。稍作修整後,陶兆峯想換一個方式,繼續他的脫貧夢想。綜合考慮了他的身體原因和青蛙養殖的付出,藉助村委會的鼓勵,陶兆峯放棄了牛蛙養殖,決定轉爲嘗試體力付出相對較小的土雞養殖業。

2018年,陶兆峯試養了300只土雞。爲了環保節約,物盡其用:他把青蛙的廠房改成小雞食堂、小雞宿舍、小雞活動區、小雞躲雨區四個板塊。

因爲直接餵食玉米粒小雞容易消化不良,所以,陶兆峯讓玉米銷售商將大量玉米粒運送到小雞食堂,他先將玉米粒加進玉米粉碎機,磨成玉米粉飼料,然後將飼料送到小雞宿舍或者小雞活動區,利用餵食器料筒給小雞餵食。餵食器料筒類似於沙漏,沒有手工撒飼料浪費,盛一次可以喫的時間更長,間接減少了人工餵養次數。

陶兆峯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種玉米—機器磨玉米粉做飼料—小雞活動區餵食—小雞躲雨區喝水—小雞宿舍區睡覺—土雞長大後,菜市場、朋友圈、抖音短視頻相配合,線上線下同時銷售。

2019年,陶兆峯養殖的土雞很快發展到800只,獲得純利潤3萬餘元,每隻肉雞和產蛋均可獲利40元左右。除了線下到菜市場售賣,微信朋友圈和抖音短視頻也給他開拓了線上銷路,土雞供不應求。這筆收入促使陶兆峯於2019年底順利脫貧。這不僅是他自主脫貧路上前進的動力,也是對他自強不息精神的肯定。

今年,他準備乘勝追擊陶兆峯已將規模擴大至2600只。通過學習,他開啓了“土雞代養模式”:通過微信視頻、抖音短視頻、現場選擇等方式,由線上或線下顧客自行挑選,一年爲期限,以120元每隻的價格將小母雞提前賣給顧客,在這隻土雞由小雞生長爲大雞的過程中,由陶兆峯代養(顧客支付的購買價款中包含其飼養費)。從認養的第六個月開始,陶兆峯每月給已認養的顧客快遞郵寄18枚土雞蛋。一年期滿後,再把這隻土雞郵寄給顧客。由此實現了提前回籠資金,縮短銷售環節,提高收入效益的目的。

電商比較火熱的現在,陶兆峯已經熟悉掌握了朋友圈下單、抖音短視頻宣傳帶貨的方式,在當地也小有名氣了。如今,他發現網上逐漸掀起了直播帶貨的熱潮,爲了與時俱進,下一步,他準備學習直播。

貧賤不能移,所以陶兆峯同志始終堅持,與病魔抗爭的同時,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致富,現在他的土雞養殖生意蒸蒸日上,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來——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

楊嶺鎮新四村:依託產業扶貧 叫響“農旅聯合”品牌

位於應城市楊嶺鎮北部的新四村,2015年新四村被確定爲應城市精準扶貧重點貧困村58個村之一。全村共有貧困戶23戶65人,其中低保7戶17人、特困供養2戶3人、一般貧困戶14戶45人,2017年已實現戶脫貧、村出列。

近幾年來,新四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堅持特色農業與扶貧開發、鄉村旅遊捆綁結合、帶動發展。村集體立足山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一高三新農業”。

結合新四村荒山荒地較多實際,建設油茶種植示範基地,項目規劃總面積1500畝,目前已建成項目一期300畝,計劃種植長林30等系列良種油茶10萬株,及新建一座年產幼苗80萬株,佔地面積20畝的苗圓培育基地。基地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帶動貧困戶參與油茶示範基地共建。通過“租金+分紅”的收益分享機制,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項目建成後,每年可提供優質油茶種苗80萬株,可爲10000畝荒山改造提供優質種苗,直接帶動項目區域500戶農戶發展油茶10000畝以上。1500畝油茶基地種植完成後,將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年產值450萬元以上,間接經濟效益年產值200萬元以上,村集體每年獲得直接收益超過30萬元。

發展特色林果產業,叫響“農旅聯合”品牌。引進應城市綠洋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種植進口高端水果,建成210畝(新四村150畝)林果採摘園,已定植的品種有:突尼斯軟籽石榴、黃桃(錦春、錦繡)、水蜜桃(湖景蜜露、柳條白鳳)、櫻桃(紅妃、黑珍珠)、美國糖桔、早酥紅梨、桃型李、雞尾葡萄柚、蜜糖金桔、雞心果等,目前已吸納100多名貧困戶和村民轉崗就業,累計爲務工農民增加收入21.9萬元,2021年,種植基地將全面進入花果飄香的時代,用工量將會顯著提高。

湯池鎮李峯:從小雙腿殘疾卻從不抱怨 靠雙手養活自己供弟妹上學

用一雙手走路,他的選擇身不由己。然而,正是這雙不尋常的手,讓他走出常人難以想象的人生道路,成爲一個頂天立地的農村漢子,成爲當地家喻戶曉的“勵志哥”。雖然雙腿殘疾、家庭生活困難,但他憑藉着自己敢闖敢幹的個性,一步步摘掉了貧窮的帽子,成爲湯池鎮脫貧致富先行者。10月14日,中央、省、市、縣四級媒體組成的“走進脫貧村”集中採訪團來到李峯家裏,被他堅強自立的精神深深觸動。

遠遠地,一輛三輪摩托車風馳電掣地駛來。剎車、熄火、下地,連貫的動作,像體操運動員鞍馬錶演,非常熟練。讓人揪心的是,這套動作全部用兩隻手完成,連下地也用手掌支撐。

據瞭解,李峯出生8個月大時,因一場高燒救治不及時患上小兒麻痹症,導致雙腿終身殘疾。因爲身體的原因,加上家庭貧困,李峯只讀了小學後就輟學在家。

18歲,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是花一樣的年紀,而對李峯而言,卻是現實生活對他的嚴峻考驗。家裏兩個妹妹在上高中,一個弟弟上初中,本不寬裕的家庭生活舉步維艱。他決定出去賺錢,來減輕父母身上的擔子。可殘酷的現實擺在李峯面前:雙腿殘疾、行動不便,能做些什麼呢?

李峯讓父母籌錢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開始了他的生活打拼。每天凌晨四點起牀,騎着電動三輪車去鎮上的養雞場收購雞蛋,然後趕往應城蒲陽菜市場賣,一天能賺上三、四十塊。就這樣,李峯每天風雨無阻往返於湯池、應城和周邊鄉鎮之間,寒暑易節,從不間斷。

李峯熱心快腸,有擔當。他每次騎三輪車去湯池集鎮,總會幫左鄰右舍領回快遞,購買日用品等;誰家的蜂窩煤快燒完了,只要說一聲,就順道買回來。前年,弟弟在武漢買房,他贊助4萬元。

漸漸地,李峯發現土雞市場行情不錯,便開始售賣土雞。2012年,爲了給弟弟湊上大學的學費,他帶着自己攢下的1萬元錢到皁市鎮買了3500只雞苗,結果雞快出籠時遇上禽流感,雞的價格很低,自己不僅沒有賺到錢,還虧了幾千元。

儘管如此,李峯依然沒有抱怨生活,而是轉換思路,決定對接市場從皁市雞場購進土雞蛋、土雞往湯池和應城的餐館送,有單接時一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既保障了自己的生活,也貼補了家用。

這幾年,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來了,爲李峯辦理了扶貧貸款。通過貸款,李峯開始養牛,通過各類途徑,每年能收入一萬餘元。

身體重度殘疾,往往擊垮人的意志,但李峯挺過了這一關。

十幾年前,李峯開始在應城城區提籃賣雞蛋時,由於佔道經營,經常被阻止。“由於腿腳不便,挪提籃時,雞蛋時常被顛破。想想當時的情景,現在都覺得難堪,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李峯說,“但我自食其力,不比正常人差。”他的自信在艱難面前被點燃。

“能力有大小,但殘疾人也可以靠雙手養活自己。”李峯說,下一步,他還要擴大養殖規模,建設高標準的牛欄。他表示,願意把自己的養牛經驗分享給有意願養牛的貧困戶,和他們一起依靠發展養牛產業早日脫貧致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