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愛心人士普遍都喜歡養寵物,大多以飼養貓和狗爲主,也有人喜歡飼養袖珍版的寵物豬。養寵物這股熱潮,大約從本世紀初開始興起,隨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原先作爲餐桌上美食的寵物,紛紛走向尋常百姓家。無論是廣袤的農村大地,還是車水馬龍的城市,人人以養寵物爲雅興。

中國有着飼養寵物的悠久歷史,自商周至明清,歷代帝王多喜好遊獵,他們往往將都城附近的土地圍牆建苑,再把一些不同種類的野禽猛獸放入其中,以供自己閒暇之餘,遊玩打獵所用。比如司馬相如的名篇《子虛賦》和《上林賦》分別是爲漢朝梁孝王和漢武帝所作,描述帝王諸侯盛裝遊獵的場景。

再到元明以後,有些帝王覺得傳統的遊獵方式不過癮,便開始大肆營建“猛獸房”,裏面圈養着“老虎、獅子、獵豹、老鷹、大象”等等,以明武宗朱厚照的“豹房”最爲出名。

後來,伴隨文明的不斷開化,很多猛禽野獸逐漸由人類的天敵,變成人類的“好朋友”,全部入住動物園成爲保護動物。這便使得人類能夠飼養的動物種類逐漸減少,貓和狗便從過去無人專門飼養,變成人人爭相收養的小型野獸。今人養貓和狗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除了挑選自己喜愛的品種,其他也沒有太多講究。可在兩千年的漢朝社會絕非如此,當時流傳一句話說“好漢不養狗,良婦不養貓”,這又是爲何呢?

好漢不養狗

貓雖然是性格溫和的動物,但有時候也會隨意亂髮脾氣。包括民間也有“貓爲奸臣”的說法,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感慨“蜀太監盛,亦貓爲之”,說得是蜀地宦官盛行,與養貓的風俗有着很大的關係,而“好漢不養狗”恰巧因此而來。

漢末,蜀漢裸眠成風。李郎喜貓,夜必共枕。入夜,李郎春夢,塵根起伏。貓驚爲鼠,捕之。塵根斷,吞食。有鄰聞之,廣爲傳。故老者多囑子孫,貓爲男患,不可養之。

漢末時期,華夏大地進入魏晉南北朝,當時的社會有着很大的特點,文人士大夫崇尚狂傲不羈的生活。總是以荒誕不經的行爲方式,挑戰固有的儒家禮法。有位李氏讀書人,家中飼養着一隻狸貓,李郎深受魏晉風度的影響,夜間喜歡“裸眠”。萬萬沒想到,人生悲劇竟因貓而起。酣睡至半夜,家中的貓無端淘氣,將李郎的“塵根”誤作爲老鼠吞食。從此,故事主人公李郎或許追隨前輩,開始宦官的生涯。

關於這段記載,沒有明確的歷史出處,想必是後人故意杜撰而來。然而“好漢不養狗”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因爲貓爲陰柔之物,無論體態或是性格,都呈現出嬌柔嫵媚的形象,男人主陽,應該有男子漢的陽剛之氣,長期與貓生活在一起,容易形成軟弱的性格。

良婦不養貓

筆者也很喜歡狗狗,狗的性格憨厚敦實,在所有動物中最忠實可靠,所以很多愛心人士皆以養狗爲首選。中華民族養狗的歷史,要遠遠超過養貓的歷史,因爲貓是漢朝時由印度波斯傳入中國。早在距今九千前的氏族社會時期,很多考古遺址大量發現狗的化石,因此,華夏民族馴養狗的歷史非常之久。人類早期養狗不是出於雅興,而是讓狗承擔看家護院的職責。所謂“良婦不養貓”也起源於此。

漢末,東嶽有郎,喜結連理。月餘,夫欲差之魯中,甚憂嬌妻,遂購一雄犬,一伴妻之苦悶,二防賊之淫威。三栽後,夫還,入門聞犬吠,抬首觀冷顏。是夜,夫欲行周公之禮,驚見妻膚舊痕累累,惑,追其由。妻無奈,狗解人意,夜夜同眠。

同樣發生在東漢末年,東嶽郡有個小夥子,新婚不久因公出差前往魯中郡,因爲擔心新婚妻子獨自在家不安全,便買來一條公狗放在家中。小夥子此去三年纔回家,迎接他的卻是妻子與狗同勉的事實。

雖然這段記載,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在民間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紛紛以女人養狗爲大忌。究其原因,前人之所以這麼說,更多的是古代社會生活條件差,很多家庭連自給自足都難以保障,再養一隻食量較大的狗,必然會增加家庭的開支。

讀史有言

關於“好漢不養狗,良婦不養貓”的說法,有着很多的版本,大多數都各執一詞,也往往都是以玩笑談資爲主。筆者經過思考覺得,本意應該是好漢不“樣”狗,好女不“樣”狗,意思是說,男人該有個男人樣,女人該有女人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