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秀是現代社會中常見的一種表演形式,演員通過模仿給觀衆帶來快樂。其實,在藝術創作領域也有模仿秀。比如,明代畫家模仿宋代院體風格,有的時候竟然到了真假難辨的程度。從繪畫技法上找不到絲毫的紕漏,只能通過鑑定繪畫材質,確認到底是仿品還是真跡。模仿秀,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意義。從傳承的角度看,優秀的技法與經驗,可以通過這種辦法流傳下來。創作理念也可以通過模仿,進而發揚光大。但是,模仿畢竟就是模仿,仿得再妙,仿得再好,也只是某某某第二,成不了藝術大師。

明代早期的畫家,沒有從元人作品中吸收養分,直接去宋代畫作中尋找靈感。浙江一帶的畫家,對於宋畫技法的研究,到了癡迷的地步。到了明代中期,畫壇浙派式微,可還是有畫家繼續研究宋畫技法。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畫家就是蔣嵩,這幅《秋山訪友》就是蔣嵩的模仿秀。《秋山訪友》猛一看,簡直就是南宋夏圭的作品,無論是筆法,還是構圖,都是宋代畫家追求的極盡精微。可以模仿到這種程度,簡直就是奇蹟。要知道,模仿一個人,如果只做到一板一眼,沒有生動的感覺。優秀的模仿秀,要知道取捨。蔣嵩畫《秋山訪友》的時候,深諳這個道理,讓人在畫中看到閒適灑脫。這樣才能越看越像宋人作品。

蔣嵩在模仿的時候,把握住兩個重點。其一是墨色變化,其二是結構精準。墨色無論是由濃轉淡還是由淡轉濃,都不能任性而爲。不同的墨色要配以相稱的筆法,這樣才能相得益彰。所謂筆墨功夫,就是這個道理。結構精準需要長期的基本功訓練,也需要有恆心、有毅力。這樣全景式的立軸山水,筆筆分明,每一筆之間都包含邏輯關係。假若畫錯一筆,整幅畫就毀了。看作品結構,不僅僅看構圖,還要作品的創作技法。蔣嵩這麼厲害,畫得這麼好,爲什麼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畫家?

模仿秀包含了創作的成分,但模仿秀不是獨立的創作。這就是蔣嵩面臨的尷尬,他模仿得越好,大家越只能記住南宋夏圭。他越成功,他的名氣就越被夏圭遮住。這就是模仿秀的悲哀。看完蔣嵩這幅《秋山訪友》,是不是對於創作有了更深認識。某種程度上,技法水平差不多的畫家,有很多條創作之路可以走。挑選道路的時候一定要謹慎,要捫心自問到底要什麼。

這幅畫的左下方有一個蔣嵩的印章,於是沒有被歸入宋人作品。多虧了這個印記,讓現代知道,明代中期畫壇上有這樣一位模仿秀高手。

拓展閱讀

明末理論型畫家,用作品印證畫論,沈顥繪《山水冊》

寫生佳作,陸治繪《端陽即景》

個性十足,敢於試錯,倪元璐繪《秋山雲雨》

注重展示技術實力,關思繪《秋嶺松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