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人劉熙載是道光年間的進士,以翰林身份入值上書房,教皇子們讀書。那時有個慣例,每到逢年過節時,師傅們都要賞賜些財物給上書房裏的太監,以防他們暗中使壞。獨獨劉熙載秉性正直,不屑與太監們打交道,未曾賞過分文。

太監們非常生氣,於是相約徑直去劉熙載家裏討錢。打聽到劉家住處,只見房子破爛矮小,彎腰低頭才能進入屋中。進門後,只有兩間小房子及一客廳,客廳小得僅能放下一張桌和兩把椅子。廚房在外面臨時搭建,鍋裏煮着紅薯。劉妻穿着縫有十來處補丁的衣服蹲在竈下燒火,八九歲的兒子亦穿得破破爛爛,此外並無僕傭婢女。

太監們大爲驚訝,沒想到劉家如此貧寒,害得白跑一趟,罵罵咧咧的失望而回。討錢不成的太監們回去後向同伴訴苦:“我們真是晦氣到家,遇到這麼個窮教書的,以後年節費再不要指望他了。”此後,太監們在宮裏遇到劉熙載就會指指點點,說從未見過如此貧苦的官員,或譏諷或嘲笑。

後來,消息傳到慈禧太后耳裏。慈禧覺得劉熙載能夠甘於守貧,正色立朝,是位極其清廉的官員,這樣的人應該弄份好差事調劑一下。不久,劉熙載被外放爲廣東學政,屬於翰林外放能得到的最優差,三年屆滿可以輕鬆弄個幾萬兩銀子。

學政是地方上最高文化教育行政官,對於讀書人能否考取秀才功名起決定作用。最底層的童生們需要通過縣試、府試、院試多道考試程序,合格後才能成爲秀才。當時,廣東各地府縣試的案首(第一名)多被主考官員內定,或賣給大富之家,得一兩千銀子;不然就送給官宦子弟,以此拉攏關係,爲仕途進步打埋伏。府縣的案首之所以如此喫香,因爲只要考中必定會被錄取作秀才。

劉熙載到了廣東沒多久,就發現其中弊端,決定把這股不正之風徹底糾正過來。他裁除了各種陋規費用,外出辦差也非常節儉,開銷費用不到前任的十之一二。取士則完全看學識文章,如果文章拙劣,即使是府縣案首,也摒棄不錄。

這樣下來,很快就得罪了一批人。府縣官員沒了好處,富戶權貴子弟沒了進入仕途的捷徑,他們對劉熙載痛恨不已,想法把他從廣東擠走。因而這幫官紳聯手,編造了很多謠言攻擊劉熙載,花錢買通御史上章彈劾他。

原本,慈禧太后還是相信劉熙載的品德,但經不住身邊太監和御史們隔三差五地說壞話。最後,還是下了道申斥詔書到廣東,卻沒有將劉熙載罷官。劉熙載知道在廣東待不下去了,也極度厭惡官場中腐敗、傾軋,於是向朝廷上書請假,很快獲准。

在廣東學政位置上只幹了一年左右的劉熙載從此脫離宦海,回到故鄉興化專心做學問。成爲晚清享譽一時的文藝理論家和語言學家,被稱爲“東方黑格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