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財政和科技兩方面後繼無力,近年來全球航天領域成爲中美俄三國的獨角戲,原本有一定話語權的歐洲各國普遍偃旗息鼓。爲了打破這種尷尬局面,德國人開始在項目建設上加大投入。根據《美國國防新聞週刊》10月10日報道,德國有意在北海地區建造一座小型航天發射場。建成之後,該發射場將可以發射重量1噸之內的小型衛星。

在二戰結束以後,德國的航空與航天工業徹底喪失了原有的領先優勢,衆多科研人員被美蘇兩大強國瓜分。儘管說戰後德國經濟持續恢復,但由於前期失血過多,恢復的速度並不快。直到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在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德國航天事業迎來了黃金髮展期。在目前的歐洲航天局(ESA)中,德國在很多領域都遙遙領先歐洲各國,也承擔着最多的項目任務。特別是歐洲航天局、德國國家宇宙計劃、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等重點項目的推進,也讓德國成爲中美俄之後,又一個在航天領域佔據重要地位的國家。

客觀來說,此次德國擬建航天發射場,一方面是爲了進一步發展航天事業,另一方面則是爲了留住人才。因爲在航天領域,德國國內普遍以中小型企業爲主,比如著名的衛星科技企業OHB,其體量就遠遠無法和美國一些大型航天公司相媲美。在美國航天巨頭企業的金元誘惑下,近年來有大批人才流失。按照德國工業聯合會的計劃,一旦這個航天發射場建設完成,將能帶動航天產業鏈一大批項目推進,也讓更多的人才可以紮根德國。

從技術層面來說,目前德國在地球觀測、導航系統、衛星通信領域都具有世界一流水準。與此同時,一批本土航天科技初創企業也發展勢頭良好。特別是Isar Aerospace航天公司,今年9月就正式廍生產一款長達27米的“光譜”運載火箭。按照相關計劃,這款火箭在明年攜帶自重1噸內的小型衛星升空。由於Isar Aerospace公司自主化程度非常高,並且受到了空客集團、Earlybird風投公司和Unternehmertum企業基金等衆多投資者的支持,它也有望成爲“歐洲的SpaceX”。

在產業形勢大好,技術資源充沛的前提下,決定這個航天發射場是否信件的根本因素就在於政治層面了。因爲按照德國工業聯合會介紹,該發射場未來也可以用來發射歐盟與北約的軍事衛星。考慮到這一層面,德國政府必須好好掂量一番了。(舍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