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前的平庸人生

在古代,学而优则仕被奉为圭臬,很多贫民子弟若要改变现状,基本都只有走科举这一条道。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也不例外,他将改变家族现状的愿望寄托在了后辈身上。他倾其所有、不惜血本,供养长子曾麟书读书识字,可是,曾麟书实在缺乏读书的天赋,尽管他挑灯夜战、坚持不懈,但连考十七次秀才都失败了。子辈无望,曾玉屏又将希望寄托在了长孙曾国藩身上。一开始,曾国藩读书也很吃力,但在23岁那年,他的人生因中了秀才迎来了转机。随后,他的人生可谓是一帆风顺、节节高升:来年中举人,五年之后又中了进士,一路杀进了翰林院,夺得翰林院庶吉士一职,在今天,这个职位相当于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不可谓不厉害。

然而,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在做人做事上,其实有着诸多的不完美。他在日记中记下的以下三点,可谓是每个年轻气盛的人都有的瑕疵:

一、心气浮躁、难以静心思考

刚去北京的那两年,曾国藩整日混迹于社交场合,在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回家后也是慵懒闲散、怡然自得,从不会思考人生。空闲时间不是下棋就是听戏,反正不会做任何提高自我的事。

二、傲气太重、修养不够

其实,曾国藩并不算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或许是前些年因不断在考试中拔得头筹,人生过得太顺利了,其傲气也随之而来,人人见他一副自满的样子都不由得嘀咕几句,而曾国藩也是不甘示弱之人,在道听途说有关自己的闲言碎语后,好几次都差点与人动手,甚至还与朋友大干过几架。

三、心口不一、言不由衷

经常游走于社交场合的曾国藩也引来了一身坏习气,不是吹捧别人就是显摆自己,夸夸其谈,不切实际。其实,曾国藩这些缺陷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真的太容易看见了。

而立之年是曾国藩人生中的转折点。当时,他带着一身陋习进京,在遇见了京城诸多才子佳人后,才发现自己不过一粒苍粟,不值一提。若不洗去傲气并加以改正,就很容易被官场淘汰。再加上,他发现京城人的气质与家乡人的气质大有不同,他们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真诚善待他人,面对变动不居的外界社会,也能做到水波不兴,不为所动。

从前,曾国藩的目标仅是完成祖辈愿望,积累财富,获得声望,光宗耀祖。但结识了一群更加优秀的人后,曾国藩便顿悟到人生还有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可以追求。于是,他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开始对自己进行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常用的办法是“日课”。

自此后,不论是吃饭睡觉,还是读书写字,他都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时刻进行自我监督,不固步自封,也不越池一步。为了对自己的生活了如指掌、全盘把握,他每天都用写日记,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若发现不符合圣人的要求,便会着重记载,以便日后深刻反省。从浪荡子到“书呆子”,其实转变没那么容易,曾国藩也为此下了不少功夫,下了很大决心才决定戒掉“社交生活”,以缩小圈子,静心思考,修身养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国藩慢慢磨练出了自己的耐心和韧性。他的一生,是不断挑战自我的一生,因此才能看见脱胎换骨后的那个自己。他的气质和本领,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慢慢造就的,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吹捧天赋、贬低努力呢?

年过三十的曾国藩,每日都在不停地苛责和要求自己,不断突破自我,以达到更高的高度。尽管后来曾国藩公务缠身,但因为他的毅力和恒心,也一直坚持每日读书和写日记。在不断的反省过程中,他也遇见了更加通透的自己。不论是待人接物还是自我评判,他都显示出了宽大胸襟、博大胸怀,真诚和周到渐渐成了朋友们对他的评价。经过多年后的磨练,他在四十六之时,终于开始对自己的品性作出肯定。他给自己做出了一段总结:四十六岁之前做什么事都没有恒心,近几年来引以为戒,现在无论大事小事,都可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曾国藩的一生,从庸俗到平凡再到超脱,他活出了真正的自己。天资不算聪颖,天赋不算过人的他,凭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拔地而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万丈高楼。这平地我们可站立,这高楼其实我们也可抵达,那么如何抵达呢?或许只有曾国藩才能知道其中真意,传授有效方法。至于怎么获得这些方法,自然要去看看曾国藩花费毕业心血所著的《曾国藩全书》了!

相关文章